8.《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变化)⑨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9.《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记叙的顺序】 10.《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2、侧鼠: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 12.《心声》选自《儿童时代》。作者黄蓓佳 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3、指氯: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 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榨》,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人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散文选刊》,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 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不求甚解》选【人物的描写方法】 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邮,当代作家。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 1、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情描写 17.《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8.《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9.《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归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说明文文体知识【说明文分类】 20.《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按说明对象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1.《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人,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说明方法】 2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西汉刘向编 23.《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史学家,晋朝人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特点 24.《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诸葛亮,蜀汉。 3、列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特点 4、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x×特点。 25.《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作者温庭筠,唐朝人,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渔家傲·秋思》选自《唐 宋名家词选》,作者范仲淹,北宋人。《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北宋人。《武5、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作者李清照,宋朝人。《破阵子·为陈同由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6、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 笺注》,作者辛弃疾,南末人 人教版语文七九年级文体知识汇编 7、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此外,还有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方法 记叙文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2、时间顺序3、逻辑顺序 【常见叙线索】 骤: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囊: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毒囊:作者或 【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2、总分总3、分总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绘素:中心事件5、时间章6、地点变换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准确。(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第一特征,)2、平实或生动 找素的技巧: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1 8. 《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9.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0. 《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11.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 12. 《心声》选自《儿童时代》。作者黄蓓佳。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人。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散文选刊》。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 15.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不求甚解》选 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当代作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 17.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18.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9.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20.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21.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人,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22.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西汉刘向编。 23.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史学家,晋朝人。 24.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诸葛亮,蜀汉。 25. 《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作者温庭筠,唐朝人,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渔家傲·秋思》选自《唐 宋名家词选》。作者范仲淹,北宋人。《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北宋人。《武 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作者李清照,宋朝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 笺注》。作者辛弃疾,南宋人。 人教版语文七-九年级文体知识汇编 记叙文文体知识 【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的技巧: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 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 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情描写。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说明文文体知识【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列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4、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5、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此外,还有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 3、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 2、总分总 3、分总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准确。(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第一特征。) 2、平实或生动。 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注意:论点必须是完基面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新的句子 常用修辞方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xx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 【论舞的类型】基本的论据有:事实论(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鼎(包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 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可把慼情抒发得淋漓尽致。3、拟人: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鮮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归纳论据的要点:X×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4.引用:说明文、记叙文中的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 【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5、夸张6、对偶7、设问8、反问9、借代 论证)、归纳论证等。 10、对比11、反复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一分析问题(本论)一解决问题(结论)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效文相关知识 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 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场先抑、欲抑先扬) 【做文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教文、说理散文 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 【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形散而神聚,)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小说相关知识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同。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表达方式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特征 1、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说明、议论2、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注:判定表达方式要么依1,要么依2给予判断,不要1、2混在一起。一般情况下,最好依2中的分类给予判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正村、反村入烘托,以小见大,景打情(情景交融x伏笔和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又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 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12
12 【论点的特点】①正确 ②鲜明 注意:论点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论据的类型】基本的论据有: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道理论据(包 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此外还有: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 论证)、归纳论证等。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散文相关知识 【散文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形散而神聚。) 小说相关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表达方式 1、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说明、议论 2、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注:判定表达方式要么依 1,要么依 2 给予判断,不要 1、2 混在一起。一般情况下,最好依 2 中的分类给予判 定。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 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 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 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3、拟人: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4、引用:说明文、记叙文中的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 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5、夸张 6、对偶 7、设问 8、反问 9、借代 10、对比 11、反复 12、反语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 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 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 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 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