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检测八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基础知识(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蜷缩(quan)不啻(chi)负笈(j)一模一样(mu) B.骨髓(su)悄然(qiao)吆喝(yao)引吭高歌(kang) C.纨绔(k 撩起(iao)折耗(she)铩羽而归(sha D.夯实hang)横祸(heng)拘泥(ni)力能扛鼎(gang) D解析:A项,“蜷缩”中的“蜷”应读“quan”;B项,“引吭高歌”中的“吭” 应读“ hang”;C项,“撩起”中的“撩”应读“lia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蜗居仰慕荟萃五体投地B.顷听天堑跋涉真知灼见 竭蹶辗转契机按步就班D.诡异遐想巅峰蜂涌而出 A解析:B项,“顷听”应为“倾听”;C项,“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D 项,“蜂涌而出”应为“蜂拥而出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西南联大和后来的清华大学,历代学生相传着一条重要的经验:谁要想学习理论 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 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 历代弟子所“必读”。 (2)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唐山十三位农民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救灾 时代的来临 (3)折子戏的动人风姿,如要完美地继承下来,也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与艺术灵性,而 “全本”戏没有前人的演出样式可以 只能完全靠自己探索创新 A.以至自愿依从B.以至志愿依傍 C.以致志愿依从D.以致自愿依傍 B解析: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 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 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自愿”和“志愿”二者都有“情 愿”的意思,但“志愿”还有“理想、抱负”的意思,这里强调的是民间救灾成为了一种愿 望、一种时代的标志。依从:顺从;依傍:模仿,多指学问和艺术方面。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杨振宁对爱因斯坦推崇备至,崇拜得五体投地 B.他喜欢狄拉克的特殊风格,认为狄拉克对问题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常常能够一语中的。 C.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感同身受,也深受其影响 D.杨振宁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十分失望,一方面也觉得力不从心。 C解析: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 示感谢),现多指虽末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的确,从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的成功得益于中西科学文化的“合璧”, 也得益于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B.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C.然而,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压倒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他们仍以饱满的学习热情
同步检测八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知识(14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缩(quǎn) 不啻.(chì) 负笈.(jí) 一模.一样(mú) B.骨髓.(suǐ) 悄.然(qiǎo) 吆.喝(yāo) 引吭.高歌(kàng) C.纨绔.(kù) 撩.起(liáo) 折.耗(shé) 铩.羽而归(shā) D.夯.实(hāng) 横.祸(hèng) 拘泥.(nì) 力能扛.鼎(gāng) D 解析:A 项,“蜷缩”中的“蜷”应读“quán”;B 项,“引吭高歌”中的“吭” 应读“háng”;C 项,“撩起”中的“撩”应读“li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蜗居 仰慕 荟萃 五体投地 B.顷听 天堑 跋涉 真知灼见 C.竭蹶 辗转 契机 按步就班 D.诡异 遐想 巅峰 蜂涌而出 A 解析:B 项,“顷听”应为“倾听”;C 项,“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D 项,“蜂涌而出”应为“蜂拥而出”。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西南联大和后来的清华大学,历代学生相传着一条重要的经验:谁要想学习理论 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______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 历代弟子所“必读”。 (2)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唐山十三位农民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______救灾 时代的来临。 (3)折子戏的动人风姿,如要完美地继承下来,也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与艺术灵性,而 “全本”戏没有前人的演出样式可以______,只能完全靠自己探索创新。 A.以至 自愿 依从 B.以至 志愿 依傍 C.以致 志愿 依从 D.以致 自愿 依傍 B 解析: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 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 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自愿”和“志愿”二者都有“情 愿”的意思,但“志愿”还有“理想、抱负”的意思,这里强调的是民间救灾成为了一种愿 望、一种时代的标志。依从:顺从;依傍:模仿,多指学问和艺术方面。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杨振宁对爱因斯坦推崇备至,崇拜得五体投地 ....。 B.他喜欢狄拉克的特殊风格,认为狄拉克对问题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常常能够一语中的 ....。 C.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感同身受 ....,也深受其影响。 D.杨振宁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十分失望,一方面也觉得力不从心 ....。 C 解析: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 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的确,从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的成功得益于中西科学文化的“合璧”, 也得益于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B.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C.然而,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压倒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他们仍以饱满的学习热情
和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 D.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近40%以上 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D解析:D项,不合逻辑,“近”和“以上”矛盾。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拜什么样的名师?投拜哪一位名师?杨振宁曾考虑过很长时间 B.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 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 乐了。 C.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 D.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 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 A解析:A项,把问号改成逗号 7.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 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A解析:横线上第-句的排定,必须“勾前”——与横线前的一句话“时而在水上遨 游”衔接。综观备填的六句话,应排第③句,因为两句语意上对举,而且语法结构上一致。 据此可排除B、C两项。横线上最后一句的排定,必须“连后”——与横线后的-句话“它 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衔接。综观备填的六句话,应排第②④句,因为②④句谈的是“与 人相处的乐趣”,横线后的一句话“很喜欢接近人的”是解释其原因的。据此可排除D项 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①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 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 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 很多很多的朋友。”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②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遇国难当头,但因此接 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 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髙起点。他一生的硏究内容、研究 风格和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和确立的方向,是王竹溪、吴大猷、张文裕 这些名教授领着他奠定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的。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像费米、泰勒等都是在本国受到迫害而离开 自己的国家的。他们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费米成为原子弹的开山祖,泰勒则被称为“氢 弹之父”。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 确是幸运之至。 ③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也 这样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秘诀之一就是有名师的指点。”它 说明一个年轻人初踏上科学征途时,得到名师指点的重要性。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和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 D.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近 40%以上, 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D 解析:D 项,不合逻辑,“近”和“以上”矛盾。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拜什么样的名师?投拜哪一位名师?杨振宁曾考虑过很长时间。 B.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 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 乐了。 C.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 D.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 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 A 解析:A 项,把问号改成逗号。 7.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_——它似乎是很 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A 解析:横线上第一句的排定,必须“勾前”——与横线前的一句话“时而在水上遨 游”衔接。综观备填的六句话,应排第③句,因为两句语意上对举,而且语法结构上一致。 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横线上最后一句的排定,必须“连后”——与横线后的一句话“它 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衔接。综观备填的六句话,应排第②④句,因为②④句谈的是“与 人相处的乐趣”,横线后的一句话“很喜欢接近人的”是解释其原因的。据此可排除 D 项。 二、阅读理解(4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①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 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 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 很多很多的朋友。”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②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遇国难当头,但因此接 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 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 风格和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和确立的方向,是王竹溪、吴大猷、张文裕 这些名教授领着他奠定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的。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像费米、泰勒等都是在本国受到迫害而离开 自己的国家的。他们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费米成为原子弹的开山祖,泰勒则被称为“氢 弹之父”。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 确是幸运之至。 ③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也 这样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秘诀之一就是有名师的指点。”它 说明一个年轻人初踏上科学征途时,得到名师指点的重要性。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40%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 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④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点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 缩短路程。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 能掌握硏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 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⑤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 奋力追求的历程。杨振宁以高二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留 美博士生顺利通过,这都包含了他平时的勤奋、刻苦及对学习的付出。杨振宁刚到美国,连 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他“踏破铁鞋”去寻找,终 于如愿以偿,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学界泰斗的熏陶。对一般人来说,能去到美国,在普林 斯顿这样的名牌大学学习,也该心满意足了;何况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相通,亲 人全都远在万里之外,要实现追随名师的目标,又该遭遇多大困难。但是,“机遇只垂青于 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杨振宁没有等候,他不懈地争取、努力。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 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 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 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8.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 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阅读选文,看杨振宁的幸运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9.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之一就是有 名师的指点。为什么名师的指点如此重要?(2分) 0.文章说“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杨振 宁抓住了哪些机遇?(3分) 1].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有的人丧失了机遇, 事无成。你如何看待机遇?(4分) 8(1)杨振宁家学渊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2)就读西南联大阶段,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奠定物理发展的基础 )二战期间,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 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9.(1)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给后来者带来了高起点 (2)名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新方向、新 信息,具有预见眼光,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 路程。 10.(1)杨振宁平时学习勤奋、刻苦,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 留美博士生顺利通过 (2)杨振宁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最终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泰斗的熏 l].参考答案: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稍纵即逝,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常 常能获得它。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动权在每个人手里 解析: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 40%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 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④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点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 缩短路程。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 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 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⑤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 奋力追求的历程。杨振宁以高二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留 美博士生顺利通过,这都包含了他平时的勤奋、刻苦及对学习的付出。杨振宁刚到美国,连 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他“踏破铁鞋”去寻找,终 于如愿以偿,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学界泰斗的熏陶。对一般人来说,能去到美国,在普林 斯顿这样的名牌大学学习,也该心满意足了;何况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相通,亲 人全都远在万里之外,要实现追随名师的目标,又该遭遇多大困难。但是,“机遇只垂青于 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杨振宁没有等候,他不懈地争取、努力。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 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 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 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8.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 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阅读选文,看杨振宁的幸运体现在哪些方面。(3 分) 9.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之一就是有 名师的指点。为什么名师的指点如此重要?(2 分) 10.文章说“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杨振 宁抓住了哪些机遇?(3 分) 11.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有的人丧失了机遇, 一事无成。你如何看待机遇?(4 分) 8.(1)杨振宁家学渊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2)就读西南联大阶段,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奠定物理发展的基础。 (3)二战期间,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 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9.(1)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给后来者带来了高起点。 (2)名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新方向、新 信息,具有预见眼光,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 路程。 10.(1)杨振宁平时学习勤奋、刻苦,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 留美博士生顺利通过; (2)杨振宁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最终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泰斗的熏 陶。 11.参考答案: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稍纵即逝,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常 常能获得它。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动权在每个人手里。 解析: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历史不可复制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 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 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 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 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部对于我们民 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 稀世之宝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 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 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 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 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 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 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 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 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 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 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 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地近、非常地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 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 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 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18 分)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 8 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 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 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 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 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 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 稀世之宝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 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 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 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 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 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 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 5 000 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 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 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 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 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 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地近、非常地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 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 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 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 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土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 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 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 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 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12.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5分) 13.你认为张曼菱“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得到哪些收获?(5分) 14.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 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3分) 15.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5分) 12(1)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 (2)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3)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 人精神。(4)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 13.(1)明白了与故土的亲近即回归的重要。(2)个人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得到了极大 的提升。(3)增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自信心。(4)感受到回报才是我们民族最优 秀的传统,也是最后的出路。 14.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 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 15.参考答案: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 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如尼采 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 解析:答案必须做到有观点、有概括性材料、有分析,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要流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4分) 从麦田里走来的科学家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也正是小麦让他声名大振 2007年2月27日,他更是作为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唯一得主,站在了人民大会 堂的舞台中央,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 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地放在牙齿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小麦籽晶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 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 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 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 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 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12.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5 分) 13.你认为张曼菱“持续 8 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得到哪些收获?(5 分) 14.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 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3 分) 15.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5 分) 12.(1)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 (2)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3)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 人精神。(4)西南联大师生传承 5 000 年文化的文化精神。 13.(1)明白了与故土的亲近即回归的重要。(2)个人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得到了极大 的提升。(3)增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自信心。(4)感受到回报才是我们民族最优 秀的传统,也是最后的出路。 14.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 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 15.参考答案: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 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如尼采 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 解析:答案必须做到有观点、有概括性材料、有分析,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要流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14 分) 从麦田里走来的科学家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也正是小麦让他声名大振。 2007 年 2 月 27 日,他更是作为 2006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唯一得主,站在了人民大会 堂的舞台中央,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 6 号,你们看,多有嚼劲!”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 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地放在牙齿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小麦籽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