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72675268.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11月10日)269.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和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675—676(11月14日).677679270.恩格斯致威廉·李卜克内西(11月24日),271.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2月17日).6806821895年683684272.恩格斯致保尔·施土姆普弗(1月3日)..684685273.恩格斯致理查费舍(2月13日)..686689274.恩格斯致理查·费舍(3月8日)...689-692275.恩格斯致韦尔纳·桑巴特(3月11日)276.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3月12日)692697.697698277.恩格斯致维克多·阿德勒(3月16日)..699—700278.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4月1日)700279.恩格斯致保尔·拉法格(4月3日)280.恩格斯致理查·费舍(4月15日)..701-703注释.707—834人名索引。..835-911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912—913文献索引…...914949报刊索引.950967名目索引.9681025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1027107314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268. 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11 10 日) .672-675 269. 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和爱琳娜·马克思一艾威林 (11 14 日) . . . . . . .675-676 270. 恩格斯致威廉·李卡克内西(1 24 日) •••••.•••• .677-679 27 1.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 17 日) ••• . . ,.680-682 1895 272. 恩格斯致保尔·施土姆普弗(1月 日) . 683-684 273. 恩格斯致理查·费舍(2 13 日) .684-685 274. 恩格斯致理查·费舍(3 日) •••••. .•••••••••.••••.•• •••••.••.•••• ••••.••.•••••• 686• 89 275. 恩格斯致韦尔纳·桑巴特(3 11 日) . .68 -692 276.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 (3 12 日) . .692-697 277. 恩格斯致维克多·阿德勒 (3 16 日) .697-698 278. 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 (4 日). . .69•-700 279. 恩格斯致保尔·拉法格 (4 日) . .700 280. 恩格斯致理查·费舍(4 15 日) . . . . 701 703 注释. . . . . 707-834 人名索引. . . . . . . . . . ., 835• u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912 13 文献索引 .914→相 报刊索引. 95任-967 名目索引. . . . .·.968-1025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 10. .1027-1073
目录图插马克思在特里尔的故居2829恩格斯在巴门的故居5657马克思18501856年在伦敦的住所136—137(索霍区第恩街28号)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通信联系的部分人士..172-173马克思1863年7月6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所附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图表.209210马克思(1861年).230--231恩格斯(19世纪60年代)254—255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女儿燕妮、爱琳娜和劳拉...280-281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1864年)288—289马克思1870年3月5日给劳拉·拉法格和保尔·拉法格的.323信的第一页恩格斯1873年5月30日给马克思的信的第一页.387恩格斯同苏黎世第三次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1893年8月)部分代表的合影582-583恩格斯从1894年10月到逝世在伦敦的住所(瑞琴特公园路41号)..612613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644-645伊斯特本海滨的岩崖一角,恩格斯的骨灰罐投葬在这里的海中..672一6731939—1949年间出版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中译本.….702-—70315
目录 插图 马克思在特里尔的故居. . . .28-29 恩格斯在巴门的故居. . . .56-57 马克思 1850-1856年在伦敦的住所 (索霍区第恩街28号) . . .136-137 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通信联系的部分人士. . 172-173 马克思 1863 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所附的 社会再生产过程图表. 20• 210 马克思(1 861 年卜. 23• 231 恩格斯(1 世纪60年代卜.••. •••• •••••••••••••••••.•.• •••.• .•. •••. ••••• ••••• •••. ••. 254-255 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女儿燕妮、爱琳娜和劳拉. 28守一281 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1 864年) . .288-289 马克思 1870 日给劳拉·拉法格和保尔·拉法格的 信的第一页. . . . . . . .323 恩格斯1873 30 日给马克思的信的第一页. 387 恩格斯同苏黎世第三次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 (1893 月)部分代表的合影. . .582-583 恩格斯从1894 10月到逝世在伦敦的住所 (瑞琴特公园路41 号) .612• 13 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基. 644• 45 伊斯特本海演的岩崖一角,恩格斯的骨灰罐投葬在这里的海中 .672 73 193弘一1949年间出版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中译本.702 703 ε-ν 15
第十卷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为书信选编,按时间顺序全文收录或节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至1895年期间写的280封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留下了大量书信,内容十分丰富,既反映了他们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中的精辟见解,又记述了他们各个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这些书信是马克思主义文献遗产和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思想精髓和理论品格,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卷主要收录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书信,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书信,同时适当收录了反映国际工人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事实和背景资料的书信。探索、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本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书信。马克思在早年创立新世界观时期写的书信中,批判了唯心史观,简明要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1
第十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为书信选编,按时间顺序全文收录 或节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2年至 1895年期间写的280封书信。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留下了大量书信,内容十分丰富,既反映 了他们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 术等领域中的精辟见解,又记述了他们各个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这 些书信是马克思主义文献遗产和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 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思想精髓和理论晶格,研究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解放 事业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卷主要收录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理 论价值的书信,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 命运动的书信,同时适当收录了反映国际工人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的重要事实和背景资料的书信。 探索、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贯穿于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本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历 史唯物主义的一些书信。马克思在早年创立新世界观时期写的书信 中,批判了唯心史观,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 思想,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物质关系构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相应的交换和消费形式,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从而就会有相应的政治国家,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变自已的生产方式,从而改变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不同时期重天历史事件阐明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意义。在总结1848一1849年欧洲革命以来的实践经验的书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史观论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恩格斯晚年还批判了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所谓经济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各种因素的合力,对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都要认真地加以研究,指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是国家、法、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历史进程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信中结合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科学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论述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欧美各国工人政党斗争实践的书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关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进程,充分肯定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成就和创造性,同时指出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揭示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运动和 发展的历史规律,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物质关 系构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 相应的交换和消费形式,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家庭、等级或阶级 组织,从而就会有相应的政治国家$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 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从而改变一切社会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不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阐明了唯物史观 的指导意义。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以来的实践经验的书信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史观论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 国家机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辩证统一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的理论。 恩格斯晚年还批判了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所谓经济唯 物主义观点,强调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是各种因素的合力,对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都要认真地加以研究,指 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 是国家、法、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历史进 程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形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 斯在书信中结合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 科学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论述共产主义者同盟、 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欧美各国工人政党斗争实践的书信中,马 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关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进程,充分肯定各 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成就和创造性,同时指出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揭示
第十卷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提供理论上和斗争策略上的指导。他们宣传并捍卫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斗争目的和斗争形式、无产阶级的阶级团结、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的根本原则,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消除它们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帮助各国无产阶级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建立独立的政党,制定革命的行动纲领。他们历来重视革命策略问题,善于把革命原则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用适当形式提出适用于不同斗争条件的具体的斗争目标和任务,主张在始终坚持革命立场毫不动摇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自标。围绕《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的创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大量书信进行深人的理论探讨。这些书信既包括他们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互切,也包括他们对有关著作结构和阐述方法的构思和解释,对某些具体问题和观点的阐发、修改和补充,生动地反映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关于地租、通货、劳动的二重性、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自然辩证法等问题的论述。有关《资本论》的书信还包含这部著作创作、编辑和出版过程的一些重要史实,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如何学习和宣传这部著作的提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强调用实践的原则和发展的观点对待科学理论,反对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他们在一一些书信中批评那种不顾实际情况把他们的理论照搬照抄的错误做法,强调指出: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不能把“唯物主义”当做标签贴到一切事物上去,必须研究全部历史,3
第十卷说明 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提供理论上和斗争策略上的指导。他们宣传 并捍卫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斗争目的和斗争形式、无产阶级的阶级 团结、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的根本原则,对蒲鲁东主义、巴枯 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消除它们对工 人运动的消极影响,帮助各国无产阶级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建立独 立的政党,制定革命的行动纲领。他们历来重视革命策略问题,善于 把革命原则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 级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用道当形式提出适 用于不同斗争条件的具体的斗争目标和任务,主张在始终坚持革命 立场毫不动摇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 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目标。 围绕《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的创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大量书信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这些书信既包 括他们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互切磋,也 包括他们对有关著作结构和阐述方法的构思和解释,对某些具体问 题和观点的阐发、修改和补充,生动地反映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形 成和发展过程,如关于地租、通货、劳动的二重性、剩余价值、平均利 润率、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自然辩证法等问题的论述。有关《资本 论》的书信还包含这部著作创作、编辑和出版过程的一些重要史实, 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如何学习和宣传这部著作的提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强调用实践的原则和发展的观点对待科 学理论,反对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他们在一些书信中批评那种不 顾实际情况把他们的理论照搬照抄的错误做法,强调指出 他们的理 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不能把"唯物主义"当做标签贴到一切事物上去,必须研究全部历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