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作基础 (1)宜春五中是宜春市城区中学中一所薄弱学校。在2008年,学生人数不足100 人。从2009年9月,宜春市政府、市教育局启动了强校帮扶薄弱学校的项目,还从宜 春中学选派了六位优秀教师来五中帮扶三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年就招收初 新生220多人,到2012年9月学生人数增到609人。三年来,在胡其生校长及宜春中 学6位优秀老师的带动、引领下,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有重大改观,扭转了 五中过去办学声誉低下的局面。 (②)我校从2009年9月开始,每年初一新生报到后,不立即上课,而是请武警教 官对他们进行三天的军训,训练他们的站姿、坐姿和走姿,纠正不良习气,培养团结互 助、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好习惯。其他年级学生报到后,不立即回家,而是坐在教室里, 由班主任对他们进行收心、养成教育,把在假期里的懒散心理扭转过来,重新回到学习 的轨道上来。 (3)学校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校会等手段,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健全了学生管理制度,将素质教育日常管理评价落实到了实处,并建 立了分析制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定。学习“弟子规”,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学校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由政教处预先定好主题,各班轮流,在升完国旗后,先由一名 学生领读誓言,全校学生跟读誓言,然后进行全班参与下的讲话。从而形成了宜春五中 专利版的《国旗下的德育课堂》活动。 (4)学校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制 度面前人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范围和具体要求,自觉按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5)宜春五中通过三年的努力,为师生创设了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提升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犯罪率为零 2012年出色地完成了中考,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上重点率袁州区第一。在全区教育 教学综合评估中,荣获先进单位的称号
6 2.工作基础 (1)宜春五中是宜春市城区中学中一所薄弱学校。在 2008 年,学生人数不足 100 人。从 2009 年 9 月,宜春市政府、市教育局启动了强校帮扶薄弱学校的项目,还从宜 春中学选派了六位优秀教师来五中帮扶三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年就招收初一 新生 220 多人,到 2012 年 9 月学生人数增到 609 人。三年来,在胡其生校长及宜春中 学 6 位优秀老师的带动、引领下,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有重大改观,扭转了 五中过去办学声誉低下的局面。 (2)我校从 2009 年 9 月开始,每年初一新生报到后,不立即上课,而是请武警教 官对他们进行三天的军训,训练他们的站姿、坐姿和走姿,纠正不良习气,培养团结互 助、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好习惯。其他年级学生报到后,不立即回家,而是坐在教室里, 由班主任对他们进行收心、养成教育,把在假期里的懒散心理扭转过来,重新回到学习 的轨道上来。 (3)学校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校会等手段,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健全了学生管理制度,将素质教育日常管理评价落实到了实处,并建 立了分析制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定。学习“弟子规”,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学校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由政教处预先定好主题,各班轮流,在升完国旗后,先由一名 学生领读誓言,全校学生跟读誓言,然后进行全班参与下的讲话。从而形成了宜春五中 专利版的《国旗下的德育课堂》活动。 (4)学校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制 度面前人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范围和具体要求,自觉按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5)宜春五中通过三年的努力,为师生创设了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提升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犯罪率为零。 2012 年出色地完成了中考,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上重点率袁州区第一。在全区教育 教学综合评估中,荣获先进单位的称号
三、课题论证 1、对硏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 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目标 (1)探索薄弱学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 (2)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3)建设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人文、 人本、和谐、个性特质的校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 促使教师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2、研究假设 (1)校园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科 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 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 (2)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载体,表现为开展活动,引导舆论等。城区薄弱 校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提供这些载体,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3)在城区薄弱学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注意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 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 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3、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1)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方法决定成败,有好的方法就有好的结果。要找到好的方法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必须使校园与社会联网,促进学生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2)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班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 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正确的导向指引、鼓励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 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指导各室、班级认真实施, 重视班主任、团委、政教处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分步推进,狠抓落实,充 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和能力。 (4)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①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地理环 境,规划布局建设、设施、设备、校容、校貌、人文环境等。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 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校规、校纪、制度、公约、课程、教材及人际关系的模式等。③ 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教风、学风、行为 习惯等,校园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5)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塑造一个体魄健康、情感丰富、心灵美好、人格健全、对人 类未来有高度责任感的好学生。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营 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追求髙品位
7 三、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 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目标 (1)探索薄弱学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 (2)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3)建设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人文、 人本、和谐、个性特质的校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 促使教师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2、研究假设 (1)校园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 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 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 (2)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载体,表现为开展活动,引导舆论等。城区薄弱学 校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提供这些载体,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3)在城区薄弱学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注意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 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 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3、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1)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方法决定成败,有好的方法就有好的结果。要找到好的方法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必须使校园与社会联网,促进学生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2)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班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 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正确的导向指引、鼓励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 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指导各室、班级认真实施, 重视班主任、团委、政教处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分步推进,狠抓落实,充 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和能力。 (4)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①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地理环 境,规划布局建设、设施、设备、校容、校貌、人文环境等。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 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校规、校纪、制度、公约、课程、教材及人际关系的模式等。③ 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教风、学风、行为 习惯等,校园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5)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塑造一个体魄健康、情感丰富、心灵美好、人格健全、对人 类未来有高度责任感的好学生。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营 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追求高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