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客人。在他这样观 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币 上肌肉 主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 两眼二下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 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那位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一一引蛇 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橼子一一那是 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 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 餐桌下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跳开,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 骚乱,致使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 的人都安静下来。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自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一一也 就是五分钟一一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当他数 到“280”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他跳 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砰”地紧紧关上,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你刚刚说得对,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且慢。”那个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 知道那条眼镜蛇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脸上显岀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17.文中两处画线部分表现了女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18.小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男人、女人谁更勇敢的争论,那么你认为 究竟是谁更勇敢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 者》 198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列侬一 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个月后,里根 总统遇剌刺。罪案现场,警察在凶手小约翰·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 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 循规蹈矩的美国
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客人。在他这样观 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上肌肉 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 两眼一下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 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那位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 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橼子——那是 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 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 餐桌下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跳开,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 骚乱,致使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 的人都安静下来。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自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 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当他数 到“280”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他跳 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砰”地紧紧关上,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你刚刚说得对,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且慢。”那个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 知道那条眼镜蛇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脸上显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 分) 17.文中两处画线部分表现了女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 分) 18.小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男人、女人谁更勇敢的争论,那么你认为 究竟是谁更勇敢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 者》。 1980 年 12 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列侬—— 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 个月后,里根 总统遇刺。罪案现场,警察在凶手小约翰·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 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 循规蹈矩的美国
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 享年91岁。 他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塞林格1919年元旦出生,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60年。他成名后 深居简出,据说只接受过一个中学生的采访。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 活经历简单,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幽深的洞穴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 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 作家”。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篇作品。 1950年7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 内再版了10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年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 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 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不朽的著作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 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 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中国的“富二代”。他出 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 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 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 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 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 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21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 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 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也将其纳入20世纪百 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半生隐居者 塞林格的自娱后来发展到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 现自己的照片。不久,他买了一块90多英亩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 州的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 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 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 成廉·肖恩。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 作,直到下 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 陌生人被
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 年 1 月 27 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 享年 91 岁。 他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塞林格 1919 年元旦出生,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 60 年。他成名后, 深居简出,据说只接受过一个中学生的采访。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 活经历简单,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幽深的洞穴。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 年,他的短篇 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 作家”。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 14 篇作品。 1950 年 7 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 内再版了 10 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年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 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 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不朽的著作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 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 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 16 岁,很像今天中国的“富二代”。他出 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 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 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 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 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 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 21 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 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 1923 年至 2005 年间百本 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也将其纳入 20 世纪百 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 6500 万册。 半生隐居者 塞林格的自娱后来发展到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 现自己的照片。不久,他买了一块 90 多英亩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 州的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 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 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 成廉·肖恩。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 8 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 作,直到下 午 5 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 陌生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