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于矿产工业,因此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乃是现代社会物 质生产的主要支柱。此外,从表中还可以发现,化学工业在工业 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为了使整个工业得到均衡的发展,各工业部门之间必须保持 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靠 1.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 产值所占比例/% 工业部门 1958 1963 1972 电力 68 冶金 机械 化工 木材加工 3.5 3.3 造纸 7,6 6.8 建材 3.9 6 服装、制鞋 纺织 食品 10.5 12荪联的工业结构 产值所占比例/% 1960 1970 194 电力 燃料 2.7 62 5.8 化工、石化 3.9 6.7 机械 16.6 23.0 26.7 木材、造纸 5.2 4.7 建材 4.1 轻工 I7.0 15.1 食品 21.2 6
13我的工业结构 以全國工业总产值为100% 产值所占比例/% 工业部冂 1957 197s 1981 冶金 8.5 9.0 8,0 电力 1.7 3.9 3,7 煤炭 2.8 石油 1.1 化工 113 12.5 机械 建材 3.2 1 3.5 森林 5.8 19 1.7 食品 19.7 12.0 t2.3 纺织 20.4 12.3 16.7 造纸 2,2 1.3 1,2 自觉的计划经济的指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则是通过市场调节 自发地实现的。工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经济效益,对 环境的影响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现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 视。 工业部门的划分是历史上形成的,带有传统的特点。虽然工 业中所用的过程的类型并不多,只限于采掘过程、物理过程、机 械过程、化学过程(包括冶金过程)以及生化过程,但不同工业 部门之闻的壁垒却很森严,所谓“隔行如隔山”。这种传统特点 也反映在工业的管理上。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资本积累和后来的 资本集中过程一般都是在行业的范围内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则 大多实行部门管理体制。随着工业的发展,这种部门界限正在逐 步打破,因为它割裂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利于原料的 综合利用,不利于作出综合性的决策以谋求综合的生态经济效 果。目前,西方国家开始盛行一种以财团为功能单位的综合、随 机的经营方式,经营管理范围不但远远超出某个特定的工业部
门,而且超出了单个工业领域,囊括金融、工业、农业、送输业、 服务业、商业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奉行“哪儿能赚钱,就往哪 儿投资”的原则。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转向部门管理和地区 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实现无废生产的要求来看,采取地区管理 方式,恐怕是一种发展趋势。这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还将比较详 细地加以论述。 工业企业不论属于哪个行业和部门,要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 功能,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大致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有形的条件,亦即自然物质性的要素,包括土 地、厂房建筑、机器设备、动力供应、供水设施、运输条件和原 材料等等第二类是无形的条件,即社会经济性要素,如资金 工艺、管理、市场、信息等等;第三类則是劳动力。后两类条件 不受空间的限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而第一类条件具有相对的 固定性,亦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是在选择厂址的时候首先要 考虑的问题。正是这种地域性,使工厂企业和周团环境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工业生产的生态后果亦由此而起。 具备了上述基本要素的工业企业要能在社会上立足,还必须 表现出它的存在价值,亦即应发挥一定的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 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业产品作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种属性。因此,相应地工业生产担负着两种功能,一种是物质性 功能,即将原料变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这是原材料的加 工过程,一般由工艺学和工程学研究;另一种则是经济性功能 即从投资中获得利润。这是投资的增值过程,赋于产品以新的价 值。一般由工业经济学研究。前一种过程使工业生产与环境密不 可分,反映了工业的生态方面。这是以往为人忽视的方面,现在 已有一门新的学科—工业生态学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业生产 的经济功能是其社会属性的体现,反映了阶级、社会集团和人相 互之间的关系。工业具有两种属性这一概念对于分析诸如自然资 源的利用、废料的生成、污染造成的损失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
义。 工业作为主要的物质生产领域,我们历来强调的是它的积极 结果:生产了多少产品,创造了多少利润,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 提高了多少生活水平。这些都是工业的正面功能。但是我们往往 忽视工业还有它的消极的一面。例如,工业在提供产品的同时, 使用了多少宝贵的资源,占用了多少农田,产出了多少废料,这 些废料在多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居民的健康,降低了生 活质量,灭绝了多少生物物种y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因污染造成 了多少经济损失。这种损失可能并不完全由造成污染的当事企业 承担,而是转嫁给了社会,社会遭受的损失往往远大于企业获得的 利润。这种损失也可能不由当代人支付,而由我们的后代加倍偿 还。这种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可以看作是社会向自然欠下的 债务。工业生产的这个消极面,随着工业发展的增长,正在日益 暴露和尖锐。工业的这种两面性源自其两种属性(见图1·1),正 是我们开发无废工艺的出发点。 投资暝料 投资原料 利润产品 环境经康料 济损失污染 图11工业功能的两重性及工业的两面性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考察,工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物质生产部 门,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主、机器生产 为辅的早期阶段发展为以机器生产为主的阶段,目前正在向自莎 化、智能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从更加广泛的工业和自 然的关系这一角度考察,工业生产可分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
代表三个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工业生产的传统模式:不顾环境的 工业生产,即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工 就生产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由环境充当“无偿清洁 夫”的功能。生态学家奥德姆对此描绘道:“人犹如环境的寄生 虫,索取它想要的一切,而很少考虑到它的寄主(即它的生命维 持系统)的健康”。人们从事工业生产的目的就是单纯地为了追 求经济效益。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是以产品为中心决定会取 的。在工业总的规模不大、密集程度不高的情况,依靠自然的稀 释作用和自净能力,工业废料还可以为自然历分解、消化和吸 收,不致于造成大范围的污染。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的铲 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料已经超出了自然所能 容纳的能力,加上化学工业的兴起,产出大量人工合成的产品, 这些产品原来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而有些不能被自然所消化 吸收,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业污,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的健 庶。为此,对有害的污染物制订了一系列卫生法规,规定各种污 染物在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以及工厂企业废弃物的最高容许排 放标准。凡工业有害废弃物未经净化治理,没有达到最高容许排 放标准的,即不允许排放或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就是目 就我们所见到的工业发展的第二种模式x在卫生法规容许的范围 内进行生产。此时企业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还要承担生态后果。随着人们对工业污染物生态危害性认识的深 化,这些卫生法规所包含的项目将不断扩大,要求也将越来越苛 刻,越来趣严格,使工业必须担负的三废治理费用也呈指数型规 律增长,且增长速度超过工业产值的增长,而三废治理不当还可 能造成二次污染。与此同时,资源的开采量也随工业规模的扩大 阿激增,磨价易得的资源渐趋耗竭,依靠剥夺环境来维持工业生 产的局面日益难以为继。由此可知,工业发展的第二种模式有可 能导致恶性循环,并不是解决自然-社会对抗的根本途径。于是人 们认识到与其采取“兵来将挡、水来±掩”的消板被动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