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对可以争取的中间派应 采取积极争取与合作态度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四日) 叶罗转香港分局、上海局,并告中工委、各局、邯郸局并转承 志@: (一)对酉感指示③的原则运用时,应注意灵活性。 (二)对民主同盟的恢复活动④,对李济深同等国民党反 蒋派,对在美的冯玉祥⑥,对一切可以争取的中间派,不管他 们言论行动中包含多少动摇性及错误成分,我们应采积极争 取与合作态度,对他们的错误缺点,采取口头的善意的批评态 度。 (三)要在报纸上刊物上对于对美帝及国民党反动派存有 幻想、反对人民民主革命、反对共产党的某些中产阶级右翼分 子的公开的严重的反动倾向加以公开的批评与揭露,文章要 有分析,要有说服性,要入情入理。 (四)对一切应当争取的中间派的错误观点,在报纸刊物 上批评时,尤其要注意文章的说服性。 (五)对华菜士及其一派应采联合态度。 中央 子寒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
对 可 以 争 取 的 中 间 派 应 采 取 积 极 争 取 与 合 作 态 度 ( 一 九 四 八 年 一 月 十 四 日 ) 叶 罗 〔 1 〕 转 香 港 分 局 、 上 海 局 , 并 告 中 工 委 、 各 局 、 邯 郸 局 并 转 承 志 〔 2 〕 : ( 一 ) 对 酉 感 指 示 〔 3 〕 的 原 则 运 用 时 , 应 注 意 灵 活 性 。 ( 二 ) 对 民 主 同 盟 的 恢 复 活 动 〔 4 〕 , 对 李 济 深 〔 5 〕 等 国 民 党 反 蒋 派 , 对 在 美 的 冯 玉 祥 〔 6 〕 , 对 一 切 可 以 争 取 的 中 间 派 , 不 管 他 们 言 论 行 动 中 包 含 多 少 动 摇 性 及 错 误 成 分 , 我 们 应 采 积 极 争 取 与 合 作 态 度 , 对 他 们 的 错 误 缺 点 , 采 取 口 头 的 善 意 的 批 评 态 度 。 ( 三 ) 要 在 报 纸 上 刊 物 上 对 于 对 美 帝 及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存 有 幻 想 、 反 对 人 民 民 主 革 命 、 反 对 共 产 党 的 某 些 中 产 阶 级 右 翼 分 子 的 公 开 的 严 重 的 反 动 倾 向 加 以 公 开 的 批 评 与 揭 露 , 文 章 要 有 分 析 , 要 有 说 服 性 , 要 入 情 入 理 。 ( 四 ) 对 一 切 应 当 争 取 的 中 间 派 的 错 误 观 点 , 在 报 纸 刊 物 上 批 评 时 , 尤 其 要 注 意 文 章 的 说 服 性 。 ( 五 ) 对 华 莱 士 〔 7 〕 及 其 一 派 应 采 联 合 态 度 。 中 央 子 寒 根 据 中 央 档 案 馆 保 存 的 抄 件 刊 印 。 1 5
16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注 释 (1)叶,指叶剑英(一八九七一一九八六),广东梅县人,当时任中共中央后 方委员会书记。罗,指罗迈,即李维汉(一八九六一一九八四),湖南长沙人,当时 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 (2)承志,即廖承志(一九O八一一九八二),广东惠阳人。当时任中共中央 宣传部副部长。 (3)指中共中央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给各中央局、分局及各野战军前委 的指示。指示估计了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覆灭过程的几种形式,分析了国内各阶 级、各党派在此种形势下可能会持的立场和态度,并且提出和规定了我党所应采 取的策略与原则。 〔4)一九四七年十月,国民党政府宣布中国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 部被迫解散。一九四八年一月,民主同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 中全会,决定重建民盟领导机关,恢复活动,并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和美 国的对华政策,与中共及其他民主党派携手合作。参见本卷第14页注(3)。 (⑤)李济深(一八八五一一九五九),广西苍梧人。当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6)冯玉祥(一八八二一一九四八),安徽巢县(今属巢湖市)人。当时任中 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在美国组 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 (7)华莱士(一八八八一一九六五),美国政治活动家。一九四一年至一九 四五年任美国副总统。一九四四年六月曾到中国访问,主张国民党改善同共产党 的关系,并促成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
注 释 〔 1 〕 叶 , 指 叶 剑 英 ( 一 八 九 七 — — 一 九 八 六 ) , 广 东 梅 县 人 , 当 时 任 中 共 中 央 后 方 委 员 会 书 记 。 罗 , 指 罗 迈 , 即 李 维 汉 ( 一 八 九 六 — — 一 九 八 四 ) , 湖 南 长 沙 人 , 当 时 任 中 共 中 央 城 市 工 作 部 副 部 长 。 〔 2 〕 承 志 , 即 廖 承 志 ( 一 九 ○ 八 — — 一 九 八 二 ) , 广 东 惠 阳 人 。 当 时 任 中 共 中 央 宣 传 部 副 部 长 。 〔 3 〕 指 中 共 中 央 一 九 四 七 年 十 月 二 十 七 日 给 各 中 央 局 、 分 局 及 各 野 战 军 前 委 的 指 示 。 指 示 估 计 了 蒋 介 石 反 动 统 治 集 团 覆 灭 过 程 的 几 种 形 式 , 分 析 了 国 内 各 阶 级 、 各 党 派 在 此 种 形 势 下 可 能 会 持 的 立 场 和 态 度 , 并 且 提 出 和 规 定 了 我 党 所 应 采 取 的 策 略 与 原 则 。 〔 4 〕 一 九 四 七 年 十 月 , 国 民 党 政 府 宣 布 中 国 民 主 同 盟 为 “ 非 法 团 体 ” , 民 盟 总 部 被 迫 解 散 。 一 九 四 八 年 一 月 , 民 主 同 盟 领 导 人 沈 钧 儒 等 在 香 港 召 开 民 盟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 决 定 重 建 民 盟 领 导 机 关 , 恢 复 活 动 , 并 发 表 宣 言 反 对 国 民 党 反 动 政 府 和 美 国 的 对 华 政 策 , 与 中 共 及 其 他 民 主 党 派 携 手 合 作 。 参 见 本 卷 第 1 4 页 注 〔 3 〕 。 〔 5 〕 李 济 深 ( 一 八 八 五 — — 一 九 五 九 ) , 广 西 苍 梧 人 。 当 时 任 中 国 国 民 党 革 命 委 员 会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 主 席 。 〔 6 〕 冯 玉 祥 ( 一 八 八 二 — — 一 九 四 八 ) , 安 徽 巢 县 ( 今 属 巢 湖 市 ) 人 。 当 时 任 中 国 国 民 党 革 命 委 员 会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 常 务 委 员 兼 中 央 政 治 委 员 会 主 席 , 在 美 国 组 织 “ 旅 美 中 国 和 平 民 主 同 盟 ” , 反 对 美 国 援 助 蒋 介 石 打 内 战 。 〔 7 〕 华 莱 士 ( 一 八 八 八 — — 一 九 六 五 ) , 美 国 政 治 活 动 家 。 一 九 四 一 年 至 一 九 四 五 年 任 美 国 副 总 统 。 一 九 四 四 年 六 月 曾 到 中 国 访 问 , 主 张 国 民 党 改 善 同 共 产 党 的 关 系 , 并 促 成 美 军 观 察 组 前 往 延 安 。 1 6 毛 泽 东 文 集 第 五 卷
17 征询邓小平对新解放区若干 政策问题的意见()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四日) 小平同志: 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在新区是否应当分为两种区域,一种是可以迅速建 立巩固根据地的,一种是要经过长期拉锯战才能建立巩固根 据地的,对两种区域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政策? (二)新区土改是按土地法大纲分平,还是对富农及某些 弱小地主暂时不动?新区中富农及弱小地主态度如何? (三)是否有开明绅士和我们合作? (四)是否有许多知识分子和我们合作或表示中立? (五)各阶层商人态度如何?我军是否可以避免向新区工 商业资本家进行筹款?如果筹款,方式如何? (六)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党部、三青团的各种人员?其 中是否有些人是可以争取的?如何处理保甲长? 毛泽东 子寒 根据手稿刊印
征 询 邓 小 平 对 新 解 放 区 若 干 政 策 问 题 的 意 见 〔 1 〕 ( 一 九 四 八 年 一 月 十 四 日 ) 小 平 同 志 : 请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 一 ) 在 新 区 是 否 应 当 分 为 两 种 区 域 , 一 种 是 可 以 迅 速 建 立 巩 固 根 据 地 的 , 一 种 是 要 经 过 长 期 拉 锯 战 才 能 建 立 巩 固 根 据 地 的 , 对 两 种 区 域 的 工 作 采 取 不 同 的 政 策 ? ( 二 ) 新 区 土 改 是 按 土 地 法 大 纲 分 平 , 还 是 对 富 农 及 某 些 弱 小 地 主 暂 时 不 动 ? 新 区 中 富 农 及 弱 小 地 主 态 度 如 何 ? ( 三 ) 是 否 有 开 明 绅 士 和 我 们 合 作 ? ( 四 ) 是 否 有 许 多 知 识 分 子 和 我 们 合 作 或 表 示 中 立 ? ( 五 ) 各 阶 层 商 人 态 度 如 何 ? 我 军 是 否 可 以 避 免 向 新 区 工 商 业 资 本 家 进 行 筹 款 ? 如 果 筹 款 , 方 式 如 何 ? ( 六 ) 如 何 处 理 国 民 党 政 府 、 党 部 、 三 青 团 的 各 种 人 员 ? 其 中 是 否 有 些 人 是 可 以 争 取 的 ? 如 何 处 理 保 甲 长 ? 毛 泽 东 子 寒 根 据 手 稿 刊 印 。 1 7
18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注释 (1)邓小平,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二日,他 在给毛泽东的复电中详细谈了他对六个问题的看法。二月六日,毛泽东再电邓小 平等,指出:“在大反攻后所占新区斗争策略与组织形式,均应与日本投降前的老 区及日本投降至大反攻两年期间的半老区有所不同。在斗争策略上似应分为两阶 段:第一阶段,缩小打击面,中立富农,专对地主,又应分为打击大地主阶层与打击 整个地主阶级两个步骤。此阶段内因为中农是观望的,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的 贫农最为积极,故农会实际上是以贫农为主体,似乎可以不组织贫农团,而农会的 名义亦似以农民协会为适当。第二阶段,则平分一切封建阶级的土地,富农至此时 才动,此时应组织贫农团,以为农会或农民协会的领导骨干。”二月八日,邓小平复 电毛泽东,认为在新区树立这样两个观念非常必要:一是“根据地之确立与土改之 完成,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绝非一年半载所能达到”:二是“在斗争策略上,应分 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面,以免犯急性病和策略上的错误。大 别山区“应分为两种区域,即可以巩固的区域和游击区域”。在可以巩固的区域应 注意:(一)中农打乱平分应绝对采取自愿原则,不要勉强。二)贫农团已保证了贫 农在农村的领导骨干作用,即应迅速扩大为农民协会,吸收中农入会和个别中农 积极分子加入领导机关。亦可不先组织贫农团,而先组织农民协会,但必须保证贫 农的领导。(三)暂时不斗富农底财。(四)使地主,特别是小地主能够生活,不要一 扫而光。复电还讲到,地主经营的工商业应该保留,不予没收。二月十七日,毛泽东 转发了这份电报,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注 释 〔 1 〕 邓 小 平 , 当 时 任 晋 冀 鲁 豫 野 战 军 政 治 委 员 。 一 九 四 八 年 一 月 二 十 二 日 , 他 在 给 毛 泽 东 的 复 电 中 详 细 谈 了 他 对 六 个 问 题 的 看 法 。 二 月 六 日 , 毛 泽 东 再 电 邓 小 平 等 , 指 出 : “ 在 大 反 攻 后 所 占 新 区 斗 争 策 略 与 组 织 形 式 , 均 应 与 日 本 投 降 前 的 老 区 及 日 本 投 降 至 大 反 攻 两 年 期 间 的 半 老 区 有 所 不 同 。 在 斗 争 策 略 上 似 应 分 为 两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 缩 小 打 击 面 , 中 立 富 农 , 专 对 地 主 , 又 应 分 为 打 击 大 地 主 阶 层 与 打 击 整 个 地 主 阶 级 两 个 步 骤 。 此 阶 段 内 因 为 中 农 是 观 望 的 , 占 农 村 人 口 百 分 之 七 十 的 贫 农 最 为 积 极 , 故 农 会 实 际 上 是 以 贫 农 为 主 体 , 似 乎 可 以 不 组 织 贫 农 团 , 而 农 会 的 名 义 亦 似 以 农 民 协 会 为 适 当 。 第 二 阶 段 , 则 平 分 一 切 封 建 阶 级 的 土 地 , 富 农 至 此 时 才 动 , 此 时 应 组 织 贫 农 团 , 以 为 农 会 或 农 民 协 会 的 领 导 骨 干 。 ” 二 月 八 日 , 邓 小 平 复 电 毛 泽 东 , 认 为 在 新 区 树 立 这 样 两 个 观 念 非 常 必 要 : 一 是 “ 根 据 地 之 确 立 与 土 改 之 完 成 , 要 经 过 相 当 长 的 过 程 , 绝 非 一 年 半 载 所 能 达 到 ” ; 二 是 “ 在 斗 争 策 略 上 , 应 分 阶 段 、 分 地 区 地 逐 步 深 入 ” , 开 始 应 缩 小 打 击 面 , 以 免 犯 急 性 病 和 策 略 上 的 错 误 。 大 别 山 区 “ 应 分 为 两 种 区 域 , 即 可 以 巩 固 的 区 域 和 游 击 区 域 ” 。 在 可 以 巩 固 的 区 域 应 注 意 : ( 一 ) 中 农 打 乱 平 分 应 绝 对 采 取 自 愿 原 则 , 不 要 勉 强 。 ( 二 ) 贫 农 团 已 保 证 了 贫 农 在 农 村 的 领 导 骨 干 作 用 , 即 应 迅 速 扩 大 为 农 民 协 会 , 吸 收 中 农 入 会 和 个 别 中 农 积 极 分 子 加 入 领 导 机 关 。 亦 可 不 先 组 织 贫 农 团 , 而 先 组 织 农 民 协 会 , 但 必 须 保 证 贫 农 的 领 导 。 ( 三 ) 暂 时 不 斗 富 农 底 财 。 ( 四 ) 使 地 主 , 特 别 是 小 地 主 能 够 生 活 , 不 要 一 扫 而 光 。 复 电 还 讲 到 , 地 主 经 营 的 工 商 业 应 该 保 留 , 不 予 没 收 。 二 月 十 七 日 , 毛 泽 东 转 发 了 这 份 电 报 , 指 出 : “ 小 平 所 述 大 别 山 经 验 极 可 宝 贵 , 望 各 地 各 军 采 纳 应 用 。 ” 1 8 毛 泽 东 文 集 第 五 卷
19 在西北野战军前委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五日) 同志们: 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向中央会议作的那个报告①里, 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 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没有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 一战线,胜利就不可能呢?今天我就讲讲这个问题。 革命要不要胜利?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在我们 共产党开始组织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存在。到一九二四年至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和蒋介石合作北伐,那时要不要胜利这 个问题发生了。但是,那时犯了错误,共产党还幼稚,党的领导 上有投降主义,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迁就国民党,投降农村 的地主、富农、土豪劣绅和城市的大资产阶级,特别是不要军 队,这就丧失了夺取胜利的可能性。后来实行土地革命,跟国 民党打了十年。开始我们是游击队,很小,只能消灭敌人几个 团,搞几个县。那时在几个县胜利的问题是提到议事日程上 了,但全国胜利还比较渺茫。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提出争取
在 西 北 野 战 军 前 委 扩 大 会 议 上 的 讲 话 ( 一 九 四 八 年 一 月 十 五 日 ) 同 志 们 : 去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五 日 我 向 中 央 会 议 作 的 那 个 报 告 〔 1 〕 里 , 曾 经 这 样 说 过 : “ 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革 命 要 胜 利 , 没 有 一 个 包 括 全 民 族 绝 大 多 数 人 口 的 最 广 泛 的 统 一 战 线 , 是 不 可 能 的 。 ” 为 什 么 没 有 全 民 族 绝 大 多 数 人 口 参 加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 胜 利 就 不 可 能 呢 ? 今 天 我 就 讲 讲 这 个 问 题 。 革 命 要 不 要 胜 利 ? 这 个 问 题 现 在 已 经 很 清 楚 了 。 在 我 们 共 产 党 开 始 组 织 的 时 候 , 这 个 问 题 还 不 存 在 。 到 一 九 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大 革 命 时 , 和 蒋 介 石 合 作 北 伐 , 那 时 要 不 要 胜 利 这 个 问 题 发 生 了 。 但 是 , 那 时 犯 了 错 误 , 共 产 党 还 幼 稚 , 党 的 领 导 上 有 投 降 主 义 , 放 弃 了 对 革 命 的 领 导 , 迁 就 国 民 党 , 投 降 农 村 的 地 主 、 富 农 、 土 豪 劣 绅 和 城 市 的 大 资 产 阶 级 , 特 别 是 不 要 军 队 , 这 就 丧 失 了 夺 取 胜 利 的 可 能 性 。 后 来 实 行 土 地 革 命 , 跟 国 民 党 打 了 十 年 。 开 始 我 们 是 游 击 队 , 很 小 , 只 能 消 灭 敌 人 几 个 团 , 搞 几 个 县 。 那 时 在 几 个 县 胜 利 的 问 题 是 提 到 议 事 日 程 上 了 , 但 全 国 胜 利 还 比 较 渺 茫 。 抗 日 战 争 的 时 候 , 我 们 提 出 争 取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