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髙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 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 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 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 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 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 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 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 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 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 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 是侍中。8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 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 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 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 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 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 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 《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 《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 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 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 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 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仼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髙于总督。 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 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 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 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 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 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 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 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 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 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 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 是侍中。8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 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 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 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 “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 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 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 《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 《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 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 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 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 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
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 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 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 髙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 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 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 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 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 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 “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 孝纯子颍由南麓登。”5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 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 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 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 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 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 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 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
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 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 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 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 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 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 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 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 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 “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 孝纯子颍由南麓登。”5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 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 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 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 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 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 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 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
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 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δ)黜。“黜”与 “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 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 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 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 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 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 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 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 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 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 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 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 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 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 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 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 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 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 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 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 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 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 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 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 “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 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 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 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 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 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 kang、氐 di、 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 宿(奎、娄、胃、昴 mao、毕、觜 zT、参 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 张、翼、轸 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 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 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 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 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 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 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 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 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 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 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 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 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 星张 翼轸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 星张 翼轸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 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 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髙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 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 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 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 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 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 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 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 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 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 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 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 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 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 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 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 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 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 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 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 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⑥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 殿,故称广寒、清虚。(⑦)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⑨)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 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 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 指东方的太阳己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 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 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 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 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 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 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 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 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 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 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 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 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 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 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 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 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 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 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 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 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 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 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 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 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 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 《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 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 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 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 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 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 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髙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 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 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 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 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 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 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 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 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 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 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 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 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 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 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岀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 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
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 《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 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 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 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 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 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 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 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 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 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 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 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 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 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 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 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 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 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 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 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 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 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 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