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四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100701理论学时:40 课程性质及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部分内容。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 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 奠定坚实基础。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先天性畸形及其成因的学科,胚胎学与遗 传学、组织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 学、矫形外科学、肿瘤科学等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 。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是在个体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只有了解机体的发生发展规 律,才能深刻理解它们的微细结构和功能,因此组织学与胚胎学既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而又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标本、模型、 绘图、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直观的教具,使学生掌握人体细微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 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及有关临床课打好基础。在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观 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评判能力及终 生学习能力,勇于循证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三、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规定学时数:64学时,本课程计3学分 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为5:3。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标本实习、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等环节。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三严(即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 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的教学原则与要求进行严密的教学活动。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三注重培养训练,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智能和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环节, 研讨教学活动及落实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方法: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是由于内容都是微观结构,学生会觉 得单调枯燥,抽象晦涩,难以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指 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采用启发式、问题 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贯彻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发生发展与进化的观点、局部 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观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提高组胚课堂教学的质量。 1.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本教学方法重在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或者是临床病例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目 标,更有意义,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直观式教学:本课程是一门直观性强的课程。采用直观性教学使写在书本上“分散的”、“静止 的 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为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恰当地 运用多媒体中插播动画及视频,如骨发生的过程、白细胞的吞噬、卵泡的发育及排卵过程等,不仅使内 容变得一目了然,而且深深的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学与胚胎学 》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四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100701理论学时:40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部分内容。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 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 奠定坚实基础。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先天性畸形及其成因的学科,胚胎学与遗 传学、组织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 学、矫形外科学、肿瘤科学等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 一。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是在个体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只有了解机体的发生发展规 律,才能深刻理解它们的微细结构和功能,因此组织学与胚胎学既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而又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标本、模型、 绘图、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直观的教具,使学生掌握人体细微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 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及有关临床课打好基础。在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观 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评判能力及终 生学习能力,勇于循证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三、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规定学时数:64学时,本课程计 3 学分。 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为5:3。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标本实习、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等环节。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三严(即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 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的教学原则与要求进行严密的教学活动。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三注重培养训练,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智能和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环节, 研讨教学活动及落实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方法: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是由于内容都是微观结构,学生会觉 得单调枯燥,抽象晦涩,难以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指 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采用启发式、问题 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贯彻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发生发展与进化的观点、局部 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观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提高组胚课堂教学的质量。 1.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本教学方法重在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或者是临床病例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目 标,更有意义,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直观式教学:本课程是一门直观性强的课程。采用直观性教学使写在书本上“分散的”、“静止 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为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恰当地 运用多媒体中插播动画及视频,如骨发生的过程、白细胞的吞噬、卵泡的发育及排卵过程等,不仅使内 容变得一目了然,而且深深的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选择适当 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认识论的 辩证法,明确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获得。有意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4.归纳比较教学:本学科概念多、内容晦涩,各类器官、组织、细胞相互间的异同点较多,记忆时 容易混淆。因此,应用归类比较法很重要,它可以通过对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结构、形态等特点, 用列表、绘简图等方法帮助学生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如:在学习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分布、有无横纹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分。这样描述清 楚、简单、明了,又可加深记忆 5讨论式教学:较适合于实验课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易混淆切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切片内 容并陈述其判断的理论依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使其对知识的掌握 更为牢固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上篇组织学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嗜酸性,嗜碱性和中性,常用计量单位 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切片的一些常用制作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 进展。 了解组织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原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组织亲银性 和嗜银性的含义。涂片、铺片、磨片标本制备。介绍几种新型显微镜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常用 计量单位。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一般组织化学(包括电镜细胞化学和电镜下观察),PAS反应的意义,免 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其意义与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等。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二章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4、熟悉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5、掌握基膜、质膜内褶的位置、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功能。 2、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的极性。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 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3、上皮细胞的各面: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皮细胞侧面 连接的分布和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基底面半桥粒的超微结构特点。基膜、质膜内褶光镜结构、超微 结构和功能。基膜的成分和形成。 教学学时]1.5学时
3.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选择适当 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认识论的 辩证法,明确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获得。有意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4.归纳比较教学:本学科概念多、内容晦涩,各类器官、组织、细胞相互间的异同点较多,记忆时 容易混淆。因此,应用归类比较法很重要,它可以通过对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结构、形态等特点, 用列表、绘简图等方法帮助学生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如:在学习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分布、有无横纹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分。这样描述清 楚、简单、明了,又可加深记忆。 5.讨论式教学:较适合于实验课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易混淆切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切片内 容并陈述其判断的理论依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使其对知识的掌握 更为牢固。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上篇组织学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嗜酸性,嗜碱性和中性,常用计量单位。 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切片的一些常用制作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 进展。 3、了解组织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原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组织亲银性 和嗜银性的含义。涂片、铺片、磨片标本制备。介绍几种新型显微镜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常用 计量单位。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一般组织化学(包括电镜细胞化学和电镜下观察),PAS反应的意义,免 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其意义与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等。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章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4、熟悉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5、掌握基膜、质膜内褶的位置、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功能。 2、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的极性。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 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3、上皮细胞的各面: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皮细胞侧面 连接的分布和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基底面半桥粒的超微结构特点。基膜、质膜内褶光镜结构、超微 结构和功能。基膜的成分和形成。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章结缔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份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结缔组织的共同结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三种纤维的形态结构特点;基质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组织液;各种细胞(成纤维细 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 3、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四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了解骨髓结构及血细胞发生。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液有形成份。 2、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特点和意义:血红蛋白正常 值: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淋巴细胞的分类、 形态结构和功能,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发生及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五章软骨与骨 [目的要求] 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弹性软骨与纤维软骨的特点。 2、掌握骨组织的结构及其发生。 3、了解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 [教学内容] 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软骨的生长方式 2、骨组织的结构特点,骨板的概念,骨组织的细胞(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长骨 的结构、密质骨的特点,骨膜。 3、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及骨发生的方式。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六章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和骨骼肌、心肌的超微结构及二者的异同 2、了解肌组织的构成及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3、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 2、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肌纤维收缩原理;肌卫星细胞 3、心肌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特点、闰盘;平滑肌的光镜和电镜结构。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七章神经组织
第三章结缔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份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共同结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三种纤维的形态结构特点;基质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组织液;各种细胞(成纤维细 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 3、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四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了解骨髓结构及血细胞发生。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液有形成份。 2、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特点和意义;血红蛋白正常 值;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淋巴细胞的分类、 形态结构和功能,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发生及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五章软骨与骨 [目的要求] 1、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弹性软骨与纤维软骨的特点。 2、掌握骨组织的结构及其发生。 3、了解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 [教学内容] 1、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软骨的生长方式。 2、骨组织的结构特点,骨板的概念,骨组织的细胞(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长骨 的结构、密质骨的特点,骨膜。 3、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及骨发生的方式。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六章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和骨骼肌、心肌的超微结构及二者的异同。 2、了解肌组织的构成及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3、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 2、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肌纤维收缩原理;肌卫星细胞。 3、心肌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特点、闰盘;平滑肌的光镜和电镜结构。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七章神经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分类。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4、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熟悉神经末梢分类、结构、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 2、神经元的形态和分类,神经元的结构(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的概念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的超微 结构和功能,电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有髓、无髓);神经末稍,神经和神经 节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九章眼和耳 [目的要求] 1、掌握眼球壁各层及屈光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壶腹嵴、位觉斑、螺旋器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眼睑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内耳膜迷路的组织结构 [教学内容] 1、眼球壁的结构;角膜的结构与功能:血管膜(虹膜和睫状体)的结枃与功能:视网膜的结构,色素上 皮细胞,视锥视杆细胞的超微结构;黄斑和中央凹,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的分层 2、房水的形成与循环,晶状体的结构与功能;眼睑的结构与功能 3、内耳的一般结构,半规管与壶腹嵴,前庭与斑,耳蜗与螺旋器的结构。 教学学时]3学时 第十章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心脏壁的结构。 2、掌握中动脉及大小动脉的结构特点;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了解循环系统管壁的一般结构。 4、了解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心脏传导系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心脏壁的结构和心传导系的组成,束细胞。中动脉的结构,小动脉和大动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的结构 特点 2、毛细血管的分布、光镜特点,电镜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3、组成微循环和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结构。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一章皮肤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的基本结构,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结构特点 2、了解表皮的角化过程。 3、了解黑素细胞和郎格罕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4、了解皮脂腺、汗腺的结构和功能,毛发的基本结构及毛发的生长。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分类。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4、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熟悉神经末梢分类、结构、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 2、神经元的形态和分类,神经元的结构(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的概念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的超微 结构和功能,电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有髓、无髓);神经末稍,神经和神经 节。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九章眼和耳 [目的要求] 1、掌握眼球壁各层及屈光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壶腹嵴、位觉斑、螺旋器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眼睑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内耳膜迷路的组织结构。 [教学内容] 1、眼球壁的结构;角膜的结构与功能;血管膜(虹膜和睫状体)的结构与功能;视网膜的结构,色素上 皮细胞,视锥视杆细胞的超微结构;黄斑和中央凹,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的分层。 2、房水的形成与循环,晶状体的结构与功能;眼睑的结构与功能。 3、内耳的一般结构,半规管与壶腹嵴,前庭与斑,耳蜗与螺旋器的结构。 [教学学时] 3学时 第十章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壁的结构。 2、掌握中动脉及大小动脉的结构特点;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了解循环系统管壁的一般结构。 4、了解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心脏传导系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心脏壁的结构和心传导系的组成,束细胞。中动脉的结构,小动脉和大动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的结构 特点。 2、毛细血管的分布、光镜特点,电镜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3、组成微循环和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结构。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一章皮 肤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的基本结构,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结构特点。 2、了解表皮的角化过程。 3、了解黑素细胞和郎格罕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4、了解皮脂腺、汗腺的结构和功能,毛发的基本结构及毛发的生长。 [教学内容]
1、皮肤的组成和功能: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 2、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真皮的结构;皮下组织 4、皮肤附属器(毛发、指甲、皮脂腺、汗腺)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学时]1学时 第十二章免疫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TB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掌握淋巴组织的两种形式: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与意义, 3、掌握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概念 5、了解胸腺、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细胞的分类,T、B淋巴细胞的特征及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 与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 2、淋巴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淋巴器官的概念。 3、胸腺的结构与功能。 4、淋巴结、脾的结构与功能 5、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的结构及所分泌的激素,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2、熟悉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3、了解甲状旁腺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两类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激素与受体的概念 2、甲状腺的一般结构,甲状腺滤泡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过程,滤泡旁细胞及 其分泌的降钙素 3、肾上腺的一般结构,皮质的分带及分泌的激素,髓质的结构和分泌的激素 4、垂体的分部,远侧部的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中间部和结节部的结构,神经部的结构,释放的激素及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5、甲状旁腺的一般结构,主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四章消化管 [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食管的结构;胃的结构、胃底腺的细胞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小肠的分部及结构,绒毛的结构和功 能:大肠的分部、结构和功能。 3、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 [教学学时]2学时
1、皮肤的组成和功能;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 2、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3、真皮的结构;皮下组织。 4、皮肤附属器(毛发、指甲、皮脂腺、汗腺)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十二章免疫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TB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掌握淋巴组织的两种形式: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与意义。 3、掌握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概念。 5、了解胸腺、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细胞的分类,T、B淋巴细胞的特征及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 与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 2、淋巴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淋巴器官的概念。 3、胸腺的结构与功能。 4、淋巴结、脾的结构与功能; 5、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的结构及所分泌的激素,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2、熟悉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3、了解甲状旁腺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两类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激素与受体的概念。 2、甲状腺的一般结构,甲状腺滤泡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过程,滤泡旁细胞及 其分泌的降钙素。 3、肾上腺的一般结构,皮质的分带及分泌的激素,髓质的结构和分泌的激素。 4、垂体的分部,远侧部的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中间部和结节部的结构,神经部的结构,释放的激素及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5、甲状旁腺的一般结构,主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四章消化管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食管的结构;胃的结构、胃底腺的细胞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小肠的分部及结构,绒毛的结构和功 能;大肠的分部、结构和功能。 3、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 [教学学时] 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