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卓越班)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100201K 理论学时:42 课程性质及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部分内容。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 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 奠定坚实基础。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先天性畸形及其成因的学科,胚胎学与遗 传学、组织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 学、矫形外科学、肿瘤科学等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 。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是在个体发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只有了解机体的发生、发 育规律,才能深刻理解它们的微细结构和功能,因此组织学与胚胎学既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而又有着密 切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标本、模型、 绘图、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片等直观的教具,使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及有关临床课 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及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规定学时数:90学时;本课程计4学分。理论讲授42学时、PBL案例8学时;实验课学 时:32学时;综合实验8学时。理论讲授与实验的比例约为1:1。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标本实习、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等环节。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三严(即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 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的教学原则与要求进行严密的教学活动。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三注重培养训练,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智能和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环节, 研讨教学活动及落实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方法: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是由于内容都是微观结构,学生会觉 得单调枯燥,抽象晦涩,难以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指 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采用启发式、问题 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贯彻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发生发展与进化的观点、局部 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观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提高组胚课堂教学的质量。 1.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本教学方法重在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或者是临床病例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目 标,更有意义,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直观式教学:本课程是一门直观性强的课程。采用直观性教学使写在书本上“分散的 静止 的 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为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恰当地 运用多媒体中插播动画及视频,如骨发生的过程、白细胞的吞噬、卵泡的发育及排卵过程等,不仅使内 容变得一目了然,而且深深的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学与胚胎学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卓越班)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 课程编号:100201K 理论学时:42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部分内容。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 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 奠定坚实基础。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先天性畸形及其成因的学科,胚胎学与遗 传学、组织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 学、矫形外科学、肿瘤科学等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 一。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是在个体发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只有了解机体的发生、发 育规律,才能深刻理解它们的微细结构和功能,因此组织学与胚胎学既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而又有着密 切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标本、模型、 绘图、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片等直观的教具,使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及有关临床课 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及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规定学时数:90学时;本课程计 4 学分。理论讲授42学时、PBL案例8学时;实验课学 时:32学时;综合实验8学时。理论讲授与实验的比例约为1:1。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标本实习、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等环节。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三严(即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 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的教学原则与要求进行严密的教学活动。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三注重培养训练,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智能和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环节, 研讨教学活动及落实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方法: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是由于内容都是微观结构,学生会觉 得单调枯燥,抽象晦涩,难以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指 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采用启发式、问题 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贯彻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发生发展与进化的观点、局部 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观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提高组胚课堂教学的质量。 1.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本教学方法重在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或者是临床病例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目 标,更有意义,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直观式教学:本课程是一门直观性强的课程。采用直观性教学使写在书本上“分散的”、“静止 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为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恰当地 运用多媒体中插播动画及视频,如骨发生的过程、白细胞的吞噬、卵泡的发育及排卵过程等,不仅使内 容变得一目了然,而且深深的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选择适当 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认识论的 辩证法,明确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获得。有意识的培养学 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4.归纳比较教学:本学科概念多、内容晦涩,各类器官、组织、细胞相互间的异同点较多,记忆时 容易混淆。因此,应用归类比较法很重要,它可以通过对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结构、形态等特点, 用列表、绘简图等方法帮助学生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如:在学习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分布、有无横纹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分。这样描述清 楚、简单、明了,又可加深记忆 5讨论式教学:较适合于实验课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易混淆切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切 片内容并陈述其判断的理论依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使其对知识的 掌握更为牢固。 6.PBL式教学:让学生初步地理解PBL精神,掌握PBL学习方法,能够应用 种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 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上篇组织学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嗜酸性,嗜碱性和中性,常用计量单位。 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切片的一些常用制作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 进展。 3、了解组织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原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组织亲银性 和嗜银性的含义。涂片、铺片、磨片标本制备。介绍几种新型显微镜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透射电 镜的基本原理,电子密度高和低的含义;扫描电镜的特点,冷冻蚀刻技术应用。常用计量单位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一般组织化学(包括电镜细胞化学和电镜下观察),PAS反应的意义,免 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其意义与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等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二章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4、掌握基膜、质膜内褶的位置、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5、熟悉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6、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功能。 2、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的极性。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 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分布和功能
3.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选择适当 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认识论的 辩证法,明确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获得。有意识的培养学 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4.归纳比较教学:本学科概念多、内容晦涩,各类器官、组织、细胞相互间的异同点较多,记忆时 容易混淆。因此,应用归类比较法很重要,它可以通过对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结构、形态等特点, 用列表、绘简图等方法帮助学生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如:在学习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分布、有无横纹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分。这样描述清 楚、简单、明了,又可加深记忆。 5.讨论式教学:较适合于实验课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易混淆切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切 片内容并陈述其判断的理论依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使其对知识的 掌握更为牢固。 6.PBL式教学:让学生初步地理解PBL精神,掌握PBL学习方法,能够应用 种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 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上篇组织学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嗜酸性,嗜碱性和中性,常用计量单位。 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切片的一些常用制作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 进展。 3、了解组织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原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组织亲银性 和嗜银性的含义。涂片、铺片、磨片标本制备。介绍几种新型显微镜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透射电 镜的基本原理,电子密度高和低的含义;扫描电镜的特点,冷冻蚀刻技术应用。常用计量单位。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一般组织化学(包括电镜细胞化学和电镜下观察),PAS反应的意义,免 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其意义与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等。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章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4、掌握基膜、质膜内褶的位置、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5、熟悉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6、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功能。 2、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的极性。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 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分布和功能
3、上皮细胞的各面: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皮细胞侧面 连接的分布和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基膜的成分 和形成。半桥粒的超微结构特点。 4、腺上皮和腺,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概念及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教学学时]1.5学时 第三章结缔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组成成份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共同结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各种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的 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三种纤维的形态结构特点;基质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组织液。 3、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四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了解骨髓结构及血细胞发生。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液有形成份。 2、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特点和意义;血红蛋白正常 值;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淋巴细胞的分类、 形态结构和功能;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发生及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五章软骨与骨 [目的要求] 1、掌握软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骨组织的结构及其发生。 3、了解三类软骨组织的特点 4、了解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 5、了解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在血钙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透明软骨的结构特点和分布;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软骨的生长 方式。 2、骨组织的结构特点,骨板的概念,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长骨 的结构、密质骨的特点,骨膜 3、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及骨发生的方式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六章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和骨骼肌、心肌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二者的异同
3、上皮细胞的各面: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皮细胞侧面 连接的分布和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基膜的成分 和形成。半桥粒的超微结构特点。 4、腺上皮和腺,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概念及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章结缔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组成成份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共同结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各种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的 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三种纤维的形态结构特点;基质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组织液。 3、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四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了解骨髓结构及血细胞发生。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液有形成份。 2、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特点和意义;血红蛋白正常 值;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淋巴细胞的分类、 形态结构和功能;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发生及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五章软骨与骨 [目的要求] 1、掌握软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骨组织的结构及其发生。 3、了解三类软骨组织的特点。 4、了解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 5、了解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在血钙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透明软骨的结构特点和分布;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软骨的生长 方式。 2、骨组织的结构特点,骨板的概念,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长骨 的结构、密质骨的特点,骨膜。 3、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及骨发生的方式。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六章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和骨骼肌、心肌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二者的异同
2、熟悉肌组织的构成及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3、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 2、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肌纤维收缩原理;肌卫星细胞。 3、心肌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闰盘。 4、平滑肌的光镜和超微结构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七章神经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突触的分类及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4、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熟悉神经末梢分类、结构及功能。 6、了解神经干细胞。 教学内容] 1、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 2、神经元的形态和分类,神经元的结构(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的概念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的超微 结构和功能,电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有髓、无髓);神经末稍,神经和神经 节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章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中动脉及心脏壁的结构特点。 2、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熟悉循环系统管壁的一般结构。 4、了解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心脏壁的结构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束细胞 2、中动脉的结构,大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的结构特点 3、组成微循环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毛细血管的分布、光镜特点,电镜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5、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的结构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二章免疫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种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掌握淋巴组织的两种形式: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3、掌握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与意义 4、熟悉抗原呈递细胞。 5、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6、了解胸腺、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2、熟悉肌组织的构成及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3、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 2、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肌纤维收缩原理;肌卫星细胞。 3、心肌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闰盘。 4、平滑肌的光镜和超微结构。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七章神经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突触的分类及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4、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熟悉神经末梢分类、结构及功能。 6、了解神经干细胞。 [教学内容] 1、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 2、神经元的形态和分类,神经元的结构(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的概念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的超微 结构和功能,电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有髓、无髓);神经末稍,神经和神经 节。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章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动脉及心脏壁的结构特点。 2、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熟悉循环系统管壁的一般结构。 4、了解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心脏壁的结构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束细胞。 2、中动脉的结构,大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的结构特点。 3、组成微循环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毛细血管的分布、光镜特点,电镜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5、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的结构。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二章免疫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种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掌握淋巴组织的两种形式: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3、掌握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与意义。 4、熟悉抗原呈递细胞。 5、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6、了解胸腺、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淋巴细胞的分类,T、B淋巴细胞的特征及功能。 3、淋巴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淋巴器官的分类及特点 4、胸腺的结构与功能;淋巴结、脾的结构与功能;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与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脑垂体的结构及分泌的激素,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2、熟悉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含氮类激素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3、了解甲状旁腺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两类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甲状腺的一般结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枃,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过程,滤泡 旁细胞及其分泌的降钙素 3、肾上腺的一般结构,皮质的分带及分泌的激素,髓质的结构和分泌的激素。 4、垂体的结构,远侧部的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中间部和结节部的结构,神经部的结构,释放的激素及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5、甲状旁腺的一般结构,主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四章消化管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3、了解消化管的免疫功能。 [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食管的结构 3、胃的结构、胃底腺的细胞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 4、小肠的分部及结构,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5、大肠的分部、结构和功能:阑尾的结构和功能。 6、消化管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细胞。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五章消化腺 [目的要求] 1、掌握胰的外分泌部的结构和功能,胰岛的概念、组成细胞及其产生的激素。 2、掌握肝的结构与功能概况,肝小叶与门管区的结构 3、掌握肝细胞、肝血窦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4、熟悉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及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5、了解肝的血液循环特点和胆汁排出途径。 [教学内容 1、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胰腺腺泡的结构和导管,胰岛的结构、细胞类型及分泌的激素 3、肝的一般结构,肝小叶的形态和结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的结构和功 能意义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淋巴细胞的分类,T、B淋巴细胞的特征及功能。 3、淋巴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淋巴器官的分类及特点。 4、胸腺的结构与功能;淋巴结、脾的结构与功能;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与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脑垂体的结构及分泌的激素,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2、熟悉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含氮类激素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3、了解甲状旁腺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两类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甲状腺的一般结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过程,滤泡 旁细胞及其分泌的降钙素。 3、肾上腺的一般结构,皮质的分带及分泌的激素,髓质的结构和分泌的激素。 4、垂体的结构,远侧部的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中间部和结节部的结构,神经部的结构,释放的激素及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5、甲状旁腺的一般结构,主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四章消化管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3、了解消化管的免疫功能。 [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食管的结构。 3、胃的结构、胃底腺的细胞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 4、小肠的分部及结构,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5、大肠的分部、结构和功能;阑尾的结构和功能。 6、消化管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细胞。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五章消化腺 [目的要求] 1、掌握胰的外分泌部的结构和功能,胰岛的概念、组成细胞及其产生的激素。 2、掌握肝的结构与功能概况,肝小叶与门管区的结构。 3、掌握肝细胞、肝血窦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4、熟悉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及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5、了解肝的血液循环特点和胆汁排出途径。 [教学内容] 1、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胰腺腺泡的结构和导管,胰岛的结构、细胞类型及分泌的激素。 3、肝的一般结构,肝小叶的形态和结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的结构和功 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