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体会诗词曲各自的特色。 教学内容: 1、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 学习两首小令和一支套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元曲常识和马致远、关汉卿、睢景臣等大家的资料。 【双调】蟾宫曲·叹世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 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元曲 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 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 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 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 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 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 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 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 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 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 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 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 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体会诗词曲各自的特色。 教学内容: 1、 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 2、 学习两首小令和一支套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元曲常识和马致远、关汉卿、睢景臣等大家的资料。 【双调】蟾宫曲•叹世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 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元曲 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 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 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 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 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 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 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 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 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 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 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 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 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
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 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 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 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 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 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 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 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 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 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 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 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 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 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 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 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 迴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 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 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 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 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 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 思等 总之,作为“一代之文学”,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 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 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二)关于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 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语言优美,被誉为 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
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 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 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 335 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 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 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 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 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 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 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 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 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 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 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 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 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 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 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 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 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 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 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 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 思等。 总之,作为“一代之文学”,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 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 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二)关于马致远 马致远( 1250 ? ---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 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语言优美,被誉为 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
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 将的昏庸和无能 (三)解读文本 由学生朗读并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讨论把握这支曲所表达的思想感 理解关键:“梦说南柯”,“醉了由他” 历史事件:强秦灭亡项羽自刎刘邦兴汉韩信成败蒯通 装疯 明确: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 反感,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 【南吕】四块玉·别情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关汉卿。 2、体会这首曲的意境和曲中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对曲的意境和曲中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过程 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 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 家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 士比亚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 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 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其中《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窦 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附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攀岀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 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 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 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 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 将的昏庸和无能。 (三)解读文本 由学生朗读并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讨论把握这支曲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理解关键:“梦说南柯”,“醉了由他”。 历史事件:强秦灭亡 项羽自刎 刘邦兴汉 韩信成败 蒯通 装疯 明确: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 反感,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 【南吕】四块玉•别情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关汉卿。 2、体会这首曲的意境和曲中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曲的意境和曲中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 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8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 家”。 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 士比亚”。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 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 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其中《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窦 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附: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 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 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 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 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 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 花路儿上走! (二)文本解读 1、鉴赏“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1)点明描写的时间和内容 (2)比较这句和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不同韵味。 (3)“一点”与“几时”对举的妙处。 2、鉴赏“凭栏袖拂杨花雪”:这一句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试描述之。 3、鉴赏“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溪又斜,山又遮”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2)体会“人去也”的深长意味 4、总结: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 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 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 悠长。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学目的 1结合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三、教学方法 自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 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 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 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 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 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二)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 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 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 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 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 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 花路儿上走! (二)文本解读 1、鉴赏“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1)点明描写的时间和内容。 (2)比较这句和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不同韵味。 (3)“一点”与“几时”对举的妙处。 2、鉴赏“凭栏袖拂杨花雪”:这一句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试描述之。 3、鉴赏“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溪又斜,山又遮”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2)体会“人去也”的深长意味。 4、总结: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 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 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 悠长。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一.教学目的: 1 结合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 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3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 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三、教学方法: 自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 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 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 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 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 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二)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 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 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 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 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
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 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 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 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 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 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 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 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 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 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 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 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思路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 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 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 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 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 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 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 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 种人的厌恶情绪 2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 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 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 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 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这里也是按 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 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 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 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 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 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 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
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 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 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 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 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 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 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 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 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 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 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 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 思路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1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 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 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 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 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 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 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 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 种人的厌恶情绪。 2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 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 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 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 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这里也是按 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 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 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 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 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 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 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