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K,两种偏光的振动方向与上偏光振动方向 AA斜交,当K1、K2,先后进入上偏光镜时, 再度发生双折射,分解成四种偏光,K分解成 K和K";K2分解成K2和K2”。K"和K2"垂直 AA,不能透出上偏光,不予考虑。 >K,'和K2'平行AA,可以透出上偏光镜。 透出下光污 进人矿片后 进入上树光还
➢ K1、K2两种偏光的振动方向与上偏光振动方向 AA斜交,当 K1、K2,先后进入上偏光镜时, 再度发生双折射,分解成四种偏光,K1分解成 K1 ′和K1 ″ ;K2分解成 K2 ′和K2 ″ 。 K1 ″和K2 ″垂直 AA,不能透出上偏光,不予考虑。 ➢ K1 ′和K2 ′ 平行AA,可以透出上偏光镜
>K和K2具有如下特点: (1)K和K2'由同一束偏光经两次分解而成, 频率相同; >(2)K'和K)之间有固定的光程差(由K和 K,继承而来); >~(3)K1'和K2在同一平面内振动(平行 AA)。 因此K,和K,'两种偏光具备了光波干涉作用 的条件,将发生干涉。干涉的结果取决于K, 和K,'两种偏光之间的光称差(R)
➢ K1 ′和K2 ′具有如下特点: ➢ (1) K1 ′和K2 ′由同一束偏光经两次分解而成, 频率相同; ➢ (2) K1 ′和K2 ′之间有固定的光程差(由K1和 K2继承而来); ➢ (3) K1 ′和K2 ′在同一平面内振动(平行 AA)。 ➢ 因此K1 ′和K2 ′两种偏光具备了光波干涉作用 的条件,将发生干涉。干涉的结果取决于K1 ′ 和K2 ′两种偏光之间的光称差(R)
>下面进一步说明干涉作用的原理。 ,如果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O,晶体薄片的 厚度为D,快光、慢光通过厚度为D的薄片 所需要的时间为tp、tg,快、慢光在晶体中 的速度为Vp、Vg,则: R=Vo(tg-tp) (1) > tg=D/Vg,tp=D/Vp (2) ~将(2)式代入(1)式: R=Vo(D/Vg-D/Vp)=D(Vo/Vg-Vo/Vp)
➢ 下面进一步说明干涉作用的原理。 ➢ 如果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o,晶体薄片的 厚度为D,快光、慢光通过厚度为D的薄片 所需要的时间为tp、tg,快、慢光在晶体中 的速度为Vp、Vg,则: ➢ R=Vo(tg-tp) (1) ➢ tg=D/Vg,tp=D/Vp (2) ➢ 将(2)式代入(1)式: ➢ R=Vo(D/Vg-D/Vp)=D(Vo/Vg-Vo/Vp)
R=Vo(D/Vg-D/Vp)=D(Vo/Vg-Vo/Vp) >根据折射定律: Vo/Vg=Ng,Vo/Vp=Np ~所以: R=D(Ng-Np) (1-10)
➢ R=Vo(D/Vg—D/Vp)=D(Vo/Vg-Vo/Vp) ➢ 根据折射定律: ➢ Vo/Vg=Ng,Vo/Vp=Np ➢ 所以: ➢ R=D(Ng-Np) (1-10)
>(1-10)式仅是平行光轴切面的情况,实 际应写成下式: R=D(Ng-Np)sinesine' (1-11) >式中日,'-入射光与两光轴间的夹角,对于 一轴晶则只有一个夹角。 >因此决定光程差的因素时薄片的厚度、切 面中光率体的方位和晶体的双折射率值
➢ (1-10)式仅是平行光轴切面的情况,实 际应写成下式: ➢ R=D(Ng-Np)sinθsinθ′ (1-11) ➢ 式中θ,θ′-入射光与两光轴间的夹角,对于 一轴晶则只有一个夹角。 ➢ 因此决定光程差的因素时薄片的厚度、切 面中光率体的方位和晶体的双折射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