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源区: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部溶化或升华的地区。 隆雪量大于消融量,逐年积累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以上)。年 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能季节性积雪(雪线一下)。 ·●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a置线的分布与下述因泰有关 :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纬度或海拔高,冷,雪线低;反 之,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雪量小不能形成冰川); ·c.湿度(干冷、干燥地区雪线高);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 道,而在南北纬20-30°的地带(因为气候干燥、降雪量很少P167 图12-1)。 ·d.地形(陡坡上难以积累和保存,雪线较高;平缓易保存、背阳 易保存,雪线较低)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 一、冰川的形成 • 1.雪源区: 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部溶化或升华的地区。 降雪量大于消融量,逐年积累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以上)。年 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能季节性积雪(雪线一下)。 • ●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 ● 雪线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a.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纬度或海拔高,冷,雪线低;反 之,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雪量小不能形成冰川); • c.湿度(干冷、干燥地区雪线高);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 道,而在南北纬20-30°的地带(因为气候干燥、降雪量很少P167 图12-1)。 • d.地形(陡坡上难以积累和保存,雪线较高;平缓易保存、背阳 易保存,雪线较低)
东喜山雪线
2.成冰作用(积雪成冰、非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ower)→(温度压力 →局部熔融一→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粒雪(fin, 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压实→重结晶长 大→进一步排去空气)→粒状冰(Granular ice,乳白 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2.成冰作用(积雪成冰、非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ower)→(温度压力 →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粒雪(firn, 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压实→重结晶长 大→进一步排去空气)→粒状冰(Granular ice,乳白 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通常, 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为冰 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以雪线为界划分:冰川积累区(温带高山者称粒雪 盆)和冰川消融区(温带高山者称冰舌)两类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增加,扩展延长;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减少,冰川退缩;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前缘就处于稳定状态。这种 积累和消融的对比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冰川的物质平衡受气候控制
● 通常,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为冰 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 以雪线为界划分:冰川积累区(温带高山者称粒雪 盆) 和冰川消融区(温带高山者称冰舌)两类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增加,扩展延长;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减少,冰川退缩;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前缘就处于稳定状态。这种 积累和消融的对比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冰川的物质平衡受气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