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分:3学分 总学时:48 科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工程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驾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员和工商管理举数学指品全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管理类专的,心,程之 一在人类近二十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来他日益增。无论是国民经济特理和公司、 业的经营及决策。 还是科学研究都越米 越依赖于数量分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衣、医、人文、社会 新 学研究的基本方 计学品研加翅 方法论 :要研密 数州 计所特有的 视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 分析 过 。本误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 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烧计的专门园 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误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沙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 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集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 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提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 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三、课程教学内容 按相当于教材编写大纲中的章节日三个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考虑到造价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 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杜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 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捏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极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骸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款学 s1统i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 “国势学派”的简介 三、两派之争的结速 计 统计的功能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五、统计学的性质 $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王作整本任务 54,统计学的几个甚本范砖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的概念 (二)、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学 分:3学分 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 适用对象:工程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 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 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 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 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 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 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 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 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 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三、课程教学内容 按相当于教材编写大纲中的章节目三个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考虑到造价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 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 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 二、 “国势学派”的简介 三、两派之争的结束 四、“数理统计学派”的简介: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简介 §2 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二、统计的功能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五、统计学的性质 §3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统计工作过程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的概念 (二)、总体单位的概念
二、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的慨念 (二)标志的分类 (三)指标的概念 (四)指标的分类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 标 (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将念与种类 三、变量与数据 1恋量 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 (二)数据 统计资料的搜集 救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 2.掌挥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直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敦学时数]:3课时 [放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s1统i计调查方案 ,统计阔查的意义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统计调查方式 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 数据整理与显示 子 、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虽特征 故学重点与难点 :0 学方法与 :多媒体教学 统计 和内容 据整理 数 理的程 含 十分组的原 3. 统计分组 、按分 标志的多」 ,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 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 3) 按分组日 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品质标志分组的方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支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 @分组的形式如下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二、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的概念 (二)标志的分类 (三)指标的概念 (四)指标的分类 1.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 标 (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概念与种类 三、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 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 (二)数据 统计资料的搜集 [教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 2、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统计调查方式 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 数据整理与显示 [教学目的] 1、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2、准确应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显示统计数据的数量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整理与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 (三)、数据整理的程序 二、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2、统计分组的原则 3、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1)、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2)、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 ①分组的形式如下: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原则 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和组与闭口组 2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技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来表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须率: (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型分布」 83统计夷 一,统计表的作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统计表的分类 ),统计表的设 要求 的牌破 计万 教学重点与难 时点指 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3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 引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 (一)意义 总霜的室际反的内容不同分为:体位总和标志总显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老 相标和时点指标】 标的区别 实物单 、相对 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及意 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1、无名 有名 相对 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比例相对 、比较相对数 (四)、动态相对数 (伍)、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1、计划数为绝对数
②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 原则 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与闭口组 §2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 f 来表 示)。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 型分布、J 型分布。 §3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作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二)、统计表的分类: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2、统计表内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二、统计图 常用的图形有三种: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曲线图。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与计量单位 2、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2、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 (一)、意义 、总量指标的种类: 1、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概念 (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单位 §2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一)、概念及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1、无名数 2、有名数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结构相对指标: (二)、比例相对数 (三)、比较相对数 (四)、动态相对数 (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1、计划数为绝对数
2、计划数为相对数 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 ()、水平法 (2)、累计法 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六),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 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正指标 (2),逆指标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杠 [学目的:【、熟练掌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判断及计算 [教学时数:6课 教学方法与手 多媒体教学 静态平均数) (仁)、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一)、数值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的数 2加算术平均数 、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影 、组距式数列 、权数的 算术 性质 均贵 平 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 南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末知, 情况下,即总体单位数末 6 常用 数的一般数量关系 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中位数(M。) (1)、众数 ④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2、计划数为相对数 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 (1)、水平法 (2)、累计法 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六)、强度相对指标: 1、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 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1)、正指标 (2)、逆指标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应用的原则(增长1%的绝对值) (三)、相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应用 第五章 分布的数值特征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算术平均数的判断及计算 2、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二)、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一)、数值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1)、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2)、组距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4)、权数的概念 (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①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等于零。 ②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最小值。 3、调和算术平均数: (1)、概念 (2)、计算公式 (3)、加权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 ①加权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子的情况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知。 ②调和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母的情况下。即总体单位数未知。 4、由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数 5、几何平均数 6、常用的数值平均数的一般数量关系 (二)位置平均数: 1、概念 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o)、中位数(Me)。 (1)、众数 ①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2)、中位数 ①未分组的原始资 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三 、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 (二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标志变异指标 二、作用 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 一】全距 一1卫的 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 总体特征值的计算 五。变异系数 1 (但)、计算公式 第六章 时间数列 目的 间数列的摄念。种关和 列各种 平和 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样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 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长期趋势、 李节变动、猫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8津时 [教学方法与手 1时间 (二 时间序列的种产 ,时间序列的端制原则: 2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序时平均数: (一微念 (仁)】序时平均数与一股平均数的相同点 (三)序时平均数与股平均数的区别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绝对数时间数列 ()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 L.间断不相等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3、年距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2)、中位数 ①未分组的原始资料 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三)、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体。 (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 标志变异指标 概念 二、作用 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一)、全距 (二)、平均差 (三)、标准差: 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 (一)、概念: (二)、属性总体特征值的计算 五、变异系数 (一)、概念 (二)、作用 (三)、计算公式 第六章 时间数列 [教学目的]: 1、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2、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种水平和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3、了解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编制原则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一)、概念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二、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序时平均数: (一)概念 (二)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 (三)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绝对数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Ⅰ、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 Ⅱ、间断不相等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3、年距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