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第节,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第五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六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四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 第五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六节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实验 P←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ppl1 F 紫花、长花粉粒 PpLI 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ppL PpI 实际个体数483139039313386952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391051303.51303.5434.56952
一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实验一 P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实验二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PPll pp OLL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P PpL- ppl 实际个体数226959 419 按93:31推算 的理论数2587857853249
实验二 P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 按9:3:3:1推算 的理论数 235.8 78.5 78.5 26.2 419
二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相引相和相斥相 O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 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O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 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二 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相引相和相斥相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 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 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描述 亲本花色」花粉粒形状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1紫花显)长花粉粒(显) 相引相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2红花(隐圆花粉粒(隐) 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一P紫花(显圆花粉粒隐 相斥相 个隐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P花隐怅花粉粒(副
描述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1 紫花(显)长花粉粒(显)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2 红花(隐)圆花粉粒(隐)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相引相 相斥相 描述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1 紫花(显)长花粉粒(显)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2 红花(隐)圆花粉粒(隐)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相引相 相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