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 艺运动运动。 令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令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 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 《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 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 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生平 ❖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 艺运动运动。 ❖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 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 《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 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 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 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 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 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 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 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 近,同学们常以些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 再改豫才。1898年,亿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 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 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 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 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 ,之后又 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 ,号“豫山” 。鲁迅 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 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 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 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笔名的由来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 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 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 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 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令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 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 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 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 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鲁迅”笔名的由来 ❖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 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 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 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 改为“树人” ,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 ❖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 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 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 达于天下。 ❖ ❖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 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
鲁迅授课 令下面请看曾为北大旁听生的作家鲁彦对当时鲁迅先生授课情况的具体描述: “每次每次,当鲁迅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 人一排的座位,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 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 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旁,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 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 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骨 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 皱纹映衬着才显出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 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 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 来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 肉完全是凝定着的
鲁迅授课 ❖ ❖ 下面请看曾为北大旁听生的作家鲁彦对当时鲁迅先生授课情况的具体描述: ❖ ❖ “每次每次,当鲁迅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 人一排的座位,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 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 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旁,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 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 ❖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 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骨 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 皱纹映衬着才显出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 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 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 来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 肉完全是凝定着的
鲁迅授课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 语言,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出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 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 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 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 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全人类 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 外套,都有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 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 羞惭与愤怒. ■■■■■■
鲁迅授课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 语言,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出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 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 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 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 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全人类 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 外套,都有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 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 羞惭与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