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水中有害生物的控制(消毒)第一节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第二节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第三节有害水生植物及其控制(一般了解)
第十四章 水中有害生物的控制 第一节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消毒) 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 第三节 有害水生植物及其控制(一般了解)
第二节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含补充阅读材料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贫营养湖泊与富营养湖泊的特点比较指标贫营养湖泊富营养湖泊水质物理指标水色绿一黄色蓝色或绿色透明度>5m<5m水质化学指标pH接近中性中性一弱碱性溶解氧全层接近饱和表层饱和或过饱和,底层低总氮<0.20mg/L>0.20mg/L总磷>0.02mg/L<0.02mg/L生物学特性叶绿素a10-50μg/L20-140μg/L浮游细菌0.1-0.7X1062-12×106浮游植物少,以甲藻、硅藻为主多,以蓝藻为主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丰富种类减少,摇蚊幼虫等增加沿岸植物少,蔓延到深处多,只在浅处生长底泥特性有机物少有机物多,腐泥
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 一、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贫营养湖泊与富营养湖泊的特点比较 指标 贫营养湖泊 富营养湖泊 水质物理指标 水色 透明度 水质化学指标 pH 溶解氧 总氮 总磷 生物学特性 叶绿素a 浮游细菌 浮游植物 底栖生物 沿岸植物 底泥特性 蓝色或绿色 >5m 接近中性 全层接近饱和 <0.20mg/L <0.02mg/L 10-50μg/L 0.1-0.7×106 少,以甲藻、硅藻为主 种类和数量丰富 少,蔓延到深处 有机物少 绿-黄色 <5m 中性-弱碱性 表层饱和或过饱和,底层低 >0.20mg/L >0.02mg/L 20-140μg/L 2-12×106 多,以蓝藻为主 种类减少,摇蚊幼虫等增加 多,只在浅处生长 有机物多,腐泥 含补充阅读材料
第二节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美国环保局制定的水体营养水平分类标准指标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总磷(mg/L)<0.010.01-0.02>0.02>10叶绿素a(μg/L)<44-10透明度(m)>3.7<2.02.0-3.7>80<1010-80深水层溶解氧(饱和度%二、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三、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控制
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 美国环保局制定的水体营养水平分类标准 指标 贫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总磷(mg/L) <0.01 0.01-0.02 >0.02 叶绿素a(μg/L) <4 4-10 >10 透明度(m) >3.7 2.0-3.7 <2.0 深水层溶解氧(饱和度%) >80 10-80 <10 二、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 三、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控制
1、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策略控制水体的营养水平自的是降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从根本上控制藻类的爆发性生长。污染源控制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根本措施控制藻类爆发性增长自的是防止藻类本身的大量繁殖,从而避免水华或赤潮的发生
• 控制水体的营养水平 目的是降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 度,从根本上控制藻类的爆发性生长。污 染源控制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根本措施。 • 控制藻类爆发性增长 目的是防止藻类本身的大量繁殖,从而避 免水华或赤潮的发生。 1、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策略
1、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策略控制水体的营养水平(1)外污染源的控制外源:点源(生活、工业废水等)、面源(降水、地表径流、大气沉降)(2)内污染源的控制内源:底泥和腐烂的水生植物。控制污染物从底泥中溶出的方法主要有底泥疏浚、深层曝气和人工造流、化学固定等。(3)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利用污水处理技术直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是控制水体营养水平的有效方法,但需优先选用经济、高效的生态技术,如人工湿地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稀释冲刷法,等
• 控制水体的营养水平 (1)外污染源的控制 外源:点源(生活、工业废水等)、面源(降水、地表径流、大气沉降) (2)内污染源的控制 内源:底泥和腐烂的水生植物。控制污染物从底泥中溶出的方法主要有底 泥疏浚、深层曝气和人工造流、化学固定等。 (3)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 利用污水处理技术直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是控制水体营养水平的有效 方法,但需优先选用经济、高效的生态技术,如人工湿地技术,植物净 化技术,稀释冲刷法,等。 1、富营养化及水华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