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壤耕作的任务 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 作物收获后,田间通常留有一定数量的残茬落叶,还有人为 还田的作物秸秆,为了便于播种和掩埋肥料,需要通过翻耕 将它们翻入土中,并通过耙地、旋耕等措施的搅拌作业,将 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在水田通过精耕细耙,使土 肥混和,还可以防止脱氮作用,避免氮素的挥发。 消灭杂草以及附着的某些病菌、害虫卵等也是土壤耕作的一 项重要任务。 © 通过翻耕使杂草病虫等处于缺氧条件下,使其窒息死亡, 也可将躲藏在土中的地下害虫病菌等翻到地表,经曝晒或冰 冻而死亡。 © 当杂草种子翻人土中后遇到疏松湿润的土壤环境,可促使其 发芽并随后予以消灭
3. 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 作物收获后,田间通常留有一定数量的残茬落叶,还有人为 还田的作物秸秆,为了便于播种和掩埋肥料,需要通过翻耕 将它们翻入土中,并通过耙地、旋耕等措施的搅拌作业,将 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在水田通过精耕细耙,使土 肥混和,还可以防止脱氮作用,避免氮素的挥发。 消灭杂草以及附着的某些病菌、害虫卵等也是土壤耕作的一 项重要任务。 ☺ 通过翻耕使杂草病虫等处于缺氧条件下,使其窒息死亡, ☺ 也可将躲藏在土中的地下害虫病菌等翻到地表,经曝晒或冰 冻而死亡。 ☺ 当杂草种子翻人土中后遇到疏松湿润的土壤环境,可促使其 发芽并随后予以消灭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 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地区或情形 措施 作用或效果 多雨高湿 畦(垄),开沟排水 改善通气性 我国寒冷北部 垄作 提高地温 干旱半干旱 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 否则跑墒严重 减轻水土流失 坡耕地 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截留雨水 风沙地区 保持较大土块 减少风蚀 开沟作垄 新垦农田 土壤耕作 土壤熟化,促进矿质和 有机质的分解释放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 4. 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地区或情形 措 施 作用或效果 多雨高湿 畦(垄),开沟排水 改善通气性 我国寒冷北部 垄作 提高地温 干旱半干旱 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 否则跑墒严重 坡耕地 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减轻水土流失 截留雨水 风沙地区 保持较大土块 开沟作垄 减少风蚀 新垦农田 土壤耕作 土壤熟化,促进矿质和 有机质的分解释放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1)降水和蒸发 土壤耕作调节土壤水分途径 易旱尽量把降水蓄存于土壤,防止和减少 农田 地面径流的产生 尽量减轻地面蒸发 易涝 减少外水浸入并促 农田 湿润多雨或低洼}农田里开沟排水 进蒸发 我国西北、内蒙雨养农业地区,雨季集中在夏、秋季节,早春 干旱少雨,在雨季之前深耕晒垡(伏耕),能增强耕层保蓄水 分的能力,冬、春旱季,耙、耱、镇压防蒸发,即使在年降雨 量400-500mm的地区,仍能获得作物高产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1)降水和蒸发 土壤耕作调节土壤水分途径 易旱 农田 尽量把降水蓄存于土壤,防止和减少 地面径流的产生 尽量减轻地面蒸发 易涝 农田 { 湿润多雨或低洼} 农田里开沟排水 减少外水浸入并促 进蒸发 我国西北、内蒙雨养农业地区,雨季集中在夏、秋季节,早春 干旱少雨,在雨季之前深耕晒垡(伏耕),能增强耕层保蓄水 分的能力,冬、春旱季,耙、耱、镇压防蒸发,即使在年降雨 量400~500mm的地区,仍能获得作物高产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1)降水和蒸发 导致问题 解决方案 土壤 水分的损失 土壤耕作,切断毛细管,使地表形成疏松的干 水分 土覆盖层 蒸发 助长士壤盐 压紧土壤,降低上层土壤非毛管孔隙量,堵塞 渍化 汽化水逸失通道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土壤 水分 蒸发 导致问题 解决方案 水分的损失 土壤耕作,切断毛细管,使地表形成疏松的干 土覆盖层 助长土壤盐 渍化 压紧土壤,降低上层土壤非毛管孔隙量,堵塞 汽化水逸失通道 (1)降水和蒸发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遇湿膨胀、王操收缩的特性,利 用水热因素的季节变化,使土壤变得松碎,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团聚体的形成。 ☐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膨胀的冰晶引起土块崩解,而 春季较暖时,扩大的土壤孔隙却不能还原,于是土壤变得 疏松,并形成团粒结构。 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土壤耕作质量能起辅助作用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1.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遇湿膨胀、干燥收缩的特性,利 用水热因素的季节变化,使土壤变得松碎,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团聚体的形成。 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膨胀的冰晶引起土块崩解,而 春季较暖时,扩大的土壤孔隙却不能还原,于是土壤变得 疏松,并形成团粒结构。 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土壤耕作质量能起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