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农业概论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的特点,可作为高等农业院 校非农学专业的公共选修基础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宏观上对基础农业有一个较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利 了解。 3.适应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植保、资环、林学、葡萄酒等非农专业。 4.学时与学分: 32个学时,2个学分 5.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学》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教材名,主编,出版社,出版年份) 推荐教材: 《农业概论》,韩思明、贾志宽主编,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 ①《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②《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③《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信乃诠,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④《农学概论》,朱新民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 ⑤《农学概论》,李建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 合。 8.考核方式:(说明,成绩评定办法) 考试成绩:占80%:实验实践考核成绩:占20%: 9、教学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结构 课时 第一章绪论: 6 第二章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 6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第四章作物生产的基本因素 4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农业概论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的特点,可作为高等农业院 校非农学专业的公共选修基础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宏观上对基础农业有一个较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和 了解。 3.适应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植保、资环、林学、葡萄酒等非农专业。 4.学时与学分: 32个学时,2个学分 5.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学》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教材名,主编,出版社,出版年份) 推荐教材: 《农业概论》,韩思明、贾志宽主编,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 ①《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②《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③《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信乃诠,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④《农学概论》,朱新民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 ⑤《农学概论》,李建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 合。 8.考核方式:(说明,成绩评定办法) 考试成绩:占80%;实验实践考核成绩:占20%。 9、教学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结构 课时 第一章 绪论: 6 第二章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 6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4 第四章 作物生产的基本因素 4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4
第六章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第七章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节 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 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特征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生物资源 第二节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 三、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我国农业分区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若干方面 第四章作物生产的基本因素
第六章 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4 第七章 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4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节 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特征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生物资源 第二节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 三、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我国农业分区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若干方面 第四章 作物生产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作物的生活因素 一、光能因素 二、热量因素 三、水分因素 四、空气因素 五、养分因素 第二节植物基本生活因素的规律 一、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律 二、限制因素定律 三、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 四、作物生活因素规律的运用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三、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四、作物布局的方法 第二节种植模式 一、种植模式类型 二、复种 三、间混套种 第三节种植体系 一、种植体系中有关概念及意义 二、轮作的效益 三、连作的运用 四、作物的茬口特征及在种植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 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区划 第六章 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第一节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二、 土壤耕作措施 三、土壤耕作方法 四、土壤耕作制 第二节 土壤培肥制 一、农田的养分循环 二、制订土壤培肥制的原则 三、科学施肥
第一节 作物的生活因素 一、光能因素 二、热量因素 三、水分因素 四、空气因素 五、养分因素 第二节植物基本生活因素的规律 一、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律 二、限制因素定律 三、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 四、作物生活因素规律的运用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三、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四、作物布局的方法 第二节 种植模式 一、种植模式类型 二、复种 三、间混套种 第三节 种植体系 一、种植体系中有关概念及意义 二、轮作的效益 三、连作的运用 四、作物的茬口特征及在种植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 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区划 第六章 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第一节 土壤耕作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二、土壤耕作措施 三、土壤耕作方法 四、土壤耕作制 第二节 土壤培肥制 一、农田的养分循环 二、制订土壤培肥制的原则 三、科学施肥
第三节农田杂草与防除 一、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危害 二、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三、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 第四节农田防护 一、农田侵害的类型 二、影响农田侵害的基本因素 三、农田防护的基本措施 第七章 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一节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二节 系统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 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五节 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六节 地膜栽培技术 第七节 无土栽培技术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基本概念与内涵。 2.了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和世界主要农业文明的兴衰。 3.认识农业在世界和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提要 1.农业基本概念与内涵 1.1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2与农业相关的一些概念简介 1.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2.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1农业的起源:采集与鱼猎农耕与畜牧业 2.2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3.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1农业与原始社会 3.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 3.3工业革命以后的农业
第三节 农田杂草与防除 一、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危害 二、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三、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 第四节 农田防护 一、农田侵害的类型 二、影响农田侵害的基本因素 三、农田防护的基本措施 第七章 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一节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二节 系统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 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五节 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六节 地膜栽培技术 第七节 无土栽培技术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基本概念与内涵。 2.了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和世界主要农业文明的兴衰。 3.认识农业在世界和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提要 1.农业基本概念与内涵 1.1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2与农业相关的一些概念简介 1.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2.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1农业的起源:采集与鱼猎;农耕与畜牧业 2.2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3.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1农业与原始社会 3.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 3.3工业革命以后的农业
3.4现代社会农业的主要作用:经济作用;生态环境作用;文化作用 5.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起源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授法、启发式、辅以多媒体 (六)思考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资源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 2.了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了解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中国农业分区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提要 1.农业自然资源 1.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2.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评价 2.2农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农业区划 3.1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3.2中国农业分区简介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资源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授法、启发式、辅以多媒体 (六)思考题 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3.4现代社会农业的主要作用:经济作用;生态环境作用;文化作用 5.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起源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授法、启发式、辅以多媒体 (六)思考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资源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 2.了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了解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中国农业分区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提要 1.农业自然资源 1.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2.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评价 2.2农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农业区划 3.1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3.2中国农业分区简介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资源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授法、启发式、辅以多媒体 (六)思考题 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