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形象辩析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身长九尺 面如重枣,目似腿星,如关云长横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 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书,只注卷、 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 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其实,他与黄忠井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 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几百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老幼妇 孺皆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恶名如此昭彰,不能不使人视之为悲剧 性的人物,我撰文只为探讨其来龙去脉 魏延功勋卓著 历史上的魏延本是刘蜀集团的重要成员。《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说他原系刘备的“部曲”,可见属于亲信将领。建安十六年(211 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此时,勇冠三军的虎 将赵云亦为牙门将军,二人品位相当。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 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行前要选派一员将领镇守汉中 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的前进基地,其地位至关重 要,留镇者自然必须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刘备手下的 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自许。” 不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 此可见刘备对魏延是何等器重。其时,赵云为翊军将军,随刘备驻成 都,其职责显然不及魏延重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大举 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 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显然 魏延这时已经成为蜀汉的第一员大将,其作用更在赵云之上以后 在诸葛亮几次北中,魏延常负先锋重任,曾经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 等,因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而赵 云至死未能进封为县侯(仅封为永昌亭侯),直到景耀四年(261) 即他逝世三十二年以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总之,在二十几年的三 国纷争中,魏延长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了累累功 勋。作为历史人物,魏廷多年独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 又多谋善断,智勇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然忠心耿耿,英勇 奋发,令人喜爱,却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充当警卫长角色 并未独当一面。应当说,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和战功,魏延 都比赵云高出一筹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中,魏延的形象也是颇为引人注 目的。 第一,魏延是在刘崙势孤力薄,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决心加入刘
1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形象辩析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身长九尺, 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 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 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 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其实,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 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几百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老幼妇 孺皆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恶名如此昭彰,不能不使人视之为悲剧 性的人物,我撰文只为探讨其来龙去脉。 一、魏延功勋卓著 历史上的魏延本是刘蜀集团的重要成员。《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说他原系刘备的“部曲”,可见属于亲信将领。建安十六年(211), 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此时,勇冠三军的虎 将赵云亦为牙门将军,二人品位相当。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 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行前要选派一员将领镇守汉中。 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的前进基地,其地位至关重 要,留镇者自然必须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刘备手下的 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不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 此可见刘备对魏延是何等器重。其时,赵云为翊军将军,随刘备驻成 都,其职责显然不及魏延重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大举 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 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显然, 魏延这时已经成为蜀汉的第一员大将,其作用更在赵云之上。以后, 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魏延常负先锋重任,曾经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 等,因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而赵 云至死未能进封为县侯(仅封为永昌亭侯),直到景耀四年(261), 即他逝世三十二年以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总之,在二十几年的三 国纷争中,魏延长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了累累功 勋。作为历史人物,魏延多年独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 又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然忠心耿耿,英勇 奋发,令人喜爱,却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充当警卫长角色, 并未独当一面。应当说,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和战功,魏延 都比赵云高出一筹。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中,魏延的形象也是颇为引人注 目的。 第一,魏延是在刘备势孤力薄,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决心加入刘
备集团的,决非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之辈 魏延在小说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中第一次露面,就表现得 不同凡响。当时,刘备在曹操大军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 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与刘琮合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 备唤门,径来敌楼上叱之日: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城外百姓皆望 敌楼而哭。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 张允。”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将领就是魏逛。他“大呼日:“刘 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 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 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由于刘备不愿乘机入城 转走江陵,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去了。事虽不成, 却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赤壁之战以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 忠不肯射死关骊而下令将他斩首。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挺身 而出,“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敦救起黄忠,大叫日:‘黄汉升乃长沙 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 随者便来!″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 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卷十一,《黄忠魏延献长沙》则)这两 次关键时刻的“亮相 因刘备仁德,二为长沙百姓,都可以说是 情词慷慨,正气磅礴,因而一呼百应,大得人心。读者从这里看到了 魏延过人的见识和胆略。 第二,魏延逛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刘蜀集团立下了汘马功劳。 刘蜀集团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刘、关、张桃园结义, 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到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为止,是其 草创和奠基阶段。在这〓十四年中,刘蜀集团国虽然初露头角,但是 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可靠的战略基地,也没有总揽军政的帅相 之才。因此,刘备虽枭雄而无所展其志,关、张虽骁勇而无所用其长, 屡遭挫败,飘若转蓬,只得寄人篱下,依附刘表。从建安十三年(208 的赤壁大战,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刘蜀集团 立国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二十七年中,刘蜀集团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 提岀的战略方针,夺荆州,占益州,力量大大增曾强,与魏、吴鼎足而 立。虽然荆州得而复失,刘、关、张先后弃世,但由于诸葛亮的卓越 努力,国力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对强大的魏国一直保持进攻的态势。 从建兴十三年(235)蒋琬为大将军,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到炎兴元 年(263)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是刘蜀集团衰落和灭亡的阶段。综观 这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显然是最有声有色的。而在这一阶段中,蜀汉 的开国大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即小说中的“五虎大将” 都先后亡故,只有魏延一直奔走疆场,贯穿其始终。试看关系到蜀汉 命运的几大战役—夺取益州之役,争夺汉中之役,南征之役,北伐 之役,魏延总是甘冒矢石,奋勇当先。他或者与黄忠为伍,或者与赵 云配合,或者独任先锋,总是冲劲十足,壮心不已。这里随手举出几
2 备集团的,决非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之辈。 魏延在小说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中第一次露面,就表现得 不同凡响。当时,刘备在曹操大军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 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与刘琮合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 备唤门,径来敌楼上叱之曰:‘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城外百姓皆望 敌楼而哭。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 张允。”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将领就是魏延。他“大呼曰:‘刘 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 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 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由于刘备不愿乘机入城, 转走江陵,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去了。事虽不成, 却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赤壁之战以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 忠不肯射死关羽而下令将他斩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挺身 而出,“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 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 随者便来!’”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 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卷十一,《黄忠魏延献长沙》则)这两 次关键时刻的“亮相”,一因刘备仁德,二为长沙百姓,都可以说是 情词慷慨,正气磅礴,因而一呼百应,大得人心。读者从这里看到了 魏延过人的见识和胆略。 第二,魏延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刘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蜀集团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刘、关、张桃园结义, 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到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为止,是其 草创和奠基阶段。在这二十四年中,刘蜀集团虽然初露头角,但是, 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可靠的战略基地,也没有总揽军政的帅相 之才。因此,刘备虽枭雄而无所展其志,关、张虽骁勇而无所用其长, 屡遭挫败,飘若转蓬,只得寄人篱下,依附刘表。从建安十三年(208) 的赤壁大战,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刘蜀集团 立国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二十七年中,刘蜀集团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 提出的战略方针,夺荆州,占益州,力量大大增强,与魏、吴鼎足而 立。虽然荆州得而复失,刘、关、张先后弃世,但由于诸葛亮的卓越 努力,国力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对强大的魏国一直保持进攻的态势。 从建兴十三年(235)蒋琬为大将军,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到炎兴元 年(263)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是刘蜀集团衰落和灭亡的阶段。综观 这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显然是最有声有色的。而在这一阶段中,蜀汉 的开国大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即小说中的“五虎大将”, 都先后亡故,只有魏延一直奔走疆场,贯穿其始终。试看关系到蜀汉 命运的几大战役——夺取益州之役,争夺汉中之役,南征之役,北伐 之役,魏延总是甘冒矢石,奋勇当先。他或者与黄忠为伍,或者与赵 云配合,或者独任先锋,总是冲劲十足,壮心不已。这里随手举出几
个例子: (诸葛亮出师南征)令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卷十 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诸葛亮岀师北伐)喚諸将喻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 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卷二十一 《诸葛亮六出祁山》 魏延为刘蜀集团南征北伐,东挡西杀近三十年之久确实可谓劳 苦功高。 第三,魏延颇识兵机,智勇兼备,在刘蜀集团出类萃。刘备手 下的几员大将,关羽喜读兵书颇有谋略;张飞粗中有细,时有妙计; 赵云、黄忠用计不多,马超则只能算一勇之夫。魏延廷呢?在他年轻弪气 盛的时候,也是以冲锋陷阵、斩将搴旗为館事;随着战争经验的日渐 丰富,他对于战争艺术逐步加深了认识,用计献策的能力也就大大提 高了。如卷十九《孔明祁山破曹真》则写到,诸葛亮骂死王朗之后 命赵云、魏延当晚去劫魏寨,赵云不假思索就要执行命令,魏延却提 出:“曹真深兵法,必料孫乘丧劫寨,他岂不提防也?″当然,诸 葛亮对此早有安排,但魏延的发问,表明他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纠武 夫,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了。更为难得的是,魏延不仅能对战役 性、战术性的行动思谋用计而且能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独抒予己见。 当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派驸马夏侯懋率领大军诬敌之时,魏延向诸 葛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计策: 夏侯懋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可赐精兵五干,直取路出褒州, 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 骤至,必然弃城,望横潢门邸阁而走矣!所弃粮草,足可为用也。某却 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 西,一举而可定矣。(卷十九,《赵子龙大破魏兵》) 这个建议,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妙计,一个 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因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 薄,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踣崎岖 粮食给养难乎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 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相比之下,关羽、张飞等人的谋 仅仅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只有魏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过如此重大的 决策,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 可惜的是,诸葛亮却以“呲非万全之计”为理由,否定了魏廷的 计策甚至连让魏延试一试也不干而主张走陇右大路,“依法进兵 这样,就放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嬴得了喘息的时 间,得以调整許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甘的山区地带与魏军打阵地 战、消耗战,劳师数载,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 道:“诸葛亮平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內地理;
3 个例子: (诸葛亮出师南征)令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卷十 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诸葛亮出师北伐)唤诸将听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 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卷二十一, 《诸葛亮六出祁山》) 魏延为刘蜀集团南征北伐,东挡西杀近三十年之久,确实可谓劳 苦功高。 第三,魏延颇识兵机,智勇兼备,在刘蜀集团出类拔萃。刘备手 下的几员大将,关羽喜读兵书,颇有谋略;张飞粗中有细,时有妙计; 赵云、黄忠用计不多,马超则只能算一勇之夫。魏延呢?在他年轻气 盛的时候,也是以冲锋陷阵、斩将搴旗为能事;随着战争经验的日渐 丰富,他对于战争艺术逐步加深了认识,用计献策的能力也就大大提 高了。如卷十九《孔明祁山破曹真》则写到,诸葛亮骂死王朗之后, 命赵云、魏延当晚去劫魏寨,赵云不假思索就要执行命令,魏延却提 出:“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丧劫寨,他岂不提防也?”当然,诸 葛亮对此早有安排,但魏延的发问,表明他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纠纠武 夫,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了。更为难得的是,魏延不仅能对战役 性、战术性的行动思谋用计,而且能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独抒己见。 当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派驸马夏侯懋率领大军迎敌之时,魏延向诸 葛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计策: 夏侯懋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可赐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 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 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矣!所弃粮草,足可为用也。某却 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 西,一举而可定矣。(卷十九,《赵子龙大破魏兵》) 这个建议,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妙计,一个 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因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 薄,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路崎岖, 粮食给养难乎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 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相比之下,关羽、张飞等人的计谋 仅仅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只有魏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过如此重大的 决策,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 可惜的是,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计”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 计策,甚至连让魏延试一试也不干,而主张走陇右大路,“依法进兵”。 这样,就放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赢得了喘息的时 间,得以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甘的山区地带与魏军打阵地 战、消耗战,劳师数载,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 道:“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由此可见,魏延 的主张是正确的,至少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正因为魏延有上述这些长处,刘备对他非常器重。请看:(刘备 进位汉中王以后)令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卷 十五,《关云长威震华夏》) (刘备亲率大军俣吴时)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奇将 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共守汉中,以当魏兵……(卷十七, 《范强张达刺张飞》) 看来,刘备这位“世之枭雄”一直把魏延当作重要军事人才来重 用,不愧为开国之君,巨眼识人,善用其长 二魏延并非背叛 魏延的才干、智勇和功勋是无可怀疑的了,那么,他究竟背叛蜀 汉没有呢? 众所周知,魏延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与丞相长史杨仪发生火井 时失败被杀的。对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得十分凊楚: (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姜 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日:“丞相虽亡,吾自见 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 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的意思很明白 第一,诸葛亮虽然去世,但北伐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 诸军击贼”。这虽然有自视甚高,对诸葛亮死后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成 分,但与“背叛”二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第二,论地位,论威望,都应当由他负责统率全军,现在却要他 听从一向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的号令,他心中实在不服。但是,这与 背叛”也根本不能划等号。 如果魏延当时真的要背叛蜀汉,他可以有三种选择: 其一,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这是易如反掌的。 其二,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退以后,割据汉中,独树一帜, 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张鲁一样。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 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 其三,重施刘备夺取刘璋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 完全不可能的。然而,魏延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他仅仅主张 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 之事”,其心洞然可见,哪里是要反叛呢? 当杨仪不理睬魏延的主张,径自率大军南撒之时,魏延长期郁积 的对杨仪的不满爆发了。在盛怒之中,他率兵抢先南归,与杨仪争相 上表朝廷,互相攻击对方为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 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4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由此可见,魏延 的主张是正确的,至少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正因为魏延有上述这些长处,刘备对他非常器重。请看:(刘备 进位汉中王以后)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卷 十五,《关云长威震华夏》)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时)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 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共守汉中,以当魏兵……(卷十七, 《范强张达刺张飞》) 看来,刘备这位“世之枭雄”一直把魏延当作重要军事人才来重 用,不愧为开国之君,巨眼识人,善用其长。 二 魏延并非背叛 魏延的才干、智勇和功勋是无可怀疑的了,那么,他究竟背叛蜀 汉没有呢? 众所周知,魏延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与丞相长史杨仪发生火并 时失败被杀的。对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得十分清楚: (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 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 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 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的意思很明白: 第一,诸葛亮虽然去世,但北伐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 诸军击贼”。这虽然有自视甚高,对诸葛亮死后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成 分,但与“背叛”二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第二,论地位,论威望,都应当由他负责统率全军,现在却要他 听从一向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的号令,他心中实在不服。但是,这与 “背叛”也根本不能划等号。 如果魏延当时真的要背叛蜀汉,他可以有三种选择: 其一,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这是易如反掌的。 其二,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以后,割据汉中,独树一帜, 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张鲁一样。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 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 其三,重施刘备夺取刘璋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 完全不可能的。然而,魏延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他仅仅主张 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 之事”,其心洞然可见,哪里是要反叛呢? 当杨仪不理睬魏延的主张,径自率大军南撤之时,魏延长期郁积 的对杨仪的不满爆发了。在盛怒之中,他率兵抢先南归,与杨仪争相 上表朝廷,互相攻击对方为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 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中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翼 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但是,不管怎么说,像魂延这样一个身经百战,勋劳赫赫的大将, 在矢石交飞的战场上迭经风险而不死,到头来却死于“自己人”的刀 下;这还不算,当马岱提着他的头去报功时,狷狭阱狠的杨仪竟然“起 自踏之,日:‘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蜀书ˉ魏延传》)这实在是一场悲剧! 这场悲剧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我认为,主要责任应该由魏延自己承担。对此,《三国志蜀书 魏延传》记载得也十分清楚: 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 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 土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廷,延以 为至忿,有如水火。 看来,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 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在蜀汉立 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上有刘备这个雄主纹驭,左右有关羽、张飞、马 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并立,魏延还不可能目中无人,他的缺点较多 地受到控制,而他的优点则较好地得到发挥,在无数次的拼杀鏖战中 建立了累累功勋。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 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了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 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就表 现得越来越突出了。他以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自许,一心要自领 一军,与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汊业的盖世奇功。而且, 他也确实提是出过直出褒中,奇袭长安的妙计。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 他的妙计,对他分兵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这就使他常常感到 不那么得志,对诸葛亮颇有牢骚,甚至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叹恨 己才用之不尽”。只是由于对诸葛亮心存畏惧,他还不得不有所顾忌。 另一方面,同僚们对他处处让三分,惟独杨仪却偏偏不买他的帐,老 是同他争长论短,这当然要引起他的不快,久而久之,双方竟“有如 水火”。“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 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当诸葛亮病近,由杨仪统兵徴退,要他断 后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不满的情绪,竟然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大敌当 前,三军新失统帅,亟需加强团结,稳定军心,却要同杨仪见个高 低。不管魏延可以举出多少理由,这种先小唸而忘大局的行为显然是 十分错误的,当然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尽管他一向“善养士卒 到了这个时候,却是“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 传》)魏延一下孑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带着儿子逃跑,终于丟了老命。 半世威名,毁于一旦,铸成了干载悲剧。 魏延死后七年,即后主延熙四年(241),蜀人杨戏著《季汉辅
5 中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 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但是,不管怎么说,像魏延这样一个身经百战,勋劳赫赫的大将, 在矢石交飞的战场上迭经风险而不死,到头来却死于“自己人”的刀 下;这还不算,当马岱提着他的头去报功时,狷狭阴狠的杨仪竟然“起 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蜀书•魏延传》)这实在是一场悲剧! 这场悲剧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我认为,主要责任应该由魏延自己承担。对此,《三国志•蜀书• 魏延传》记载得也十分清楚: 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 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 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 为至忿,有如水火。 看来,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 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在蜀汉立 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上有刘备这个雄主统驭,左右有关羽、张飞、马 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并立,魏延还不可能目中无人,他的缺点较多 地受到控制,而他的优点则较好地得到发挥,在无数次的拼杀鏖战中 建立了累累功勋。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 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了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 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就表 现得越来越突出了。他以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自许,一心要自领 一军,与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汉业的盖世奇功。而且, 他也确实提出过直出褒中,奇袭长安的妙计。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 他的妙计,对他分兵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这就使他常常感到 不那么得志,对诸葛亮颇有牢骚,甚至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叹恨 己才用之不尽”。只是由于对诸葛亮心存畏惧,他还不得不有所顾忌。 另一方面,同僚们对他处处让三分,惟独杨仪却偏偏不买他的帐,老 是同他争长论短,这当然要引起他的不快,久而久之,双方竟“有如 水火”。“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 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当诸葛亮病逝,由杨仪统兵撤退,要他断 后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不满的情绪,竟然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大敌当 前,三军新失统帅,亟需加强团结,稳定军心,却非要同杨仪见个高 低。不管魏延可以举出多少理由,这种先小忿而忘大局的行为显然是 十分错误的,当然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尽管他一向“善养士卒”, 到了这个时候,却是“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 传》)魏延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带着儿子逃跑,终于丢了老命。 半世威名,毁于一旦,铸成了千载悲剧。 魏延死后七年,即后主延熙四年(241),蜀人杨戏著《季汉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