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总分:120分 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面词语的字形及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田圃f凝ning望颤chan动一代天娇 B、妖娆r如喑ying哑微漾yang红妆素裹 C、风骚sho蓑suo衣 栖xi息 润如油膏 D、禁锢gu静谧m 修葺qi 温声细语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 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赣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然而,繁华盛景背后的旧制度却已是风烛残年、百孔千疮。 ②德国总理默克尔赠给了中国贵宾的一幅古老地图,在无数国人心中激起波澜 ③在当时已经踏上现代化之路的欧洲人眼里,君权专制的中华帝国“翻来覆去只是一座 雄伟的废墟” ④那幅绘于乾隆年间的中国地图,刻画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5、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叫两遍不成?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6、金砖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前景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但现阶段这些国家自身经济 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功能尚不完善, 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合作 探索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方式,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金砖国家() A.自身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B.迫切需要深化金融合作 C.具有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力D.目前以金融业为工作重点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2分)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总分:120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2 分) 1、下面词语的字形及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圃 fǔ 凝 níng 望 颤 chàn 动 一代天娇 B、妖娆 ráo 喑 yīng 哑 微漾 yàng 红妆素裹 C、风骚 shāo 蓑 suō衣 栖 xī息 润如油膏 D、禁锢 gù 静谧 mì 修葺 qì 温声细语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 ....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 ....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防不胜 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 ....,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 军。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赣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 ①然而,繁华盛景背后的旧制度却已是风烛残年、百孔千疮。 ②德国总理默克尔赠给了中国贵宾的一幅古老地图,在无数国人心中激起波澜。 ③在当时已经踏上现代化之路的欧洲人眼里,君权专制的中华帝国“翻来覆去只是一座 雄伟的废墟”。 ④那幅绘于乾隆年间的中国地图,刻画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5、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叫两遍不成?”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6、金砖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前景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但现阶段这些国家自身经济 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功能尚不完善, 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合作、 探索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方式,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金砖国家( ) A.自身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B.迫切需要深化金融合作 C.具有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力 D.目前以金融业为工作重点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2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4分) 岁暮道家【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7、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8、“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0分)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 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 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 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 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 治通鉴》)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二国皆/怒而去B、二国/皆怒而去C、二国皆怒/而去D、二国皆怒而/去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命驾将适野()②皆朝于魏()③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11、翻译: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2分) 12、上面三则故事,表达了魏文王怎样的品质?(2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三)积累(8分) 14、按要求默写 ①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 ②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7-8 题(4 分)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7、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8、“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10 分)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 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 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 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 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 治通鉴》)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二国皆/怒而去 B、二国/皆怒而去 C、二国皆怒/而去 D、二国皆怒而/去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 分) ①命驾将适.野( )②皆朝.于魏( )③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11、翻译: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2 分) 12、上面三则故事,表达了魏文王怎样的品质?(2 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三)积累(8 分) 14、按要求默写 ①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 ②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 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⑤《观刈麦》中写出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5分) 那些乡间的事物【贾维秀】 ①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朴素、暗藏哲理。 ②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③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上的鸡便开始在黑 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 命一一让天惊让地动。 ④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一—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过暗夜,擦岀金属 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线 ⑥村庄醒了 ⑦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隐隐绰绰的身影。一扇扇门陆陆续续 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 开,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走完色彩斑斓的 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里,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造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 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在苍天的护佑下像 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 妇,青涩中透着成熟,向外散发出裹不住的咄昢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髙粱,如同个子 高挑的北方汉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收敛很 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那些收敛紧实的棉桃,往往焚 不住阳光的诱惑,骤 满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沉思的谷穗 埋头酣睡的红薯、土豆,一心向上的芝麻 αD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红豆、豇豆,那些 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⑩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蛐蛐儿,不声不响 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 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想了些什么 ③3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抬腿即到,闲不住 的庄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里。几畦绿菜,用柵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 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 着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一答。这场景最接近 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040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
③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 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 , 。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 。 ⑤《观刈麦》中写出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句: , 。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15 分) 那些乡间的事物【贾维秀】 ①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朴素、暗藏哲理。 ②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③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上的鸡便开始在黑 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 命——让天惊让地动。 ④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过暗夜,擦出金属 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线。 ⑥村庄醒了。 ⑦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隐隐绰绰的身影。一扇扇门陆陆续续 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 开,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走完色彩斑斓的 一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里,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 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在苍天的护佑下像 一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 妇,青涩中 透着成熟,向外散发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高粱,如同个子 高挑的北方汉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收敛很 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那些收敛 紧实的棉桃,往往禁 不住阳光的诱惑,骤然打开了满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沉思的谷穗、 埋头酣睡的红薯、土豆,一心向上的芝麻…… ⑾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红豆、豇豆,那些 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⑿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蛐蛐儿,不声不响 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 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想了些什么。 ⒀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抬腿即到,闲不住 的庄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里。几畦绿菜,用栅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 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 着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一答。这场景最接近 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⒁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
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 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⑤暮色中,老牛甩着尾巴隔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 尾巴草,回望着一株欢实的搭在高处的粉红色的牵牛花……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 行囊 15.本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仿照示例,列举至少三类构成这幅田园风光 图的“事物”(不得列举示例中的“事物”)。(3分) 示例:清脆高亢的鸡鸣 16.作者为什么说“浩瀚的背景之上,人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 物”(第9段划线句子)?(4分) 17.分析第10段划线句子的写作特色及作用。(4分) 18.通观全文,作者眼中的“天堂”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1922题(15分 蝈蝈与蛐蛐(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9、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的词,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我的品 析:升高的暖
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 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⒂暮色中,老牛甩着尾巴隔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 尾巴草,回望着一株欢实的搭在高处的粉红色的牵牛花……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 行囊。 15.本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仿照示例,列举至少三类构成这幅田园风光 图的“事物”(不得列举示例中的“事物”)。(3 分) 示例:清脆高亢的鸡鸣。 16.作者为什么说“浩瀚的背景之上,人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 物”(第 9 段划线句子)?(4 分) 17.分析第 10 段划线句子的写作特色及作用。(4 分) 18.通观全文,作者眼中的“天堂”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4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19——22 题(15 分) 蝈蝈与蛐蛐(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9、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的词,说说它好在哪里。(4 分)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我的品 析:升高的暖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0、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 理解的?(4分) 21、“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 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有人认为这节诗是本诗最精妙的地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 什么?(3分) 22、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来歌颂生命。为什么只勾勒夏、 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 春秋两季呢?(4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作文(56分) (一)综合性学习(7分) 23、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电子阅读 32.8 38.6 40.3 50.1 运用率% 材料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 减少。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95分 钟。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 分钟。 材料三: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 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 “内容査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24、下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图案,请仔细观察 段解说文字。要求解说内 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点、含义等;语言简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3分) nIXI
20、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 理解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蛐蛐 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 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有人认为这节诗是本诗最精妙的地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 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来歌颂生命。为什么只勾勒夏、 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 春秋两季呢?(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作文(56 分) (一)综合性学习(7 分) 23、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4 分)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 内 容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电子阅读 运用率% 32.8 38.6 40.3 50.1 材料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 减少。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 13.43 分钟,比 2012 年减少了 1.95 分 钟。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21.70 分钟,比 2012 年增加了 5.18 分钟。 材料三: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 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 “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24、下图是 2011 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图案,请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解说内 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点、含义等;语言简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