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 有性态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子囊菌亚门赤 霉属;无性态禾谷镰孢 Fusarium graminearum,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禾谷镰孢可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孢子镰 刀形,具3~9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 色,聚集时粉红色 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散生于寄主表面或略埋 生,蓝紫色或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上有 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 孢子无色,弯纺锤形,两端钝圆,多数具有3个隔 膜
病原物 • 有性态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子囊菌亚门赤 霉属;无性态禾谷镰孢 Fusarium graminearum,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 禾谷镰孢可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孢子镰 刀形,具3~9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 色,聚集时粉红色。 • 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散生于寄主表面或略埋 生,蓝紫色或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上有 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 孢子无色,弯纺锤形,两端钝圆,多数具有3个隔 膜
图8-1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图版IX菌落 1.子衡壳2.子壳纵创面3.子囊及子孢子 Plate IX Colony 4.分生孢子座及分牛抱子5.分生孢了 图版VI分生孢子 图版Ⅴ子囊孢子 Plate VI Conidia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Plate v Ascospores
生理 高温、高湿对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有利,最适温 度为25℃;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 度饱和,子囊和子囊壳的形成需要自然光照 ·致病性分化: 致病性可以分化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变 异复杂,不易划分生理小种;
• 生理: 高温、高湿对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有利,最适温 度为25℃;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 度饱和,子囊和子囊壳的形成需要自然光照; • 致病性分化: 致病性可以分化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变 异复杂,不易划分生理小种;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 麦、黑麦、水稻、玉米、高梁、棉花、甘 蔗、甜菜、茄子、番茄、豌豆、紫云英、苜 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狗尾草等杂草共60 余种
寄主范围 • 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 麦、黑麦、水稻、玉米、高粱、棉花、甘 蔗、甜菜、茄子、番茄、豌豆、紫云英、苜 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狗尾草等杂草共60 余种
病害循环 越冬与越夏:土壤、病残体上越夏,也可以危害 棉花、玉米等越夏。越夏后转移至玉米、水稻等 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冬。 初侵染源: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病残体上 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大、小麦混栽区,分生孢子 也可以作为初侵染源 子囊壳成熟后遇水滴或相对湿度高于98%的条件 即能释放子囊孢子,相对湿度小于95%不能释 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传播以本田和本地区 为主
病害循环 • 越冬与越夏:土壤、病残体上越夏,也可以危害 棉花、玉米等越夏。越夏后转移至玉米、水稻等 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冬。 • 初侵染源: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病残体上 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大、小麦混栽区,分生孢子 也可以作为初侵染源。 • 子囊壳成熟后遇水滴或相对湿度高于98%的条件 即能释放子囊孢子,相对湿度小于95%不能释 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传播以本田和本地区 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