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 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 %,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 %,产量损失5~15%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 平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 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 损失小麦8.85亿公斤;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 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 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 %,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 %,产量损失5~15%。 •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 平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 斤。 •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 损失小麦8.85亿公斤;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 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在苗期引起苗 枯、基腐等症状。 穗腐:扬花期发生,致小穗枯死,形成干瘪粒 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状霉层。高湿条件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 壳 苗枯:由种子和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腐烂枯死。 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成熟期,有时会发生基腐和秆腐,病部可见粉红 色霉层
症状 •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在苗期引起苗 枯、基腐等症状。 • 穗腐:扬花期发生,致小穗枯死,形成干瘪粒。 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状霉层。高湿条件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 壳。 • 苗枯:由种子和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腐烂枯死。 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 成熟期,有时会发生基腐和秆腐,病部可见粉红 色霉层;
受害部分麦穗已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