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6年九年级毕业会考试卷 语文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1·本试卷共12页,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须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知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 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 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 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 以为粟。一雨三日,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 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 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②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 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囯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 改为元鼎。③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 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④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 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⑤喜乐。⑥谓连年灾歉。⑦句首语气词。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1.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 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 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 北京市房山区 2016 年九年级毕业会考试卷 语 文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12 页,共四道大题,22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阅读(共 21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6 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④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 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 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 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 以为粟。一雨三日,繄⑦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 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 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②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 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 改为元鼎。③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 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④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 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⑤喜乐。⑥谓连年灾歉。⑦句首语气词。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1. 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 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 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 分)
(1)以为休息之所 以为 (2)弥月不雨 雨 (3)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2)緊谁之力 翻译: 3.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 如《岳阳楼记》中有_①,《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 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②_, 抒写③(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3分) 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3分) 答 5.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 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 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面(1)~(2)题。(7分)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3分) 2)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①②处进行补写。(4分)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 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_①_;②:“拼将十万头顺,须把乾地力挽回” 这是秋球报圆的决心认“以苍茫大拽。進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忠的吧问。直到今天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 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1)~(2)题。(3分) 窮 危 有临 人章煮诶 ∥ 主寒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i)正参错,或大或小 C.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2)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1分) 二、名著阅读(共11分) 7.阅读《论语》四则,完成(1)~(2)题。(5分)
2 ⑴ 以为..休息之所 以为: ⑵ 弥月不雨. 雨: ⑶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属: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 分) ⑴ 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⑵ 繄谁之力 翻译: 3. 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 如《岳阳楼记》中有 ① ,《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 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 ② , 抒写 ③ (限 2 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3 分) 4. 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3 分) 答: 5. 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 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 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面⑴~⑵题。(7 分) ⑴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 。(3 分) ⑵ 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①②处进行补写。(4 分)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 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① ; ②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 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⑴~⑵题。(3 分) ⑴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 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⑵ 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1 分) 答: 二、名著阅读(共 11 分) 7. 阅读《论语》四则,完成 ⑴~⑵题。(5 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注】①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②忠,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 态度。信,诚也。③正,匡正,端正。④不器,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为政的人应该无所不通。 (1)下列对《论语》四则主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则:做学问的态度、修养。 B.第二则:“孝弟”对做人的影响 C.第三则:君子“好学”的标准。 D.第四则:为政者的才能标准。 (2)上面几则中都提到“君子”一词。请结合上面文字,简述你对君子的认识。(3分) 答 8.依据《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相关内容,完成(1)~(2)题。(6分) (1)下列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在一次前往非洲贩卖黑奴的途中,船遇 风暴触礁,唯有他幸存下来,只身漂流到无人孤岛。 B.鲁滨逊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克服了最初 遇到的困难 C.为了计算日期,鲁滨逊把柱子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 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 D.鲁滨逊离开自己生活了28年的孤岛后,就再也没有旧地重游,而是派自己的侄子 去那里继续垦荒。 (2)任选下面一幅图片,按要求答题。(4分) 图 图二 选图一:用第一人称为此图配上简要文字,述清起因、经过和结果。(不超过50字) 选图二:用第三人称,夸赞右面人物。(不超过50字)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④。” 《论语·为政》 【注】①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②忠,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 态度。信,诚也。③正,匡正,端正。④不器,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为政的人应该无所不通。 ⑴ 下列对《论语》四则主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第一则:做学问的态度、修养。 B.第二则:“孝弟”对做人的影响。 C.第三则:君子“好学”的标准。 D.第四则:为政者的才能标准。 ⑵ 上面几则中都提到“君子”一词。请结合上面文字,简述你对君子的认识。(3 分) 答: 8. 依据《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相关内容,完成 ⑴~⑵题。(6 分) ⑴ 下列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在一次前往非洲贩卖黑奴的途中,船遇 风暴触礁,唯有他幸存下来,只身漂流到无人孤岛。 B.鲁滨逊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克服了最初 遇到的困难。 C.为了计算日期,鲁滨逊把柱子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 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 D.鲁滨逊离开自己生活了 28 年的孤岛后,就再也没有旧地重游,而是派自己的侄子 去那里继续垦荒。 ⑵ 任选..下面一幅图片,按要求答题。(4 分) 图一 图二 选图一:用第一人称为此图配上简要文字,述清起因、经过和结果。(不超过 50 字) 选图二:用第三人称,夸赞右面人物。(不超过 50 字)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9~13题。(15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 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 ①)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 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毎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 夏、芒种、小署、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毎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 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 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侯、物候等自然现象的 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 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 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 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岀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 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 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 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小雪立年 立秋 芒种 立春 用本惊 存分明谷立小满 二十四节气图 【材料二】 据史料记載,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 陟负冰。”初候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二候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 洞中苏酲;再过五日,河里的冰也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些碎冰 片,就好像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4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 38 分) ㈠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 9~13 题。(15 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 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 ( ① )出发,每前进 15 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 360 度, 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 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12 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 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 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 ② 。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 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 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 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 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 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 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 陟负冰。”初候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二候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 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也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些碎冰 片,就好像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过后,气温回升,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备耕舂耕。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 肥、兴修水利,开始做好春耕准备。在温润的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 立春在各朝代都很受重视。周朝时,便有专门迎接立春的仪式。据记载,立春前三 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当天,会带上各诸侯大夫,共赴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样的迎春 之礼一直延续至清朝, 旧时民间,立春的迎春活动同样重要和丰富。大人小孩们都会换上新衣服,妇女们涂点 胭脂,头上插上红绒花或是装饰有彩色绫罗制成的发簪,大家在院里门前贴上对联、红福字、 红纸剪刻成的雄鸡图案,营造出红彤彤的喜庆氛围。 (根据网络资料编改) 对材料中加点字的注音、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氛围(fen)水: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B.氛围(fen)水:横撇(横钩)、撇、捺、竖钩 C.氛围(fen)水: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D.氛围(fen)水:横撇(横钩)、撇、捺、竖钩 1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材料一】的①②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分) A.①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的高度 B.①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C.①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的高度 D.①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②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1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完成答题。((1)题必做,(2)3选做一题)(6分) (1)下列诗句与节气不对应的一项是(2分) A.仲春遘(gou)时雨,始雷发东隅一——雨水 B.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一大雪 D.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一一大暑 (2)下面是一首节气诗。请你在横线①②处各补写一句。(4分) 地球绕着太阳转,__。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 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 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 暑,②: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3)下面是二十四节气歌。请在下面①②处补写出相应的节气。(4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①暑相连,②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2.有资料说“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 中提取出支撑这句话的依据。(2分) 答
5 立春过后,气温回升,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备耕春耕。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 肥、兴修水利,开始做好春耕准备。在温润的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 立春在各朝代都很受重视。周朝时,便有专门迎接立春的仪式。据记载,立春前三日, 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当天,会带上各诸侯大夫,共赴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样的迎春 之礼一直延续至清朝。 旧时民间,立春的迎春活动同样重要和丰富。大人小孩们都会换上新衣服,妇女们涂点 胭脂,头上插上红绒花或是装饰有彩色绫罗制成的发簪,大家在院里门前贴上对联、红福字、 红纸剪刻成的雄鸡图案,营造出红彤彤的喜庆氛.围。 (根据网络资料编改) 9. 对材料中加点字的注音、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氛.围 (fèn) 水: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B.氛.围 (fēn) 水:横撇(横钩)、撇、捺、竖钩 C.氛.围 (fēn) 水: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D.氛.围 (fèn) 水:横撇(横钩)、撇、捺、竖钩 10.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材料一】的①②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 ①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的高度 B. ①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C. ①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的高度 D. ①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11.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完成答题。(⑴题必做..,⑵⑶选做一题 ....)(6 分) ⑴ 下列诗句与节气不对应的一项是(2 分) A. 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 ——雨水 B.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 C.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大雪 D.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 ⑵ 下面是一首节气诗。请你在横线①②处各补写一句。(4 分) 地球绕着太阳转, ①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 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 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 小暑, ②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⑶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歌。请在下面①②处补写出相应的节气。(4 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 暑相连, ② 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2. 有资料说“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 中提取出支撑这句话的依据。(2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