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 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 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一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一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一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一形式独特 教学后记:学生对桥与具体环境和谐一致才产生美术美这一不同的审美方法及从不同的角度 去欣赏美这一审美观点有较好的理解,但对具体的意境的想象有些欠缺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 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 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 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 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教学后记:学生对桥与具体环境和谐一致才产生美术美这一不同的审美方法及从不同的角度 去欣赏美这一审美观点有较好的理解,但对具体的意境的想象有些欠缺。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 2、 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 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 预习要求: (1) 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 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 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
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 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 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 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 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 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 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 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 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 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 分析总体结构 1、 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 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 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 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 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 请同学们速读 3-6 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 节依次照 应第 2 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速读 7-9 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 节:图画美 8 节:图案美 9 节:色彩美 (板书) 5、 从 3-9 节 4 个“讲究”、3 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总说一分说 第二课时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 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一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 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F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 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 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 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说--分说 第 二 课 时 四、 精读 4、5 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 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 句、2-3 句、 4-11 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 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 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 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 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 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 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i 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 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 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14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 群的作用。 、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 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 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重点硏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 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 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 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 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14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 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 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 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 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an)殿蟠(paan)龙鎏(liu)金玉玺(xi)妃嫔(Pin)湛(zhan)蓝 上谕(yu)傀儡( kui lei)翊(yi)坤宫修缮(shin)击罄(qing)诏(zh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 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 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一一太和殿:内廷一一养心殿) 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 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四、教学时数: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 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 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 5—8 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 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