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 ·他坚持的是一种“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 他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是: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只承认感觉。 物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 贝克莱得出结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不可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 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在。” ·最后导致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一是,把人(“我”)的感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是,把人们认识事物时对感觉的依赖说成是事物存在对感觉的依赖。 三是,必然导致“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相通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3)不可知论 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观点的哲学派别就是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 休谟断言,感性知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 他进一步指出,人的思想看起来拥有无限的自由,实际上永远被限制在感 性知觉的狭隘范围内。 他提出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这些感性知觉是从哪里来的?他断言,这个 问题是根本无法回答的。也就是存疑的态度,即认为不可知。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和折衷,其中充满了不彻底性和矛盾。他企 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康德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中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坚持不可知论的 观点 康德认为,每一种认识形式在认识外部对象时,都要加上人的主观作用 那么就必然会使认识结果与原形发生偏差,因此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 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他的结论是:“世界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论的特点 一是,不可知论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了认识活动的辩证性:如主体和客体关 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等 二是,不可知论之所以是不正确的的观点,因为它割裂了事物的现象和本 质的辩证关系,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无 限可能性等。 是,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驳斥
第一讲 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 6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 ·他坚持的是一种“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 ·他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是: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只承认感觉。 物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 ·贝克莱得出结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不可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 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在。” ·最后导致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一是,把人(“我”)的感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是,把人们认识事物时对感觉的依赖说成是事物存在对感觉的依赖。 三是,必然导致“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相通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3)不可知论 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观点的哲学派别就是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 ·休谟断言,感性知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 ·他进一步指出,人的思想看起来拥有无限的自由,实际上永远被限制在感 性知觉的狭隘范围内。 · 他提出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这些感性知觉是从哪里来的?他断言,这个 问题是根本无法回答的。也就是存疑的态度,即认为不可知。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和折衷,其中充满了不彻底性和矛盾。他企 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康德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中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坚持不可知论的 观点。 · 康德认为,每一种认识形式在认识外部对象时,都要加上人的主观作用。 那么就必然会使认识结果与原形发生偏差,因此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 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他的结论是:“世界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论的特点: 一是,不可知论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了认识活动的辩证性:如主体和客体关 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等。 二是,不可知论之所以是不正确的的观点,因为它割裂了事物的现象和本 质的辩证关系,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无 限可能性等。 三是,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驳斥
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 其实,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4)二元论 二元论的特点:不可能保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位,必然 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笛卡尔的二元论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两个,即心灵和物体,这二者是彼此互不依赖、 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 元论的根本矛盾和最大困难是,它不能说明心灵和肉体互相一致和统 这个最明显的事实。 萨特存在主义: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指客观世界,客观存在。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 诞的。它的特点是“是其所是”。 “自为的存在”是指人的意识、人的自我存在,它纯粹是一种意向、欲望 有预谋的精神性的东西,它的特点是“是其所不是”。即它处在永恒的流动变化 之中 ·萨特认为,“自在”和“自为”不可分。自我与世界相互依赖,密切相关 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没有人。同样,没有自我,没有人,就没有世界。 但萨特又认为,自在是一个保守、惰性的存在,浑浑噩噩的一团,而自为则 是一个能动的存在。自为一旦揭示自在,就可以使自在变得有条理,有规律, 有意义了。 萨特其实并没有超越出唯物和唯心的对立。 他把人的自我意识当作考察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认为离开了自我 便谈不上外部世界,这是一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观点 他虽然肯定外部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他却又从人的主观性 原则出发,把外部存在看作只是意识的相关者,认为外部存在在内容上是由“自 为”决定和产生的,这无疑最终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 范缜的唯物主义无神论 形神相即。他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 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 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自己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帝—理性一自然和人”。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第一性的,人和人的思想是第二性的,是自然的产 物。他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精神实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第一讲 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 7 其实,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4)二元论 二元论的特点:不可能保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位,必然 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笛卡尔的二元论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两个,即心灵和物体,这二者是彼此互不依赖、 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 ·二元论的根本矛盾和最大困难是,它不能说明心灵和肉体互相一致和统 一这个最明显的事实。 萨特存在主义: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指客观世界,客观存在。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 诞的。它的特点是“是其所是”。 “自为的存在”是指人的意识、人的自我存在,它纯粹是一种意向、欲望、 有预谋的精神性的东西,它的特点是“是其所不是”。即它处在永恒的流动变化 之中。 ·萨特认为,“自在”和“自为”不可分。自我与世界相互依赖,密切相关。 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没有人。同样,没有自我,没有人,就没有世界。 但萨特又认为,自在是一个保守、惰性的存在,浑浑噩噩的一团,而自为则 是一个能动的存在。自为一旦揭示自在,就可以使自在变得有条理,有规律, 有意义了。 ·萨特其实并没有超越出唯物和唯心的对立。 他把人的自我意识当作考察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认为离开了自我 便谈不上外部世界,这是一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观点; 他虽然肯定外部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他却又从人的主观性 原则出发,把外部存在看作只是意识的相关者,认为外部存在在内容上是由“自 为”决定和产生的,这无疑最终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 范缜的唯物主义无神论 ·形神相即。他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 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 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自己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帝---理性---自然和人”。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第一性的,人和人的思想是第二性的,是自然的产 物。他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精神实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