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 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 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 帝特称为”御园"。 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 构行宫苑园之所。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 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局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 5,200 余亩(约 350 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 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 150 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 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 帝特称为"御园"。 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 构行宫苑园之所。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 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局 面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 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 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 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 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 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 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 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 和装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煕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 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 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 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 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 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 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泂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 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 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 即公元 1707 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 1723 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 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 60 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 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 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 1770 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 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 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 和装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 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 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 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 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 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 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 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 建筑约达 600 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始建于 隆十年(1745 年)前后,于1751 年正式设置 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 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 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 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 约为200座
长春园:始建于乾 隆十年(1745 年)前后,于 1751 年正式设置 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 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 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 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 约为 200 座
绮春园: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 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 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 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 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 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 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 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 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 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 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 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
绮春园: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 隆三十五年(1770 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 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 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 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 20 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 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 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 30 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 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 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 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 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 1860 年被毁后,在 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
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 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 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 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 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 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 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 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 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 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祀字,冬暖夏凉,遥望 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 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 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 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 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 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篷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 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 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 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 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 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 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 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
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 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 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 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 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 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 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 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 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 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 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 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 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 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 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 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 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 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篷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 "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 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 35 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 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 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 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 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