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鹵大學嶺南(大學)學院 LNGNAN (NMVESNTY GOLLEGE 产业组织理论 孙洛平著 3篤明慎審博 文行辨慇阿弊 六脉工作室 20059于康樂圜
产业组织理论 孙洛平著 六 脉 工 作 室 2005-9 于康樂園
产业蛆织理论 「目录 L.平均分析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3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 4决定分配的边际方法 35681 5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 I.寡头市场中的战略与定价 1经典寡头理论与一期模型 2基本模型的扩展 3多期模型中的寡头竞争 1单一产品垄断 20 2多产品垄断 3利用垄断势力的定价 4二部定价理论分析(附加内容 222 IV.产品差异 1产品差异的空间模型 2 LANCASTER分析框架 30 3垄断竞争再阐述 4产品的纵向差异(质量偏好 企业理论 1新古典企业理论 2企业理论的结构 3专用性投资和准租 4不完全合同与企业理论 VL.论企业的分工性质 1企业与分工关系的两种见解 42 2纵向分工的优势和困难 hta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 目 录 I. 平均分析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 3 1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3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5 3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 6 4 决定分配的边际方法 8 5 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 11 II. 寡头市场中的战略与定价 14 1 经典寡头理论与一期模型 14 2 基本模型的扩展 17 3 多期模型中的寡头竞争 18 III. 垄断 20 1 单一产品垄断 20 2 多产品垄断 21 3 利用垄断势力的定价 23 4 二部定价理论分析(附加内容) 24 IV. 产品差异 26 1 产品差异的空间模型 26 2 LANCASTER 分析框架 30 3 垄断竞争再阐述 31 4 产品的纵向差异(质量偏好) 33 V. 企业理论 34 1 新古典企业理论 34 2 企业理论的结构 36 3 专用性投资和准租 37 4 不完全合同与企业理论 38 VI. 论企业的分工性质 42 1 企业与分工关系的两种见解 42 2 纵向分工的优势和困难 43
产业蛆织理论 3企业的纵向分工优势 4企业产生的技术性条件 44 5企业产生的交易费用条件 6企业推进分工深化的机制 VI.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 2消费者一生产者的选择行为 3分工状态之间的选择 50 4需求和供给的超边际分析 IL.纵向关系与产业集群的市场条件 1市场中的纵向关系 2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条件 IX.兼并与收购 1横向兼并 2互补产品的纵向兼并 3混合兼并 61 X.市场结构与盈利能力 1影响因素 2集中度的量度 3盈利能力量度 4集中度与盈利的关系 5其他因素 附录1: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机制 附录2战略竞争与联盟 hta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 3 企业的纵向分工优势 43 4 企业产生的技术性条件 44 5 企业产生的交易费用条件 45 6 企业推进分工深化的机制 46 VII.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46 1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 46 2 消费者—生产者的选择行为 48 3 分工状态之间的选择 50 4 需求和供给的超边际分析 51 VIII. 纵向关系与产业集群的市场条件 52 1 市场中的纵向关系 52 2 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条件 54 IX. 兼并与收购 57 1 横向兼并 57 2 互补产品的纵向兼并 60 3 混合兼并 61 X. 市场结构与盈利能力 62 1 影响因素 62 2 集中度的量度 62 3 盈利能力量度 63 4 集中度与盈利的关系 63 5 其他因素 64 附录 1: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机制 65 附录 2 战略竞争与联盟 71
产业蛆织理论 Ⅰ.平均分析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 除了非均衡经济学外,经济学总是愿意探讨经济的均衡状态。关于达到经济均衡状态机 制的看法,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平均力量是达 到经济均衡的最重要力量;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边际力量是达到均衡的最重要力量。在 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力量都同时存在。我们的难题是,没有一个分析体系能同时兼顾 这两种“均衡”机制。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认为斯密的收入构成价格论仅仅是将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的收入简单地加在一 起,它并不能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之间是如何分割总收入的。由于劳动、资本和土地各自 的收入可以独立变化,因此,从理论的意义上说,收入构成价格论没有解决分配问题。为此, 李嘉图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和分配理论。 李嘉图是第一个系统地利用高度简化的假设条件和演绎推理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人 因此,他的价值和分配理论的思想非常明确和简单。李嘉图关于收入分配的思想,可以由其 成名之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之前写的《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1815) 文中,并不那么清楚和明确提岀的“谷物模型”来说明(“谷物模型”是由斯拉法根据李 嘉图的思想整理而来) 假设资本由一定数量的谷物构成,它用于维持劳动者的生存,直到下一个收获季节。又 假设对谷物的需求与人口成比例,而人口又与劳动者数量成比例。假设生产物均为谷物,同 时,每一单位土地的耕种要求投入同样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谷物工资)、劳动和耕 种的土地之间保持固定的投入比例关系。再假设土地之间的肥沃程度是有差别的,而且耕种 由最肥沃的土地开始,依次到较贫脊的土地。由这些假设条件,便可以得到李嘉图关于收入 分配的理论。参见图21所示的谷物模型 谷物 土地的平均产量 地租 “边际”土地产量 利润 工资 土地 由人口确定的土地使用量 由谷物模型表明的李嘉图分配理论的逻辑是这样的:最后投入的土地是被耕种的最贫脊 的土地,假设它没有地租。由劳动者的生存条件确定的谷物工资的总额。根据谷物模型假设, 资本是以谷物工资的形式投入的,那么,资本总额就是谷物工资总额。至此,劳动、资本和 土地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全部得以确定。 由谷物模型还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分配关系变化趋势的规律:其一,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人 口的增长,单位产量越来越低的贫脊土地投入使用,地租的份额不断增加。其二,地租被土 地所有者拿走之后,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份额是反向变化的,即工资增加则利润减少,反 之亦然。其三,由于工资水平由工人维持生存的费用确定,不能随意减少,因此,在资本积 Copyright@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 I. 平均分析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 除了非均衡经济学外,经济学总是愿意探讨经济的均衡状态。关于达到经济均衡状态机 制的看法,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平均力量是达 到经济均衡的最重要力量;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边际力量是达到均衡的最重要力量。在 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力量都同时存在。我们的难题是,没有一个分析体系能同时兼顾 这两种“均衡”机制。 1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认为斯密的收入构成价格论仅仅是将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的收入简单地加在一 起,它并不能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之间是如何分割总收入的。由于劳动、资本和土地各自 的收入可以独立变化,因此,从理论的意义上说,收入构成价格论没有解决分配问题。为此, 李嘉图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和分配理论。 李嘉图是第一个系统地利用高度简化的假设条件和演绎推理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人。 因此,他的价值和分配理论的思想非常明确和简单。李嘉图关于收入分配的思想,可以由其 成名之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之前写的《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1815) 一文中,并不那么清楚和明确提出的“谷物模型”来说明(“谷物模型”是由斯拉法根据李 嘉图的思想整理而来): 假设资本由一定数量的谷物构成,它用于维持劳动者的生存,直到下一个收获季节。又 假设对谷物的需求与人口成比例,而人口又与劳动者数量成比例。假设生产物均为谷物,同 时,每一单位土地的耕种要求投入同样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谷物工资)、劳动和耕 种的土地之间保持固定的投入比例关系。再假设土地之间的肥沃程度是有差别的,而且耕种 由最肥沃的土地开始,依次到较贫脊的土地。由这些假设条件,便可以得到李嘉图关于收入 分配的理论。参见图 2·1 所示的谷物模型。 由谷物模型表明的李嘉图分配理论的逻辑是这样的:最后投入的土地是被耕种的最贫脊 的土地,假设它没有地租。由劳动者的生存条件确定的谷物工资的总额。根据谷物模型假设, 资本是以谷物工资的形式投入的,那么,资本总额就是谷物工资总额。至此,劳动、资本和 土地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全部得以确定。 由谷物模型还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分配关系变化趋势的规律:其一,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人 口的增长,单位产量越来越低的贫脊土地投入使用,地租的份额不断增加。其二,地租被土 地所有者拿走之后,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份额是反向变化的,即工资增加则利润减少,反 之亦然。其三,由于工资水平由工人维持生存的费用确定,不能随意减少,因此,在资本积 谷物 地租 利润 工资 由人口确定的土地使用量 土地 “边际”土地产量 土地的平均产量
产业蛆织理论 累引起地租份额增加的同时,利润份额会相应减少。由此可以得出,农业的利润率有长期下 降的趋势,该趋势最终会遏制农业资本积累的进程。其四,由于资本可以在农业部门和非农 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农业的利润率决定其它行业的利润率,致使各行业的利润率都 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谷物模型的最大问题在于,实际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一般都不具有同质性。也就是说, 不象谷物模型中那样,投入的是谷物,产出的也是谷物。这导致李嘉图去寻找量度异质物品 数量的共同尺度,以使其谷物模型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为此目的 H的。 而提出 李嘉图认为,那些只要通过人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在其生 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不仅包括当期直接投入的劳动量,还包括以往各期投 入的物化在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量。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就是由商品在 生产中所耗费的当期和以往各期的全部劳动量的相对比较而定,即按商品的价值比例交换。 李嘉图从价格现象中抽象出价值,使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产生了量的隔离性。这种隔 离性表现为,仅仅按照价值理论是难以确定市场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值的,即难以确定商 品的交换价值应该是过少。我们来进一步考察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在量上的隔离性给李嘉图的 价值和分配理论带来的困难。 假设商品的价格和工资率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假定每个生产过程为一个单位时间。 不考虑地租因素,生产一单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可以由下式表示 WL=wl+k=wl+(ul,+k)=wl+wl,+wl_3+ 式中,w为工资率;L为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以劳动时间计量);下标表示以往各期。 由(1)可以得到,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量 L=l1+12+13+ (2) 上式即为用劳动时间表示的商品的价值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要考虑资本的收入所得因素。设利润率为r,商品的价格为 P=(vl1+k1+r)=1(1+r)+wL2(1+r)+ 不难看出,当引入资本利润因素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一般不等于两者的价值比,即对于商 品A和商品B来说,P∥Pb=LLb等式一般不成立 李嘉图意识到,以劳动量计量商品的价值只能近似地反映商品的交换比例。尤其是工资 率和利润率都处于变化之中时,商品的价格比是无法利用劳动价值量之比来真正确定的。李 嘉图终生都在寻找一个不受工资率和利润率变化影响的,量度商品价值量的不变价值尺度。 不过,他没有成功。李嘉图认为,除了少数例外,以投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它们相互交换的 比例不是严格正确的,但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却是他所听说过的理论中最接近真理的一种。 李嘉图在其价值和分配理论中使用的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李嘉图将 劳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用均量分析方法来决定工资水平,然而却对土地按优劣顺序排 列,使用边际分析方法来决定地租水平。至于资本品,李嘉图认为,其交换价值是由为了满 足人们的需要而不得不在其下生产的最不利条件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的。正是基于这一点 马歇尔认为李嘉图是边际主义理论的一个先驱者。 其二,凡是以一种投入的边际量来决定该投入整体量的收入水平,就不可能真正摆脱供 求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例如,按照李嘉图的分配决定模式,如果有某种需求方面的变化 使得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从而使较劣等的土地投入使用,导 致工资率上升和利润率下降,以及所有商品的价值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市场供求因素对分 Copyright@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 累引起地租份额增加的同时,利润份额会相应减少。由此可以得出,农业的利润率有长期下 降的趋势,该趋势最终会遏制农业资本积累的进程。其四,由于资本可以在农业部门和非农 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农业的利润率决定其它行业的利润率,致使各行业的利润率都 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谷物模型的最大问题在于,实际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一般都不具有同质性。也就是说, 不象谷物模型中那样,投入的是谷物,产出的也是谷物。这导致李嘉图去寻找量度异质物品 数量的共同尺度,以使其谷物模型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为此目的 而提出的。 李嘉图认为,那些只要通过人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在其生 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不仅包括当期直接投入的劳动量,还包括以往各期投 入的物化在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量。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就是由商品在 生产中所耗费的当期和以往各期的全部劳动量的相对比较而定,即按商品的价值比例交换。 李嘉图从价格现象中抽象出价值,使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产生了量的隔离性。这种隔 离性表现为,仅仅按照价值理论是难以确定市场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值的,即难以确定商 品的交换价值应该是过少。我们来进一步考察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在量上的隔离性给李嘉图的 价值和分配理论带来的困难。 假设商品的价格和工资率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假定每个生产过程为一个单位时间。 不考虑地租因素,生产一单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可以由下式表示: 1 1 1 2 2 1 2 3 wL wl k wl ( ) wl k wl wl wl = - + - = - + - + - =+++ - - - L (1) 式中,w 为工资率;L 为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以劳动时间计量);下标表示以往各期。 由(1)可以得到,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量 L 1 2 3 l l l = - + - - + +L (2) 上式即为用劳动时间表示的商品的价值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要考虑资本的收入所得因素。设利润率为 r,商品的价格为: 2 1 1 1 2 P (wl k )(1 r) wl (1 r) wl r (1 ) = - + - + = - - + + + +L (3) 不难看出,当引入资本利润因素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一般不等于两者的价值比,即对于商 品 A 和商品 B 来说,Pa/Pb=La/Lb等式一般不成立。 李嘉图意识到,以劳动量计量商品的价值只能近似地反映商品的交换比例。尤其是工资 率和利润率都处于变化之中时,商品的价格比是无法利用劳动价值量之比来真正确定的。李 嘉图终生都在寻找一个不受工资率和利润率变化影响的,量度商品价值量的不变价值尺度。 不过,他没有成功。李嘉图认为,除了少数例外,以投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它们相互交换的 比例不是严格正确的,但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却是他所听说过的理论中最接近真理的一种。 李嘉图在其价值和分配理论中使用的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李嘉图将 劳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用均量分析方法来决定工资水平,然而却对土地按优劣顺序排 列,使用边际分析方法来决定地租水平。至于资本品,李嘉图认为,其交换价值是由为了满 足人们的需要而不得不在其下生产的最不利条件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的。正是基于这一点, 马歇尔认为李嘉图是边际主义理论的一个先驱者。 其二,凡是以一种投入的边际量来决定该投入整体量的收入水平,就不可能真正摆脱供 求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例如,按照李嘉图的分配决定模式,如果有某种需求方面的变化 使得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从而使较劣等的土地投入使用,导 致工资率上升和利润率下降,以及所有商品的价值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市场供求因素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