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卡苹果 缙云中学高二语文组
安东诺夫卡苹 缙云中学高二语文组 果
蒲宁简 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出生 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是不 在祖传的地主庄园里度过的。由于家道 中落,他15岁就辍学,19岁外出谋生。曾 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 记者。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因诗 集《落叶》获普希金奖。他的诗以祖国及 其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为题材,诗句 优美。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 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 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优秀短篇小说 《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松树》 (1901)《新路》(1901)、《黑土》 (1904),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命运的概 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 恋与惋惜,对现实生活的冷漠
一、蒲宁简介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出生 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是在祖传的地主庄园里度过的。由于家道 中落,他15岁就辍学,19岁外出谋生。曾 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 记者。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因诗 集《落叶》获普希金奖。他的诗以祖国及 其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为题材,诗句 优美。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 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 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优秀短篇小说 《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松树》 (1901)《新路》(1901)、《黑土》 (1904),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命运的概 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 恋与惋惜,对现实生活的冷漠
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 的社会题材,主题深刻,风格独特。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 生》、《夜话》、《伊格纳特》、《苏霍多尔》、《扎哈 尔沃罗毕约夫》等。190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土。十月 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 (1914)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 文绘声绘影、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 蒲宁对十月革命不理解,当时官方没有对他多作宣传,因 而中国读者对他自然也就知之甚少。1920年起侨居法国 在那里,他仍创作了近200篇中、短篇小说,主要创作有关 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如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 生》(1930)、短篇小说集《暗径》(1943)、《大乌鸦》 等。此外,还著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哲理性文学论文 《托尔斯泰的解放》(1937)
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 的社会题材,主题深刻,风格独特。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 生》、《夜话》、《伊格纳特》、《苏霍多尔》、《扎哈 尔·沃罗毕约夫》等。19O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土。十月 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 (1914)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 文绘声绘影、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 蒲宁对十月革命不理解,当时官方没有对他多作宣传,因 而中国读者对他自然也就知之甚少。 1920年起侨居法国。 在那里,他仍创作了近200篇中、短篇小说,主要创作有关 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如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 生》(1930)、短篇小说集《暗径》(1943)、《大乌鸦》 等。此外,还著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哲理性文学论文 《托尔斯泰的解放》(1937)
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 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 尔文学奖。他的众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遗产 具有一定的美学与认识价值。1953年6月,蒲 宁病逝于巴黎。 俄罗斯散文家帕鸟斯托夫斯基对蒲宁的 文学语言作了鞭辟入里的评价。帕乌斯托夫 斯基认为:“在俄罗斯语言的领域内,蒲宁 是一位无出其右的巨匠
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 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 尔文学奖。他的众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遗产, 具有一定的美学与认识价值。1953年6月,蒲 宁病逝于巴黎。 俄罗斯散文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蒲宁的 文学语言作了鞭辟入里的评价。帕乌斯托夫 斯基认为:“在俄罗斯语言的领域内,蒲宁 是一位无出其右的巨匠
蒲宁之作之所以扣人心弦主要是他的非比 寻常的文学语言的造诣。他以音乐家对声音 的敏锐为其作品找到旋律感、节奏感和音乐 感。他曾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 散文具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散 文 他以画家的锐目观察世界,认为万物无不 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混合构成。所以在蒲宁笔 下,人物也好,自然界的景物也好,都有色 彩感和光感。无怪高尔基要说:“蒲宁所有 的短篇小说都好似用画笔绘成的图画
蒲宁之作之所以扣人心弦主要是他的非比 寻常的文学语言的造诣。他以音乐家对声音 的敏锐为其作品找到旋律感、节奏感和音乐 感。他曾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 散文具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散 文。” 他以画家的锐目观察世界,认为万物无不 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混合构成。所以在蒲宁笔 下,人物也好,自然界的景物也好,都有色 彩感和光感。无怪高尔基要说:“蒲宁所有 的短篇小说都好似用画笔绘成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