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十大专题考点梳理 专题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 检验性 (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 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7)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 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8)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9)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 减少误差。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 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 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 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 目镜物镜反光镜, 镜座镜柱和镜臂, 镜筒下连转换器
初中生物十大专题考点梳理 专题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 检验性。 (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 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7)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 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8)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9)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 减少误差。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 层次 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 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 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 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 目镜物镜反光镜, 镜座镜柱和镜臂, 镜筒下连转换器
准焦螺旋分粗细, 载物台上压片夹 通光孔下遮光器 (2)显微镜的使用的图要掌握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 (光线不足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 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 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看到物像的时候,改用细准焦螺旋进 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睁开)。 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 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 ①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 ④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 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 ⑤碘液染色。 ⑥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 擦”、“滴”、“取”、“展”、“盖'("染”、“吸")。 临时装片制作识记口诀 擦玻片,中滴水, 取材料,放中央, 盖玻片,轻轻放, 染色吸水才在行。 技能训练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 纸上写的是“p”。 (2)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挪动方向: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 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3)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准焦螺旋分粗细, 载物台上压片夹, 通光孔下遮光器。 (2)显微镜的使用的图要掌握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 (光线不足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 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 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看到物像的时候,改用细准焦螺旋进 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睁开)。 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 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 ①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 ④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 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 ⑤碘液染色。 ⑥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 “擦”、“滴”、“取”、“展”、“盖”(“染”、“吸”)。 临时装片制作识记口诀: 擦玻片,中滴水, 取材料,放中央, 盖玻片,轻轻放, 染色吸水才在行。 技能训练: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 纸上写的是“p”。 (2)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挪动方向: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 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3)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X 目镜放大倍数
高、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特点 (4)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 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 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 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 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一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不同点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细胞核在遗传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一一基因(控制性状的 最小单位)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 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 胞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高、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特点 (4)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 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 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 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 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细胞核在遗传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 DNA,DNA 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的 最小单位)。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 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 胞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 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如:草→兔→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 束;箭头指向捕食者。)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 不能漏数。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 加。) 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 物链不断积累。 生物富集现象: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 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 越少。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2)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 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 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 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 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光能 氧化碳+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
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 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如:草 → 兔 → 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 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 不能漏数。 (2)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 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 加。) 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 物链不断积累。 生物富集现象: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 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 越少。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2)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 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 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 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 色植物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 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淀粉) + 氧气
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 物质转化的过程: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转化的过程: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 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 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 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照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⑦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一一淀粉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为増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 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 而不互相遮挡)。 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 体 公式:有机物十氧一—÷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 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发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 物质转化的过程: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转化的过程: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 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 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 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照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 ⑦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 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 而不互相遮挡)。 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 体 公式:有机物十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 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发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