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高考语文全息仿真自测题 刊于《考试》(高考语文版)2006年第5-6合刊 张宪哲曹公奇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及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 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证券走一趟莫可名状秣马砺兵如法炮制 B修葺黄粱梦感情融恰莫衷一是铤而走险 C揩油录像机过犹不及三令五申刻骨铭心 D熨帖一柱香沽名钓誉明火执仗毕恭毕敬 2.依次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松花江污染事故,提醒我国必须形成有效的预警和救援机制,提高应对饮水安全等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能力。 ②2006年2月13日,伴随着“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那充满激情的旋律,张丹和张昊 用曼妙的舞姿 了这首乐曲的意境。 ③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调查指出,与面对“非典”相比,中国卫生部这次在发现禽流感 后,反应更加迅速,措施愈加得力。 A.应急表达传播 B.应对诠释传播 C.应急诠释疫情 D.应对表达疫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来,无名之辈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大导演陈凯歌远在国外也忍不住 怒发冲冠,准备依法维权了 B.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我们不应该漠然视之,细大不捐,一定要保持深切的关注与同 情,伸出双手,奉献爱心 C.这篇报道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竟然把几个村的羊群集 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资金 D.主持人对著名歌手周杰伦说:“今晩看到这么多的歌迷崇拜你,我也很激动,我真的 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炙手可热了!”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构建和谐社会,光靠行政命令与严厉的执法是不行的;以和为贵的思维与长期不懈 促进互信的举措,都是值得大力鼓励的
2006 高考语文全息仿真自测题 ——刊于《考试》(高考语文版)2006 年第 5-6 合刊 张宪哲 曹公奇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及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 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证券 走一趟 莫可名状 秣马砺兵 如法炮制 B.修葺 黄粱梦 感情融恰 莫衷一是 铤而走险 C.揩油 录像机 过犹不及 三令五申 刻骨铭心 D.熨帖 一柱香 沽名钓誉 明火执仗 毕恭毕敬 2.依次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松花江污染事故,提醒我国必须形成有效的预警和救援机制,提高应对饮水安全等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________能力。 ②2006 年 2 月 13 日,伴随着“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那充满激情的旋律,张丹和张昊 用曼妙的舞姿_______了这首乐曲的意境。 ③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调查指出,与面对“非典”相比,中国卫生部这次在发现禽流感 ________后,反应更加迅速,措施愈加得力。 A.应急 表达 传播 B.应对 诠释 传播 C.应急 诠释 疫情 D.应对 表达 疫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近来,无名之辈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大导演陈凯歌远在国外也忍不住 怒发冲冠 ....,准备依法维权了。 B.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我们不应该漠然视之,细大不捐 ....,一定要保持深切的关注与同 情,伸出双手,奉献爱心。 C.这篇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的是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竟然把几个村的羊群集 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资金。 D.主持人对著名歌手周杰伦说:“今晚看到这么多的歌迷崇拜你,我也很激动,我真的 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炙手可热 ....了!”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构建和谐社会,光靠行政命令与严厉的执法是不行的;以和为贵的思维与长期不懈 促进互信的举措,都是值得大力鼓励的
B.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学生 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原因 C.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和经济増长过分依赖投资、出口的 拉动,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 D.要建立出租车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就是当油价上升突破一定界限时,相应加收燃 油附加费:当油价回落时,下调或停收燃油附加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5-7小题 砚石是一种收藏的宝石。它石质精美,耐人品味,经济价值较高。 我国砚材丰富,石质各异,品种多样。鉴别砚台的真伪,不仅要看它的砚材产地、石质、 纹理特点,而且要看它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其制作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砚台作伪一般是在砚材上。歙砚(龙尾砚)因传世及流入民间的较少(指砚材开采时间短而 言),所以作伪相对较少。歙砚使用的砚石宋代开采就很少了,只在乾隆时期又开采并使用 所以大部分流传的是歙州产的砚材,而不是婺源的龙尾砚 端砚由于石料名贵,经济价值高,加之所用的石材一直大量地开采,所以市面传世的伪 品也多。伪造者多用类似、近似的石材雕琢,但石质瘦硬,不温润,也无光,完全没有幼嫩 密实的特点,虽然也经过精细雕琢,但由于石质劣次,所以不上档次。作伪者还经常在石纹 上做“伪眼”,所以辨别“眼”的真伪,要先确定此砚石出自何坑,如端石的“鱼脑冻”与 胭脂晕”只出于下岩的大西洞。只有大西洞的特殊条件才能培出高贵的纹理,别的坑洞不 会出现这样的纹理。如果石质不具备大西洞的特点,有“眼”就可考虑是伪作。这就需鉴赏 收藏家们在石材纹理的认识与辨别上下功夫。必须了解各名坑出产石材的纹斑特征,才能准 确地鉴别。名贵的砚材,自古就价高。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中载:“圆石青紫色者, 琢而为砚,值可千金。”圆石为子石,是端石中的的佳品,产于下岩西坑 端砚好,也是因为雕琢好,是岀自名手雕刻。名手雕刻,各具风格。要提高鉴别的能力, 就需要学习《砚史》、《砚谱》、《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西清砚谱》等各代名人的专著 这些作品中对砚史的发展,砚材的品种、砚台的作用及用途、砚石的纹理与装饰的特性、砚 台的鉴赏与收藏,均做了详尽的介绍。 5.从原文看,以下对“端砚”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砚的石质温润,有光泽,质地幼嫩密实,所以容易作伪。 B.端砚的石纹上特征是“有眼”,如“鱼脑冻”与“胭脂晕”等等 C.端砚雕琢精细,常常出自名手雕刻,各具风格。 D.端砚的砚石具有高贵的纹理,而且开采的坑洞不同,纹理不同。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鉴别端砚真伪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A.鉴别与比较砚材,看是否具有端砚的石质和纹理特点。 B.查验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其制作的时代特点相同。 C.留意“眼”的特征,查看是否在石纹上做了“伪眼” D.学习《端溪砚谱》等名人的专著,了解不同砚石的纹理与装饰的特性。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歙砚”又叫“龙尾砚”,正宗的歙砚应该是婺源的龙尾砚。 B.“端砚”比“歙砚”伪品多,原因是它经济价值高,不易鉴别。 C.“眼”要与石质特点相符,否则,有“眼”就可能是伪作。 D.“端砚”好,是因为它的砚石很珍贵,而且雕刻手法各具风格。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B.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学生 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原因。 C.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出口的 拉动,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 D.要建立出租车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就是当油价上升突破一定界限时,相应加收燃 油附加费;当油价回落时,下调或停收燃油附加费。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 5--7 小题。 砚石是一种收藏的宝石。它石质精美,耐人品味,经济价值较高。 我国砚材丰富,石质各异,品种多样。鉴别砚台的真伪,不仅要看它的砚材产地、石质、 纹理特点,而且要看它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其制作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砚台作伪一般是在砚材上。歙砚(龙尾砚)因传世及流入民间的较少(指砚材开采时间短而 言),所以作伪相对较少。歙砚使用的砚石宋代开采就很少了,只在乾隆时期又开采并使用, 所以大部分流传的是歙州产的砚材,而不是婺源的龙尾砚。 端砚由于石料名贵,经济价值高,加之所用的石材一直大量地开采,所以市面传世的伪 品也多。伪造者多用类似、近似的石材雕琢,但石质瘦硬,不温润,也无光,完全没有幼嫩 密实的特点,虽然也经过精细雕琢,但由于石质劣次,所以不上档次。作伪者还经常在石纹 上做“伪眼”,所以辨别“眼”的真伪,要先确定此砚石出自何坑,如端石的“鱼脑冻”与 “胭脂晕”只出于下岩的大西洞。只有大西洞的特殊条件才能培出高贵的纹理,别的坑洞不 会出现这样的纹理。如果石质不具备大西洞的特点,有“眼”就可考虑是伪作。这就需鉴赏 收藏家们在石材纹理的认识与辨别上下功夫。必须了解各名坑出产石材的纹斑特征,才能准 确地鉴别。名贵的砚材,自古就价高。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中载:“圆石青紫色者, 琢而为砚,值可千金。”圆石为子石,是端石中的的佳品,产于下岩西坑。 端砚好,也是因为雕琢好,是出自名手雕刻。名手雕刻,各具风格。要提高鉴别的能力, 就需要学习《砚史》、《砚谱》、《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西清砚谱》等各代名人的专著。 这些作品中对砚史的发展,砚材的品种、砚台的作用及用途、砚石的纹理与装饰的特性、砚 台的鉴赏与收藏,均做了详尽的介绍。 5.从原文看,以下对“端砚”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砚的石质温润,有光泽,质地幼嫩密实,所以容易作伪。 B.端砚的石纹上特征是“有眼”,如“鱼脑冻”与“胭脂晕”等等。 C.端砚雕琢精细,常常出自名手雕刻,各具风格。 D.端砚的砚石具有高贵的纹理,而且开采的坑洞不同,纹理不同。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鉴别端砚真伪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A.鉴别与比较砚材,看是否具有端砚的石质和纹理特点。 B.查验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其制作的时代特点相同。 C.留意“眼”的特征,查看是否在石纹上做了“伪眼”。 D.学习《端溪砚谱》等名人的专著,了解不同砚石的纹理与装饰的特性。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歙砚”又叫“龙尾砚”,正宗的歙砚应该是婺源的龙尾砚。 B. “端砚”比“歙砚”伪品多,原因是它经济价值高,不易鉴别。 C. “眼”要与石质特点相符,否则,有“眼”就可能是伪作。 D. “端砚”好,是因为它的砚石很珍贵,而且雕刻手法各具风格。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 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 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 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 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 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 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 考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 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 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 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历 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讦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 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於上,吏祸 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於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 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 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有删节) 注: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文书。④ 掾吏: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贼至,以刃临芝临:对着 B.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缺少 C.若不胜掠,或至诬服掠:拷打 D.太祖从其议从:听从,同意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③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君劣於上,吏祸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⑥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 A.②③⑤B.②⑤⑥C.①③⑥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看,司马芝为官一生经历复杂,但并不坎坷。从荆州到河南,从地方到朝廷, 从为民到为官,他都能保持正直的本色 B.本文选取的材料虽然集中在司马芝为官的主要事迹上,然而开头写他避乱荆州,遇贼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 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 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 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 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 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 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 称。 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 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 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历 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讬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 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於上,吏祸 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於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 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 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有删节 ) 注: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文书。④ 掾吏: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贼至,以刃临.芝 临:对着 B.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缺少 C.若不胜掠.,或至诬服 掠:拷打 D.太祖从.其议 从:听从,同意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③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君劣於上,吏祸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⑥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章看,司马芝为官一生经历复杂,但并不坎坷。从荆州到河南,从地方到朝廷, 从为民到为官,他都能保持正直的本色。 B. 本文选取的材料虽然集中在司马芝为官的主要事迹上,然而开头写他避乱荆州,遇贼
救母一事却很典型,不可或缺。 C.这篇文章选取司马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处理政务的言行,塑造了一个忠孝正直,不 徇私情,有远见卓识的官吏形象。 D.以事写人,以小见大,是史传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以司马芝生活 小事,凸现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译文 (2)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 要分析,说明理由。(4分) 答: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题)(5分) (1)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2)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 成一家之言 (3)李白《峨眉山月歌》: 夜发 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涌大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胡杨祭 刘湘晨
救母一事却很典型,不可或缺。 C. 这篇文章选取司马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处理政务的言行,塑造了一个忠孝正直,不 徇私情,有远见卓识的官吏形象。 D. 以事写人,以小见大,是史传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以司马芝生活 小事,凸现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 8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 村 即 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 要分析,说明理由。(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题)(5 分) (1)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 。 (2)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 , , 成一家之言。 (3)李白《峨眉山月歌》: , 。夜发 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胡 杨 祭 刘湘晨
人们常说:野生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维吾尔语 几乎所有见诸于文字的表述中都将这里称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却执拗地 以此为故乡,他们把这里称作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古老的故乡情结最早很可能与这些胡杨 树有关。若许多年后,好景不在,失去了故乡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族群, 同秀色尽去、满目斑痕的胡杨树。 望着大漠荒原,让人遐想万端。树木已被伐尽,荒原正处在退化的某一过程中。我注意 到地面的车辙已远不是农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车或小毛驴车的轮迹,而是地道的季节轮痕,拖 拉机、汽车都在频频进入荒漠,这意味着什么呢?不能不让人觉其无限恐怖!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 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杨前伫立,不知道我何以会有那么深的怜借。 仅在二百年前后,发源于塔克拉玛干四周众山间的河流多还处在发育盛期,水源充足, 水势旺一气呵成倾泻而去,一直抵达沙漠腹地最终汇入万宗之宿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 片干涸。从前所有最终汇入罗布泊的河流尽数萎缩,就连通贯整个塔克拉玛干的那条母亲河 一一塔里木河,也缩短了几百公里,河水汛期来得格外迟,枯季却变得更长,让人盼而无期 死去的胡杨兀立荒原,树皮尽褪,树心儿被掏空,在碧蓝的天幕之下,一具驱干愈显得惨白 铭志着已失去的无数沧桑岁月。胡杨树倒后仅剩的一段残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随着河流的退化和它们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丢弃揩屁股的土块儿一样,与河水伴生的 大片胡杨林终被抛弃了,最终尽数枯死,在塔克拉玛干常见到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静若一片坟 场,就是这个原因。河道收缩和胡杨林退化,又是人不断迁徒的原因,从沙漠的深处逐步向 距水源更近、也更利于生存的地方靠近。这段历史有多长呢?没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这里从前确有一座桥,还有一处傍河而居的人家,这是一处隔世的田园。风 尘远去了,只有家的宁静与温馨,一位即将从远处来的亲戚会让一家人长久处在期待与兴奋 之中。他们会倾尽所有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或许是这个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 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流逝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后来呢?谁也不知道那个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么原因离开了这里 胡杨树严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机勃勃,生长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上一代的胡杨 已是一片与荒原本身实在不再有什么差异的景观,树干裸露,树冠褪去,虬枝枯老,似是终 期不远的老人。在更大的视界里,胡杨林与尘土一色,寒风吹过,摆动的树干和那些永远不 能再摆动的树干,还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杨坟,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杨是荒漠中的英雄树,给人以绝境中生的启示,夏季,披一身油绿犹如沙漠中 的绿色火炬;秋季,抖动着金色的双臂装点着原野的苍茫;冬天,像一位长发及肩的女孩子 挟着一股寒气向你跑来。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长有胡杨树的梦吗? 人类最后的痛苦就是家园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热土,该不是家园最后的墓志吧? 14作者在第二段中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呢?”请你试着回答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4 分) 15.文中说“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久远”和“眼前”的故事分别是什 么?(6分)
人们常说:野生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维吾尔语 几乎所有见诸于文字的表述中都将这里称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却执拗地 以此为故乡,他们把这里称作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古老的故乡情结最早很可能与这些胡杨 树有关。若许多年后,好景不在,失去了故乡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族群,如 同秀色尽去、满目斑痕的胡杨树。 望着大漠荒原,让人遐想万端。树木已被伐尽,荒原正处在退化的某一过程中。我注意 到地面的车辙已远不是农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车或小毛驴车的轮迹,而是地道的季节轮痕,拖 拉机、汽车都在频频进入荒漠,这意味着什么呢?不能不让人觉其无限恐怖!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 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杨前伫立,不知道我何以会有那么深的怜惜。 仅在二百年前后,发源于塔克拉玛干四周众山间的河流多还处在发育盛期,水源充足, 水势旺,一气呵成,倾泻而去,一直抵达沙漠腹地,最终汇入万宗之宿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一 片干涸。从前所有最终汇入罗布泊的河流尽数萎缩,就连通贯整个塔克拉玛干的那条母亲河 ——塔里木河,也缩短了几百公里,河水汛期来得格外迟,枯季却变得更长,让人盼而无期。 死去的胡杨兀立荒原,树皮尽褪,树心儿被掏空,在碧蓝的天幕之下,一具驱干愈显得惨白, 铭志着已失去的无数沧桑岁月。胡杨树倒后仅剩的一段残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随着河流的退化和它们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丢弃揩屁股的土块儿一样,与河水伴生的 大片胡杨林终被抛弃了,最终尽数枯死,在塔克拉玛干常见到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静若一片坟 场,就是这个原因。河道收缩和胡杨林退化,又是人不断迁徒的原因,从沙漠的深处逐步向 距水源更近、也更利于生存的地方靠近。这段历史有多长呢?没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这里从前确有一座桥,还有一处傍河而居的人家,这是一处隔世的田园。风 尘远去了,只有家的宁静与温馨,一位即将从远处来的亲戚会让一家人长久处在期待与兴奋 之中。他们会倾尽所有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或许是这个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 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流逝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后来呢?谁也不知道那个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么原因离开了这里…… 胡杨树严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机勃勃,生长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上一代的胡杨 已是一片与荒原本身实在不再有什么差异的景观,树干裸露,树冠褪去,虬枝枯老,似是终 期不远的老人。在更大的视界里,胡杨林与尘土一色,寒风吹过,摆动的树干和那些永远不 能再摆动的树干,还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杨坟,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杨是荒漠中的英雄树,给人以绝境中生的启示,夏季,披一身油绿犹如沙漠中 的绿色火炬;秋季,抖动着金色的双臂装点着原野的苍茫;冬天,像一位长发及肩的女孩子 挟着一股寒气向你跑来。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长有胡杨树的梦吗? 人类最后的痛苦就是家园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热土,该不是家园最后的墓志吧? 14.作者在第二段中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呢?”请你试着回答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4 分) 15.文中说“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久远”和“眼前”的故事分别是什 么?(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