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微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 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士是在反阉党 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顺”的斗争精 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据以上分析,可见“教学目的”中的第2条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突出了这个重点,学生对五位义士的 斗争精神和捐躯赴难的意义才能领会得深刻一些 困难在于:学生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甚熟悉,如不经反复诵读 很难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对本文“感慨淋漓,激昂尽致”的特点也就不容易体会得真切。 2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特点,必须要求学生全文诵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中所列的三条要求。为此 本文拟采用诵读教法,而辅之以评点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 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士是在反阉党 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顺”的斗争精 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据以上分析,可见“教学目的”中的第 2 条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突出了这个重点,学生对五位义士的 斗争精神和捐躯赴难的意义才能领会得深刻一些。 困难在于:学生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甚熟悉,如不经反复诵读, 很难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对本文“感慨淋漓,激昂尽致”的特点也就不容易体会得真切。 2.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特点,必须要求学生全文诵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中所列的三条要求。为此, 本文拟采用诵读教法,而辅之以评点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以此导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还要读出层次感,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行文的发展 评点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的要求,也要适当地考虑全文的布局和行文的前后照应 个别难词难句的解释可以穿插在诵读和评点之间进行。 预习时宣布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注意,知所遵循。 基本的教学方式是逐段进行诵读和评点,然后总结全文并做比较阅读的练习(即课后练习第五题) 3课时安排 本文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5段 第三课时 诵读第6、7段,总结全课,比较阅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难词难句 2正音后,朗读全文2—3遍 3.参阅下面一段文字及练习第五题所附史料,口头叙述周顺昌被逮捕时情形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指使者宣读“圣旨”)。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 文震亨等,遮中丞(指毛一鹭)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厉声曰:“东厂(明 代特务机构,魏忠贤主管)逮人,鼠辈何敢置喙(出语干涉)!”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 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傺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材料可抄在小 黑板上。)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以此导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还要读出层次感,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行文的发展 变化。 评点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的要求,也要适当地考虑全文的布局和行文的前后照应。 个别难词难句的解释可以穿插在诵读和评点之间进行。 预习时宣布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注意,知所遵循。 基本的教学方式是逐段进行诵读和评点,然后总结全文并做比较阅读的练习(即课后练习第五题)。 3.课时安排。 本文用 3 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诵读第 1、2 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 3、4、5 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 6、7 段,总结全课,比较阅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难词难句。 2.正音后,朗读全文 2—3 遍。 3.参阅下面一段文字及练习第五题所附史料,口头叙述周顺昌被逮捕时情形。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指使者宣读“圣旨”)。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 文震亨等,遮中丞(指毛一鹭)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厉声曰:“东厂(明 代特务机构,魏忠贤主管)逮人,鼠辈何敢置喙(出语干涉)!”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 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傫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材料可抄在小 黑板上。)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补充介绍作者。 张傅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 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 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 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 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 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 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 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 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 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傅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 岁那 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 年冬) 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 年),其时他 26 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 年), 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 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 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 43 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 620 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 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 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 1 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 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 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 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 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 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导引句,为的是引出下面 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 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5段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 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 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 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 2 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导引句,为的是引出下面 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 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留作业。 1.背诵第 1、2 段。 2.准备诵读第 3、4、5 段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 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 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 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 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儇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骑”之“骑”读ji。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问应为“为谁而哀”或“为 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缧然”,五人墓成“”字形 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 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诵读第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背诵第 1、2 段)。 二、诵读第 3 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 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 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 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 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骑”之“骑”读jì。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问应为“为谁而哀”或“为 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傫然”,五人墓成“一”字形 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 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三、诵读第 4 段。 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