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 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黄河颂》导学稿(一课时) 板书课题:黄河颂 (三)预习反馈:(5分钟) 主备人:李新瑞备课组长:潘新华审核人:赵锋授课时间累积课时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黄河。(附课件) 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黄河颂》 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的时代背景材料。根据语言环境相关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 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 课文并注意节奏 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 (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 热的爱国情怀 过渡: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 3.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 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到写作中去。 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及诗的时代意义 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日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感受中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 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 教学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合作释疑,展示成果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 课型:课内阅读课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认真傾听 “先学”环节 播放《黄河颂》,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一)课前预习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歌词 2.深情朗读 词曲作者及写歌的背景 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2.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 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内 了解歌词大意、主旨 3.查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及描写黄河的诗词俗语 二)导入新课(1分钟):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 3.仔细品读,自主探究 华儿女的骄做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 通过诵读诗歌:①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能用一首乐曲、一幅图 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词语、一句话、一首诗、用朗读表达、找到的资料,说出我的感 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 受…)?②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 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一民族自豪感自 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 教”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 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 过渡: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 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 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 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1 《黄河颂》导学稿(一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黄河颂 》 的时代背景材料。根据语言环境相关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并注意节奏。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 热的爱国情怀 。 3 .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 到写作中去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及诗的时代意义 。 德育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感受中 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合作释疑 ,展示成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课内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歌词 词曲 作 者 及写歌的背景。 2 .查字典解决 “读一读、写一写 ”和注释中的问题 , 了解歌词大意、主旨。 3 .查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及描写黄河的诗词俗语 。 (二)导入新课 ( 1 分钟) : 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 。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 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 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 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 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 1938 年 9 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 了 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 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 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三﹚预习反馈: ( 5 分钟)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黄河。(附课件) (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 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 (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 分钟) 过渡: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 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 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 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1 .认真倾 听 播放《黄河颂》,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2.深情 朗 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 内 容 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 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3 .仔细品读 ,自主探究: 通过诵读诗歌: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能用一首乐曲 、一幅图 、 一 个词语 、一句话 、一首诗 、用朗读表达 、找到的资料 ,说出我的感 受…… ) ? ②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民族自豪感自 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二、 “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 (20 分钟) 过渡: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 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一)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 就是我们伟大祖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使祖国富强 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节。请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序曲有什么作用?(序曲:黄 3.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 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引出颂歌) 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3.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 4.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 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望 上进行展示。(3、4选作) 惊涛狂澜一特写浊流连环一俯瞰奔向黄海一纵观劈成两半 四、作业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个两边,记会 横看) 2.背诵诗歌并能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4.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点拔: 出现三次,试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 板书设计: 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思考一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 (二)尽情地说 黄河颂 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 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1各小组选一代表,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及质疑。(给优胜小组以鼓励) 主体望一一颂 中华民族的精神 2请同学们用“我欣赏这首诗的 ),因为( 你对本诗句子的品析。(教师点拔:可从修辞手法,蕴含感情去谈.) 尾声学习精神 预设:①“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②“向南北两 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尽量鼓 果后反思 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 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三、“提升”环节(9分钟) 1.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 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 起高山大海/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 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我们依恋 相关资料(多媒体显示) 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请同学们畅谈对两首诗的感受。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 2.结束语《黄河颂》的时代意义 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 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 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 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 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了解黄 歌颂中 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3——2014 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3——2014 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2 (一)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 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 节。请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序曲有什么作用?(序曲:黄 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引出颂歌) 3.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 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望, 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半- 横看) 4.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点拔: 出现三次,试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 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思考-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 (二)尽情地说 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 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1.各小组选一代表,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及质疑。(给优胜小组以鼓励) 2.请同学们用“我欣赏这首诗的( ),因为( )。"说说 你对本诗句子的品析。(教师点拔:可从修辞手法,蕴含感情去谈.) 预设:①“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②“向南北两 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尽量鼓 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 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三、“提升”环节(9 分钟) 1.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 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 起高山大海/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 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我们依恋 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请同学们畅谈对两首诗的感受。 2.结束语------《黄河颂》的时代意义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 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 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了解黄 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 就是我们伟大祖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使祖国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 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4.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 上进行展示。(3、4 选作)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个两边,记会 2.背诵诗歌并能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 望――颂 中华民族的精神 尾声 学习精神 课后反思: 相关资料(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 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 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 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 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 年 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 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 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 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 《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一课时) 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 主备人:李新瑙备课组长:潘新华审核人:赵锋授课时间累积课时 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 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 教学日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小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 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 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关于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 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 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 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 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鮮花掩盖着志士的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同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 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 果型:讲读课 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 教学过程: 相关资料补充 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4.积累: 有关黄河的诗句: 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厕身文学界。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 王维《使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 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 得了“著名小说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一刘禹锡·唐《浪淘沙》 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一一李白《赠裘十四》 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 有关黄河的俗语 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月曜日故事 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于暗示性的特色。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 6.九曲黄河十八湾 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 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 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 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 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3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 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 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 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 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 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关于背景: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 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 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 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 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 1935 年 8 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 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 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 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 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 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 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 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4. 积累: 有关黄河的诗句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 ·唐《浪淘沙》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有关黄河的俗语 : 1.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到黄河不死心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 ,黛眉归来不看山 4.三年两决口 ,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 ,县官活不成 6.九曲黄河十八湾 《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小 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 2 .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 及变化原 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能复述故事情节 。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 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 强烈的爱国情感 。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相关资料补充: 1.作者:阿尔丰斯 .都德 (法国)(1840 -1897) ,法国著名小说家。 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 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 厕身文学界。1866 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 意。1868 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 得了 “著名小说家 ”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 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 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 、<<月曜日故事 集>> 、<<故事选>> 、<<冬天的故事>>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和<< 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 于暗示性的特色。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 国革命成果的路易 ·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 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 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 年 7 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 时指出的,敲响了 “第二帝国的丧钟 ” 。 9 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 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 明确:人物:小弗郎士(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后教”环节,合作探究: “先学”环节 过渡: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 (一)课前预习 1.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情节。 1.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小说三要素 2.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表格: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 2.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 的不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平日上a最后- 钥匙()()诧异() 磨损()q1do()()哽()宛转() 气氛 4.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5.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导入新课(1分钟)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 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 老师 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 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 后排 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凳 (三)预习反馈(5分钟) 三、“提升”环节思索探究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附课件) 过渡: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1.思考: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哪 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 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练习一)(从文 中找出来并归纳)提示:环境的变化 心理变化 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 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 (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 敬愛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原因:他本就不是个坏孩子 感知课文 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更重要是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 2.拓展延伸:读《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 3.小练笔:发挥想象力,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日记 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板书设计:情节 初步分析课文 小弗郎士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课前(开端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 理 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果后反思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 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4 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 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小说三要素 2.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 懊.悔( ) ch éng f á ( )( ) 钥匙.. ( )( ) 诧. 异 ( ) 磨 损. ( ) q í d ăo ( )( ) 哽. ( )宛转.. ( )( ) 4 .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 5.搜集本 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导入新课 ( 1 分钟 )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 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 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 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 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三)预习反馈 ( 5 分钟)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附课件) (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 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 (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 分钟) 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 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 初步分析课 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 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人物:小弗郎士(主人公)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 下课 二“后教”环节,合作探究: 过渡: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 1.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情节。 2.研读第 7 -10 自然段,完成表格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 样 的不同? 三、 “提升”环节 思索探究 过渡: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发生了变化。 1.思考: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哪 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练习一)(从文 中找出来并归纳)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 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原因:他本就不是个坏孩子; 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更重要是 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2.拓展延伸:读《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3.小练笔:发挥想象力,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日记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课后反思: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学 生 老 师 后 排 板 凳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二课时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 备人:李新瑞备课组长:潘新华审核人:赵锋授课时间累积课时 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称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 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 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 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练习四)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希朗读时注意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 教学用具:投影仪 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 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 教学过程 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 “先学”环节 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课前预习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 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 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 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二)导入新课 3)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 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韩麦尔先生 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放你们一天假吗?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 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 先生的愛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 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 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 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 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 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 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 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 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 的热爱 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 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崇高的愛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二、“后教”环节合作探究: 言描写: 过渡:两个主要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刻画方法一样吗?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 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201 3——201 4 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 二单元导学稿 5 《最后一课》导学稿 (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 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 1 .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 感情。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 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 .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 .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 3 .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 4 .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 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 物——韩麦尔先生。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 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 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二)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 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 "这写出了 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 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 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朗读指导: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 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 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 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 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练习四) *朗读时注意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 2)讨论: "最后一课 "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 \ "柔和又严肃 \ "的语调说话。 "柔和 "表明他对 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 \ "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 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 这 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 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 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 "最后一课 "结束 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 \ "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 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 常工作了 40 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 “玩忽职守”“ 我 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 放你们一天假吗?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 “可怜 ”的人:这是他给孩子 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 工作 40 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 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 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 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 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 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 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 “法兰西万岁! ” 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二、 “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 过渡:两个主要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刻画方法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