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 整体感知 (一)、第一部分,点明全文主旨—爱祖国。 1本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2作者如何来写爱祖国的? (二)、第二部分,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 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 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二层:浓缩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表达了作者的满腔 挚爱。 第三层:重点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春夏秋冬) 第四层: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祖国山川颂 一、整体感知 (一)、第一部分,点明全文主旨——爱祖国。 1.本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2.作者如何来写爱祖国的? (二)、第二部分,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 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 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二层:浓缩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表达了作者的满腔 挚爱。 第三层:重点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春夏秋冬) 第四层: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3作者这份爱国情感,最后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呢? (三)第三部分:爱国主题的升华,这些象征意味的意象, 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3.作者这份爱国情感,最后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呢? (三)第三部分:爱国主题的升华,这些象征意味的意象, 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写作背景 《祖国山川颂》发表于1980年,此时正值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 蒸蒸日上,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黄药眠这位历经新旧中 国的老知识分子,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走出来,对此激 动万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伟大祖国的多个侧面 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大好河山,表现了祖国广袤大地壮 阔伟大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创造祖国一切的劳动者,表达 了质朴而崇高的爱国热情,激发起人们以祖国的无限热爱 之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决心
写作背景 《祖国山川颂》发表于1980年,此时正值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 蒸蒸日上,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黄药眠这位历经新旧中 国的老知识分子,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走出来,对此激 动万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伟大祖国的多个侧面, 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大好河山,表现了祖国广袤大地壮 阔伟大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创造祖国一切的劳动者,表达 了质朴而崇高的爱国热情,激发起人们以祖国的无限热爱 之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决心
二、研读文本 1.题目叫“祖国山川颂”,作者颂“祖国”还是颂“山 川”呢?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诗经》中的“颂”是宗庙 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刘勰《文 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说:“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 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 以赞美、歌颂为对象和主题的都可以“颂”。 作者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内容, 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 限,吧心中所记的山河美景—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 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 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二、研读文本 1.题目叫“祖国山川颂”,作者颂“祖国”还是颂“山 川”呢?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诗经》中的“颂”是宗庙 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刘勰《文 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说:“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 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 以赞美、歌颂为对象和主题的都可以“颂”。 作者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内容, 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 限,吧心中所记的山河美景——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 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 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2作者以真挚而饱满的感情,热烈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 山。那么,你能背几句讴歌(描写)祖国山川的诗句吗? 或是你自己写的?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作者以真挚而饱满的感情,热烈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 山。那么,你能背几句讴歌(描写)祖国山川的诗句吗? 或是你自己写的?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