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教案
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教案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课程名称 班级 表”重要思想概论 计划课时 2 周次 第1周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具 多媒体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内容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 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 重点难点2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复习提问邓小平生平事迹? 作业 1.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本章涉及内容繁多,有很多历史事件,需要学生在课后 课后小结 认真查阅相关资料
2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班级 计划课时 2 周次 第 1 周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 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 2.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复习提问 邓小平生平事迹? 作业 1.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2.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课后小结 本章涉及内容繁多,有很多历史事件,需要学生在课后 认真查阅相关资料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 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 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的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第十五 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修订的党章中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 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主题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世界形势的两个基本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步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首先,在当代,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在减少, 维护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有了现实可能性。 其次,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 邓小平理论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和科学 分析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 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 方能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 (二)历史前提一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经历了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雨历程,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 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 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学苏联的基础上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我们没有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只能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956年,新科技革命初露端倪,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 端。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开始进行改革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 果。 毛泽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一公有制,伟大创举:和平消灭剥削阶级 提出十大关系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陈云同志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以及关于改进工业、商业管理体制的 规定
3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 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 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 24 年的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第十五 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修订的党章中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 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 世纪上半期,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世界形势的两个基本特征。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步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首先,在当代,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在减少, 维护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有了现实可能性。 其次,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 邓小平理论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和科学 分析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 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 方能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 (二)历史前提―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经历了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雨历程,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 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 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学苏联的基础上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我们没有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只能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956 年,新科技革命初露端倪,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 端。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开始进行改革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 果。 毛泽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伟大创举:和平消灭剥削阶级; 提出十大关系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陈云同志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以及关于改进工业、商业管理体制的 规定
这些理论与实践成果尽管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是初步的,但是已经开启了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遗憾的是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坚持下去。 正如邓小平后来说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 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左倾” 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正是“文化大革命”促使邓小平同志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苏联 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当第三次科技革命 及其推动的高新技术大潮涌来时,这一体制的弊端不断展现,终于使苏联在同美国的竞争 中败下阵来。面对这种局势,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三)实践基础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人民进行了伟大探索、创造。生产力一新 的解放、巨大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除了错误思想的干扰,更重要是体制问题 社会主义原有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 邓小平在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 经验,形成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与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生产力基本是适应的。因此,我们 看到社会主义曾经发展了苏联,发展了中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要求经济体制在决策上要快速 准确,运转上要高效、灵活 而社会主义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反映迟,决策慢,运转不灵活,难以 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不断调整和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经 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适应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 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也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 他广纳群言,从谏如流,山积粒土方成山,海纳百川终为海。党和人民的实践与智慧 是邓小平理论的源流,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确理论原则和 经验总结 四)理论基础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一脉相承,坚持基本原理, 根据实践变化,发展创新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构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申四化:经济 建设大局;整顿、纠错一改革。邓小平理论萌芽 邓小平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主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 论初步形成
4 这些理论与实践成果尽管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是初步的,但是已经开启了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遗憾的是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坚持下去。 正如邓小平后来说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 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左倾” 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正是“文化大革命”促使邓小平同志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苏联 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当第三次科技革命 及其推动的高新技术大潮涌来时,这一体制的弊端不断展现,终于使苏联在同美国的竞争 中败下阵来。面对这种局势,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三)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人民进行了伟大探索、创造。生产力-新 的解放、巨大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除了错误思想的干扰,更重要是体制问题。 社会主义原有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 邓小平在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 经验,形成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与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生产力基本是适应的。因此,我们 看到社会主义曾经发展了苏联,发展了中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要求经济体制在决策上要快速、 准确,运转上要高效、灵活。 而社会主义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反映迟,决策慢,运转不灵活,难以 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不断调整和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经 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适应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 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也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 他广纳群言,从谏如流,山积粒土方成山,海纳百川终为海。党和人民的实践与智慧 是邓小平理论的源流,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确理论原则和 经验总结。 (四)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一脉相承,坚持基本原理, 根据实践变化,发展创新。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5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构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申四化;经济 建设大局;整顿、纠错-改革。邓小平理论萌芽。 邓小平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主题,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 论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十二大报告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形成邓小平理论主题。 第二阶段形成轮廓,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改革开放全 面展开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轮廓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思想,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改革在全国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党的基本路线。为改革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命题,并概括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12方面理论观点 第三阶段形成体系,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逐步走 向成熟,形成系统。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也经历了1989年春 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和世界人民面前的严重问题。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改 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不坚持 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 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科学地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 系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党与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党的十四大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 体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发展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十六大进一步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提出按照“三个 代表”要求建设执政党等理论观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有着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
5 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1982 年十二大开幕词,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十二大报告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形成邓小平理论主题。 第二阶段形成轮廓,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在改革开放全 面展开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轮廓。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思想,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改革在全国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 1986 年 9 月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党的基本路线。为改革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命题,并概括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12 方面理论观点。 第三阶段形成体系,从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逐步走 向成熟,形成系统。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也经历了 1989 年春 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和世界人民面前的严重问题。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改 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不坚持 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 论。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科学地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 系。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党与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党的十四大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 体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发展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十六大进一步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提出按照“三个 代表”要求建设执政党等理论观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有着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