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紫外线可分为短波、中波与长波三个波段。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 害越大,波长愈长,穿透性越强。 短波(UvC) 中波(UVB) 长波(UVA) 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又被称作紫外线的 又称做长波黑斑效 外线 晒伤(红)段,是 应紫外线 穿透能力最弱,几 应重点预防的紫外 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乎全部被臭氧层吸 线波段。 可引起皮肤黑色素 收不能达到地球表 穿透力中等。大部 沉着 面 分被皮肤表皮吸收, 虽不会引起皮肤急 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不能渗入皮肤内部。性炎症,但对皮肤 短时间照射即可灼·可对皮肤产生强烈 的作用缓慢,可长 伤皮肤,长期或高 的光损伤。长久照 期积累,是导致皮 强度照射还会造成 射会出现红斑、炎 肤老化和严重损害 皮肤癌 症、皮肤老化 的原因之 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200~280nm 280~315nm 315~400nm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紫外线可分为短波、 中波与长波三个波段。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 害越大,波长愈长,穿透性越强。 短波(UV-C) • 又称为短波灭菌紫 外线 • 穿透能力最弱,几 乎全部被臭氧层吸 收不能达到地球表 面 • 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短时间照射即可灼 伤皮肤,长期或高 强度照射还会造成 皮肤癌 中波(UV-B) • 又被称作紫外线的 晒伤(红)段,是 应重点预防的紫外 线波段。 • 穿透力中等。大部 分被皮肤表皮吸收, 不能渗入皮肤内部。 • 可对皮肤产生强烈 的光损伤。长久照 射会出现红斑、炎 症、皮肤老化,严 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长波(UV-A) • 又称做长波黑斑效 应紫外线 • 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可引起皮肤黑色素 沉着 • 虽不会引起皮肤急 性炎症,但对皮肤 的作用缓慢,可长 期积累,是导致皮 肤老化和严重损害 的原因之一 200~280nm 280~315nm 315~400nm
臭氧损耗的发现 1985年,在南极洲 Halley Bay工作的英国学家宜称, 他们用地面仪器检测垂直 大气气柱的过程中发现了 臭氧浓度急剧下降的趋势。 迄今最大的南极臭氧空洞, 中心臭氧浓度减少了50%以 上。(2006年9月)
迄今最大的南极臭氧空洞, 中心臭氧浓度减少了50%以 上。(2006年9月). 1985年,在南极洲Halley Bay工作的英国学家宣称, 他们用地面仪器检测垂直 大气气柱的过程中发现了 臭氧浓度急剧下降的趋势。 臭氧损耗的发现
此项结论已经被多国的 350 卫星数据及高空飞机的 监测结果证实。臭氧损 耗现象在北极地区、甚 250 至是中纬度地区都有发 生 October Monthly Averages 总体来说,全球平流层 的臭氧损耗只有3%,但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在南极地区损耗已达 50 南极 Halley bay春季上空平流层臭 氧浓度呈下降趋势
此项结论已经被多国的 卫星数据及高空飞机的 监测结果证实。臭氧损 耗现象在北极地区、甚 至是中纬度地区都有发 生。 总体来说,全球平流层 的臭氧损耗只有3%,但 在南极地区损耗已达 50% 南极Halley Bay 春季上空平流层臭 氧浓度呈下降趋势
ARtiCLE 27 OCTOBER 2011 VOL 478 NATURE469 doi: 10.1038/natur Unprecedented Arctic ozone loss in 2011 Chemical ozone destruction occurs over both polar regions in local winter-spring. In the Antarctic, essentially complete removal of lower-stratospheric ozone currently results in an ozone hole every year, whereas in the arctic, ozone loss is highly variable and has until now been much more limited.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chemical ozone destruction over the Arctic in early 201l was-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observational record-comparable to that in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Unusually long-lasting cold conditions in the Arctic lower stratosphere led to persistent enhancement in ozone-destroying forms of chlorine and to unprecedented ozone loss, which exceeded 80 per cent over 18-20 kilometres altitude. Our results show that Arctic ozone holes are possible even with temperatures much milder than those in the Antarctic. We cannot at present predict when such severe Arctic ozone depletion may be matched or exceeded 26 Mar 26 Sep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Arctic Antarctic
Arctic Antarctic
臭氧损耗机制 臭氧的形成需要O2与紫外线参与,并维持一定平衡: O2+UV→20 0+02÷03 O3+UV→0+02 人造的氟氯烃(CFC是导致臭氧浓度低于自然水平的主要人 为原因。最广泛使用的两种氟氯烃:氟里昂-11cFcl3和氟 里昂-12(cF2Cl),常见于空调、冰箱、房屋保温、电子工 业用溶剂与喷雾。 CFCs可以传输至平流层,经紫外线照射产生游离的氯离子 及其他分子碎片,游离氯可催化o3的分解过程
臭氧损耗机制 臭氧的形成需要O2 与紫外线参与,并维持一定平衡: O2 + UV → 2O O + O2 → O3 O3 + UV → O + O2 人造的氟氯烃(CFC)是导致臭氧浓度低于自然水平的主要人 为原因。最广泛使用的两种氟氯烃:氟里昂-11 (CFCl3 )和氟 里昂-12 (CF2Cl2 ),常见于空调、冰箱、房屋保温、电子工 业用溶剂与喷雾。 CFCs可以传输至平流层,经紫外线照射产生游离的氯离子 及其他分子碎片,游离氯可催化O3的分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