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耕中具体措施各地不同。有些地方是草胜于灌,灌胜于乔。有些地方只有灌木能生长”。“非耕地种草造林,地面蒸发一定较现在增加许多。根据现在所知道的科学规律,这基本上不会使当地降水增加或减少。”开发西北干旱地区,“种树种草或消耗水或增加水,因地不同。在降雪较多的地方,造林将使河流流量增多。干旱地区其他地方,林和草都是水的消耗者……”“多数森林的蒸腾比多数(但不是全部)非林地大,根层中水分越多,蒸腾亦越多”。“森林是水的消耗者(引自原苏联和美国科学家)。“大体地说,在雪不多、地不冻的地方,森林一般会减少总流量,增加枯水流量,减少洪水流量”,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位地理学家,他的分析总着眼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也就是说依据自然分带规律,从不一概而论。可见,要实现“因地制宜”这一常理并不容易,其中学问不少。他的看法很值得过分寄希望于森林的人反思。实际上在生态建设中,不但森林,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都具有挑战性,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本书将在阐述各自然地带章节中在有关的地方予以讨论。钱学森院士1984年提出开发“沙产业”,认为在21世纪第6次产业革命(农、林、海、草、沙)中会出现16亿亩的沙漠戈壁(我国1/6国土),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大概6亿亩)是它的组成部分。我国国务院恐怕还会有“沙业部”。这是否就是令人望而止步的沙漠戈壁的前景?利用生物转化太阳能、太阳能直接利用、风能利用等(2001年7月6日科技日报)。他的"沙产业"建议虽然只针对荒漠环境,但令人鼓舞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方向与光明的前景。本书的编者虽然是一批老地理学子,但是大多从事各自的专业,地理学综合能力和经验不足,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多加批判,不胜感激。本书出现许多统计数字,来源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均注有出处(有关土地、耕地面积和人口数字主要引自《2001,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但有些是属于出版物较广泛应用的,有些是属于本书编者资料或经重新整理的。最后,我们要特别表达对陈述彭、赵济两位先生的深切谢意,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审阅本稿。此外,我们还要感谢李炳元和何希吾先生审阅了部分稿件,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编写分工如下:序言:孙鸿烈全书统稿人:张荣祖第一篇统稿人:张荣祖然.vii.PD
撰稿人:第一章:张荣祖、谭见安、穆从如第二章:李荣生、李日邦、裘新生、赵令勋第三章:尤联元、张兴权、郭绍礼、尹泽生、张福春、汤奇成、唐青蔚、黄荣金、程维新、景可、韩裕丰、刘华训、张荣祖(每章第一撰稿人即是该章的统稿人,下同)第二篇统稿人:黄荣金撰稿人:第四章:黄荣金、郭其蕴、唐青蔚、穆从如、裘新生第五章:张荣祖、郭其蕴、顾定法、裘新生第六章:王景华、郭其蕴、唐青蔚、李昌华、尹泽生、裘新生第七章:尤联元、郭其蕴、唐青蔚、李昌华、韩裕丰、尹泽生、裘新生第八章:蒋世奎、郭其蕴、唐青蔚、尤联元、刘华训、张荣祖、尹泽生第九章:黄荣金、郭其蕴、唐青蔚、尹泽生、王荷生、董振国、张兴权第十章:穆从如、张福春、唐青蔚、张荣祖、尹泽生、裘新生第十一章:穆从如、张福春、唐青蔚、黄荣金、张荣祖、裘新生第三篇统稿人:汤奇成撰稿人:第十二章:汤奇成、张福春、郭绍礼、尹泽生、赵令勋第十三章:蒋世奎、张福春、汤奇成、王守春第十四章:朱德祥、张福春、黄文秀第四篇统稿人:倪祖彬撰稿人:第十五章:倪祖彬、张谊光、李明森、韩裕丰、关志华、张荣祖、尹泽生第十六章:韩裕丰、李明森、张谊光第十七章:张谊光、李明森、韩裕丰第十八章:李明森、张谊光第十九章:关志华、李明森、张谊光前言与结语:张荣祖本书完稿后,在编委会下组成了编辑组,完成文稿送交出版社以前的编辑等事宜,该组成员是穆从如、朱德祥、华海峰。然.vili.PD
目录序言前言论第一篇总第一童全国地理地带性的演化与分带系统(3)(3)一、自然地带的形成历史和演化(一)从2.5亿多年前说起(3)(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4)(三)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5)(四)地质历史的最新一页(7)(11)二、自然地带系统的划分(11)(一)划分简史(12)(二)划分原则、指标和体系(15)(三)大区与地带自然条件基本特征(17)(四)我国海疆分带(17)(五)区划问题的思考(20)参考文献(22)第二章自然地带性规律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关系(22)、天人合一(23)二、生态危机(24)三、生态建设地带性(25)四、八大生态建设区与自然地带(26)五、三大经济开发区与自然地带(27)六、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9)参考文献.(30)第三章中国生态环境要素基本特征与生产实践..ixPDG
(30)一、中国地势与地貌(30)(一)中国的地势——三大阶梯(33)(二)中国四大特殊地貌类型(44)二、气候及其地带性(44)(—)光资源——太阳辐射(45)(二)温度(48)(三)降水(51)(四)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52)(五)我国气候的利(53)三、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53)(一)水资源概况(55)(二)水资源总量及其地带性(57)四、土壤资源与土壤条件.(58)(一)我国土壤资源类型(59)(二)土壤分布的地带性(61)(三)土壤的优势与劣势4.(63)(四)土壤保护(65)五、生物群落.(65)(一)生物群落地带性.(69)(二)生物群落的特点(70)(三)生物多样性的地带性(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与环境建设及生物资源永续利用(71)(76)参考文献第二篇东部季风(湿润)区(81)概述第四章.(81)一、生态环境主要特征(82)(一)自然分带特征(83)(二)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福(85)二、地貌—一山地、丘陵与平原的组合.(85)三、季风、旱涝与台风(85)(一)东亚季风特征与旱涝PDG
(二)台风与灾害(87)四、河、湖水文特性与水资源·(88)(一)河湖分布概况..(88)(二)河川径流的水文特性(89)(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90)五、滩涂与湿地资源(92)(一)滩涂与湿地分布…(92)-(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93)(三)黄河口滩涂湿地的生态建设(93)六、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5)参考文献:(97)第五章热带(98)一、主要特征(98)二、气候条件(99)三、水资源与水环境(101)(一)河流(101)(二)径流的时空分布(101)(三)开发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间题(102)四、生物多样性特征与保护(103)(一)丰富多彩的热带生物群落(103)(二)天然林保育及防止群落单纯化与入侵物种(105)五、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107)(一)海南岛(107)(二)西双版纳(108)参考文献(109)第六章南亚热带.(110)、主要特征(110)二、地貌景观..(111)三、气候条件(111)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13)()河湖概况(113)(二)河川径流特征(114)(三)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115)五、赤红壤侵蚀区的整治(116)? xi +P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