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参】 讨论稿系列 Working Paper Series No.c1998015 1998-7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1 刘芍佳(英国米徳萨克斯大学,北京大学中囯经济研究中心) 李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998年7月 、导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家。目前,以它为始的私有化浪潮已席 卷全球,成为90年代的时尚。英国在私有化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包括成功 的与不成功的,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很多人认为,产权私有化才是中国国 有企业改革赋予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这种在80年代末形成的时尚经济观点在90 年代末却受到超产权论的挑战与冲击,而这种挑战与冲击却又恰恰来自世界上实践私有 化改革最早的国家一一英国。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检验后,英国经济学家开始认为超产权 论比私有化产权论更有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实证解释的说服力。 什么是超产权论的主要内容?它对改善企业经营成效的应用内涵是什么?传统的 产权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由此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 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这样,在产 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得到了改善( Vicke,1996),效率也会得到 提高。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产权变换带来了企业治理机制2的变化,产权改革之所以有 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企业治理机制。但是,改变了一个有缺陷的东西不等于就是改善 由此,改变产权也不等于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会往促使企业效益提高的方面转换。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 Martin& Parker,1997)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 营成效做了综合广泛地比较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
1 No. C1998015 1998-7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 1 刘芍佳(英国米德萨克斯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李 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998年7月 一、导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家。目前,以它为始的私有化浪潮已席 卷全球,成为 90 年代的时尚。英国在私有化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包括成功 的与不成功的,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很多人认为,产权私有化才是中国国 有企业改革赋予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这种在 80 年代末形成的时尚经济观点在 90 年代末却受到超产权论的挑战与冲击,而这种挑战与冲击却又恰恰来自世界上实践私有 化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检验后,英国经济学家开始认为超产权 论比私有化产权论更有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实证解释的说服力。 什么是超产权论的主要内容?它对改善企业经营成效的应用内涵是什么?传统的 产权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由此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 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这样,在产 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得到了改善(Vicker,1996),效率也会得到 提高。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产权变换带来了企业治理机制 2的变化,产权改革之所以有 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企业治理机制。但是,改变了一个有缺陷的东西不等于就是改善。 由此,改变产权也不等于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会往促使企业效益提高的方面转换。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Martin & Parker,1997)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 营成效做了综合广泛地比较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
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3。他认为企业效 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市场竞争 1我们首先对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及复旦大学经济系为介绍本文所举行的讨论会表示感谢,尤其是 对参加讨论会的同仁与朋友提出的改进意见表示感谢:同时,我们对郭树清、张曙光、盛洪、刘晓玄、赵晓、董险 峰、梁能及柴海山等对修改该文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表示由衷的感谢 2企业治理机制在本文是一个广义地概念,它既包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地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 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 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控有关地其它制度( Keasey, Thompson& Wright,1997),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经营的“管控软件”。 3相似地发现与观点可见 Bishop,Kay& Maver(1994)
2 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 3。他认为企业效 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市场竞争 1 我们首先对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及复旦大学经济系为介绍本文所举行的讨论会表示感谢,尤其是 对参加讨论会的同仁与朋友提出的改进意见表示感谢;同时,我们对郭树清、张曙光、盛洪、刘晓玄、赵晓、董险 峰、梁能及柴海山等对修改该文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表示由衷的感谢 2 企业治理机制在本文是一个广义地概念,它既包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地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 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 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控有关地其它制度(Keasey,Thompson & Wright ,1997),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经营的“管控软件”。 3 相似地发现与观点可见 Bishop ,Kay & Mayer ( 1994 )
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同一时期,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郎 ( Tittenbrun,1996)分析了85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后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 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这些综合研究表明,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 往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如当美国计算 机行业由垄断市场结构演变为竞争市场的时候,迫使IBM公司放弃职工终身雇佣制,消 减调整职工队伍,再造企业治理机制,从而使IBM扭亏为盈。再比如,竟争在国内市场 的不断加剧迫使了许多国有企业私有化( Li et al,1998),采用了变更产权的办法去改 善企业治理机制,提高竞争力。所以,超产权论认为,要使企业改善自身治理机制,基 本动力是引入竞争,而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机制的一种手段 因为变动产权没有给企业创造“生”与“死”的择别,它只改变了企业的激励机制, 但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会提高,比如英国铁路局私有化后的绩效比私有化前 下降。再比如,俄罗斯在市场竞争未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企业产权改革(私有化运 动),导致了企业从计划垄断到市场垄断,造成工业产出在私有化后普遍下降。使单 的产权改革对提高企业有效供给并未奏效。由而可见,产权变化并不是企业治理机制改 善,效益提高的必然保证条件。相反,企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改善机制,提高效益,原 因是竞争将会创造两种结局:“生存发展”与“淘汰死亡”。企业如不改善治理机制 它将面临竞争淘汰,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治理机制。这就是为 何英国经济学家在实证中发现在竞争市场中的后私有化企业的效益普遍比前国有化时 有显著提高的直接原因 产权论阐明了收益激励机制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而超产权论却进一步阐明了激 励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驱动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超产权论强调 了竞争与企业治理机制对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但这是否意味着产权改革就不重 要,尤其是在国有产权下,企业治理机制也能有效改善呢?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本 文第二部分将讨论传统产权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第三部分,我们建立一个超产权论的 简单理论模型,用它来扼要说明产权、竞争、治理机制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部分, 本文简要指出超产权论对产权论的发展及它对企业改革的一些应用涵义。 产权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主张产权论的经济学家认为产权归属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这个论点主要基 于产权论的三个基本理论 第一个理论是剩余利润占有理论该理论认为剩余利润的占有是企业拥有者追求效 益的基本激励动机,企业家对剩余利润占有份额越多,企业提高效益的动机也越强。当
3 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同一时期,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郎 (Tittenbrun,1996)分析了 85 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后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 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这些综合研究表明,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 往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如当美国计算 机行业由垄断市场结构演变为竞争市场的时候,迫使 IBM 公司放弃职工终身雇佣制,消 减调整职工队伍,再造企业治理机制,从而使 IBM 扭亏为盈。再比如,竞争在国内市场 的不断加剧迫使了许多国有企业私有化(Li et al,1998),采用了变更产权的办法去改 善企业治理机制,提高竞争力。所以,超产权论认为,要使企业改善自身治理机制,基 本动力是引入竞争,而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机制的一种手段。 因为变动产权没有给企业创造“生”与“死”的择别,它只改变了企业的激励机制, 但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会提高,比如英国铁路局私有化后的绩效比私有化前 下降。再比如,俄罗斯在市场竞争未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企业产权改革(私有化运 动),导致了企业从计划垄断到市场垄断,造成工业产出在私有化后普遍下降。使单一 的产权改革对提高企业有效供给并未奏效。由而可见,产权变化并不是企业治理机制改 善,效益提高的必然保证条件。相反,企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改善机制,提高效益,原 因是竞争将会创造两种结局:“生存发展”与“淘汰死亡”。企业如不改善治理机制, 它将面临竞争淘汰,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治理机制。这就是为 何英国经济学家在实证中发现在竞争市场中的后私有化企业的效益普遍比前国有化时 有显著提高的直接原因。 产权论阐明了收益激励机制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而超产权论却进一步阐明了激 励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驱动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超产权论强调 了竞争与企业治理机制对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但这是否意味着产权改革就不重 要,尤其是在国有产权下,企业治理机制也能有效改善呢?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本 文第二部分将讨论传统产权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第三部分,我们建立一个超产权论的 简单理论模型,用它来扼要说明产权、竞争、治理机制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部分, 本文简要指出超产权论对产权论的发展及它对企业改革的一些应用涵义。 二、产权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主张产权论的经济学家认为产权归属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这个论点主要基 于产权论的三个基本理论。 第一个理论是剩余利润占有理论 该理论认为剩余利润的占有是企业拥有者追求效 益的基本激励动机,企业家对剩余利润占有份额越多,企业提高效益的动机也越强。当
企业所有剩余都归企业家所有时,企业的经营者就成为企业的拥有人,这种“自然人” 私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最完善的 现代工业企业中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一般是分离的,这种分离导致现代工业企业的激 励机制永远不会完善。激励机制不完善是否说明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者的努力投入程度 定低于“自然人”私有企业呢?这个问题恐怕已超出剩余利润占有理论所能解释的范 围。因为现代企业经营者不但受利润收益的激励,同时还要受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控制 权收益是指非利润外经营者的所有收入及从企业开支的消费( Aghion& Bolton,1992 张维迎,1998;周其仁,1997)。 控制权收益越高,经营者就越珍惜他的控制权。当存在市场竞争时,控制权的稳定 就会受到威胁。企业一旦在竞争中失手,经营者就会丧失控制权。由此,面对市场竞争, 经营者最理性的选择是努力工作,提髙绩效。市场竞争越激烈,经营者的努力投入就越 髙。所以,即使在利润占有率不变的情况下,经营者也会提高努力程度。很显然,应用 剩余利润占有理论来解释经营者的努力投入程度与效益改善,其假设前提必然是“给定 市场竞争与控制权收益” 第二个基本理论是资产拥有理论该理论认为资产被私人拥有后,资产便有了排他性, 这种排他性保证了拥有者的资产以及使用资产带来的收益不被他人所侵占,使企业拥有者产 生了一种对资产关切的激励。相反,资产一旦被公共所有,便具有了非排他性,这种非排他 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期望别人去关心资产,自己“搭便车”去享有资产,从而最终导致没人去 关切公共资产,使公共资产过度使用,甚至流失毁损。 这个理论似乎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资产私有才能被处置好的原因。但是它对解释下 列现象却不那么具有理论与实际的内在逻辑性:英国有2000多座被政府列为具有文化 遗产的房屋。大多数这些房屋归私人所有。按产权论推断,私人总有积极性去维护好自 己的资产。但事实却是,这些资产大多数缺乏护养,陷于塌毁的边缘,使英国文化遗产 局不得不决定拨巨款去抢修这些房屋。这个例子表明了私有资产的排他性并不保证就一 定会产生对资产关切爱护的激励。因为在道德风险( morral hazard)存在的情况下, 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反向选择爱护自己资产的行为。也就是说,假如一座房屋价值10 万,要卖到这个价,房主需投入2万护养。如果保险商已对此房承保10万,则房主收 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不做任何投入,住到要搬走时,一把火把房屋烧掉,然后去索赔 10万保险费。由此可见,商业交易激励机制往往可以改变资产拥有者对自己资产的处 置行为。所以,资产论的应用前提只能是:不存在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 既然商业交易激励机制可以改变资产拥有者对自己资产处置的行为。那么我们是否 也可以设置一个激励机制来改变公共资产使用者对公共资产的处置行为呢?让公共资 产的使用者也“反向选择”,反向选择产权论所预测的非关切行为?我们认为,只要资
4 企业所有剩余都归企业家所有时,企业的经营者就成为企业的拥有人,这种“自然人” 私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最完善的。 现代工业企业中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一般是分离的,这种分离导致现代工业企业的激 励机制永远不会完善。激励机制不完善是否说明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者的努力投入程度 一定低于“自然人”私有企业呢?这个问题恐怕已超出剩余利润占有理论所能解释的范 围。因为现代企业经营者不但受利润收益的激励,同时还要受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控制 权收益是指非利润外经营者的所有收入及从企业开支的消费(Aghion & Bolton,1992; 张维迎,1998;周其仁,1997)。 控制权收益越高,经营者就越珍惜他的控制权。当存在市场竞争时,控制权的稳定 就会受到威胁。企业一旦在竞争中失手,经营者就会丧失控制权。由此,面对市场竞争, 经营者最理性的选择是努力工作,提高绩效。市场竞争越激烈,经营者的努力投入就越 高。所以,即使在利润占有率不变的情况下,经营者也会提高努力程度。很显然,应用 剩余利润占有理论来解释经营者的努力投入程度与效益改善,其假设前提必然是“给定 市场竞争与控制权收益”。 第二个基本理论是资产拥有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被私人拥有后,资产便有了排他性, 这种排他性保证了拥有者的资产以及使用资产带来的收益不被他人所侵占,使企业拥有者产 生了一种对资产关切的激励。相反,资产一旦被公共所有,便具有了非排他性,这种非排他 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期望别人去关心资产,自己“搭便车”去享有资产,从而最终导致没人去 关切公共资产,使公共资产过度使用,甚至流失毁损。 这个理论似乎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资产私有才能被处置好的原因。但是它对解释下 列现象却不那么具有理论与实际的内在逻辑性:英国有 2000 多座被政府列为具有文化 遗产的房屋。大多数这些房屋归私人所有。按产权论推断,私人总有积极性去维护好自 己的资产。但事实却是,这些资产大多数缺乏护养,陷于塌毁的边缘,使英国文化遗产 局不得不决定拨巨款去抢修这些房屋。这个例子表明了私有资产的排他性并不保证就一 定会产生对资产关切爱护的激励。因为在道德风险(morral hazard)存在的情况下, 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反向选择爱护自己资产的行为。也就是说,假如一座房屋价值 10 万,要卖到这个价,房主需投入 2 万护养。如果保险商已对此房承保 10 万,则房主收 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不做任何投入,住到要搬走时,一把火把房屋烧掉,然后去索赔 10 万保险费。由此可见,商业交易激励机制往往可以改变资产拥有者对自己资产的处 置行为。所以,资产论的应用前提只能是:不存在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 既然商业交易激励机制可以改变资产拥有者对自己资产处置的行为。那么我们是否 也可以设置一个激励机制来改变公共资产使用者对公共资产的处置行为呢?让公共资 产的使用者也“反向选择”,反向选择产权论所预测的非关切行为?我们认为,只要资
产使用者的收益是与资产关切程度所挂钩,或使用者个人收益损失与资产的损失所挂 钩,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不管资产使用者使用谁的资产,它都会改变自己对资产的非关 切行为。比如,解放前夕,上海工人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护卫被资本家拥有的机器厂房, 因为资产一旦被毁工人也就丢失了自己的饭碗 所以,资产归属对影响资产的关切行为很重要,但它并不能绝对保证资产会被关切 好。只有资产关切的激励机制才是决定关切行为的根本条件 第三个理论是私有化理论私有化论认为国有企业通常存在三个主要的弊端:(1) 企业目标多元化。企业要承担社会福利、就业等社会义务,并不唯一追求利润;(2) 对经理激励不足。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所以企业绩效无法准确评价:(3)财务软约 束。私有化理论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能够(1)改变及强化企业的利润激励机制;(2) 赋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3)把政府的手从企业经营中彻底抽离出来;(4)引入 财务硬约束,使企业承担所有的商业风险。 企业私有化论给企业改革指出了一条捷径,通过变换产权的方式改变企业治理机 制。但是,就象我们在导言中所阐述的,产权变换并不保证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变得有 效率,竞争才是保证治理机制改善的根本条件。由于私有化忽略了竞争因素,所以这个 理论始终没有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竞争的局面下,国有企业不能引入商业治理机 制,提高效益,发展企业的问题,尤其是私有化论对一些现实中所出现的现象不能予以 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比如,位于英国伦敦北部的卢顿机场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国有企业, 机场职员97年有550人,旅客吞吐量为270万人次。企业董事长是卢顿市市长,董事 会里的14个成员,一半是卢顿市市委委员。卢顿机场的资产100%归卢顿市市政府所 有。该机场1995年亏损100万英镑,96年亏44万英镑,97年盈利280万英镑。这个 小国有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再造企业治理机制,把机场每个部门变成利润核算 单位,实行联合经营,分灶吃饭,终于在被竞争对手封杀的困境中改善效益,扭亏为盈。 (注:这个机场的前两年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上出现不正当竞争所引起的)。另 外,泰腾郎( Tittenbrun,1996)所分析的85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里,15篇 发现国有企业效益比私有企业高,15篇认为无差异。根据统计理论,100个观测值里, 只要有10个以上的观测值不接受命题假说,也就是私有企业效率比国有企业高,那么 这个命题就不能从实证意义上说是成立的。 所以,在忽略竞争因素的前提下去考察哪个产权归属对提高其效率更有优越性,很 显然会产生一些带有偏见或局限性的论点 、产权、竞争、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超产权论的发展
5 产使用者的收益是与资产关切程度所挂钩,或使用者个人收益损失与资产的损失所挂 钩,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不管资产使用者使用谁的资产,它都会改变自己对资产的非关 切行为。比如,解放前夕,上海工人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护卫被资本家拥有的机器厂房, 因为资产一旦被毁工人也就丢失了自己的饭碗。 所以,资产归属对影响资产的关切行为很重要,但它并不能绝对保证资产会被关切 好。只有资产关切的激励机制才是决定关切行为的根本条件。 第三个理论是私有化理论 私有化论认为国有企业通常存在三个主要的弊端:(1) 企业目标多元化。企业要承担社会福利、就业等社会义务,并不唯一追求利润;(2) 对经理激励不足。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所以企业绩效无法准确评价;(3)财务软约 束。私有化理论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能够(1)改变及强化企业的利润激励机制;(2) 赋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3〕把政府的手从企业经营中彻底抽离出来;(4)引入 财务硬约束,使企业承担所有的商业风险。 企业私有化论给企业改革指出了一条捷径,通过变换产权的方式改变企业治理机 制。但是,就象我们在导言中所阐述的,产权变换并不保证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变得有 效率,竞争才是保证治理机制改善的根本条件。由于私有化忽略了竞争因素,所以这个 理论始终没有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竞争的局面下,国有企业不能引入商业治理机 制,提高效益,发展企业的问题,尤其是私有化论对一些现实中所出现的现象不能予以 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比如,位于英国伦敦北部的卢顿机场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国有企业, 机场职员 97 年有 550 人,旅客吞吐量为 270 万人次。企业董事长是卢顿市市长,董事 会里的 14 个成员,一半是卢顿市市委委员。卢顿机场的资产 100%归卢顿市市政府所 有。该机场 1995 年亏损 100 万英镑,96 年亏 44 万英镑,97 年盈利 280 万英镑。这个 小国有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再造企业治理机制,把机场每个部门变成利润核算 单位,实行联合经营,分灶吃饭,终于在被竞争对手封杀的困境中改善效益,扭亏为盈。 (注:这个机场的前两年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上出现不正当竞争所引起的)。另 外,泰腾郎(Tittenbrun,1996)所分析的 85 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里,15 篇 发现国有企业效益比私有企业高,15 篇认为无差异。根据统计理论,100 个观测值里, 只要有 10 个以上的观测值不接受命题假说,也就是私有企业效率比国有企业高,那么 这个命题就不能从实证意义上说是成立的。 所以,在忽略竞争因素的前提下去考察哪个产权归属对提高其效率更有优越性,很 显然会产生一些带有偏见或局限性的论点。 三、产权、竞争、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超产权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