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八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 1~67~910~1213~151617~1819~2324 得分 第卷(选择题,共24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 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正确。请考生将答案选项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內 题号123456789101112得分 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震悚(s6ng)荒谬(miao)溃退(gui)请问(jie) B.要塞(sai)瞥见(pie)愧怍(zuo)歼灭(qian) C.俨然(yan)幽咽(ye)颓唐(tui)提防(t1) D.荒僻(pi 寒噤(jin)仄歪(ze)门槛(ka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焦灼大庭广众名副其实眼花潦乱 B.锁屑莫名其妙张皇失错精疲力竭 C.地窑不能自己明风清荡然无存 D.妥帖微不足道触目伤怀面如土色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 引起高度重视 B.这个女孩看起来低眉顺眼,一副乖巧、可人的模样。 C.那些鸡零狗碎的事,不必去细说 D.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了那户人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可以反映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菜园里种着茄子、西瓜、豆角和许多蔬菜。 D.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
1 2013~2014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八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2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1~6 7~9 10~12 13~15 16 17~18 19~23 24 得分 第Ⅰ巻(选择题,共 24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都给出 A、B、C、D 四 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正确。请考生将答案选项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 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悚.(sǒng) 荒谬.(miào) 溃.退 (guì) 诘.问( jié ) B. 要塞.(sài) 瞥.见(piē) 愧.怍(zuò) 歼.灭(qiān) C.俨.然(yǎn) 幽咽.(yè) 颓.唐(tuí) 提.防( tī ) D.荒僻.(pì) 寒噤.(jìn) 仄.歪 (zè) 门槛.(k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焦灼 大庭广众 名副其实 眼花潦乱 B.锁屑 莫名其妙 张皇失错 精疲力竭 C.地窑 不能自己 月明风清 荡然无存 D.妥帖 微不足道 触目伤怀 面如土色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 ....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 引起高度重视。 B. 这个女孩看起来低眉顺眼 ....,一副乖巧、可人的模样。 C. 那些鸡零狗碎 ....的事,不必去细说。 D. 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 ....,走了半天,才找到了那户人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可以反映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菜园里种着茄子、西瓜、豆角和许多蔬菜。 D.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
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C.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收集的文章,是鲁迅回忆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抒情性文 C.《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 时期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 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一)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 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 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 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 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 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 水,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 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 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 通过—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 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狝驾车行驶消耗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
2 5.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C.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收集的文章,是鲁迅回忆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抒情性文章。 C.《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 时期。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 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一)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 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 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 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 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 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 水,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 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 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 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 100 度电,就等于排放 了大约 78.5 千克二氧化碳;你驾车行驶消耗 100 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 270
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 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 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 气体的重大来源之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 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 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岀大量氧化亚 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j 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 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 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能源和资金。同理,研发 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G冯云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3 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 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 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 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 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 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 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 296 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 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 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 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 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能源和资金。同理,研发 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 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B.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 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古诗文阅读(16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10.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D.悉如外人(全、都) 11.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中轩敞者为舱 B.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4 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 100 度电,就.等于 排放了大约 78.5 千克二氧化碳。 B.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 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三、古诗文阅读(16 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10.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D.悉.如外人(全、都) 11.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屋舍俨然 豁然开朗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 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译文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2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日:“小子④识 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 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 生的称呼 本文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突出 主题。 (二)古诗鉴赏(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D. 屋舍俨然. 豁然.开朗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 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6 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 分)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2 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 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 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 生的称呼。 本文主要运用了 _的表现手法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 (二)古诗鉴赏(4 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