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此外,贾谊的《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也是两篇极为优秀的 论说散文,言辞激切,感情充沛,颇为感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 策》,被誉为“万言书之祖"。 讲解:《过秦论》(上)(文选P70)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 其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是前面为后面蓄势的 写法。文章本来是史论,但全篇绝大部分是叙述史事,从秦孝公写起, 一直叙述到秦始皇时秦代七代国君励精图治振兴秦国终于统一全国的 史实。这之中极写秦国的强大,目的是为了蓄势;然后急转直下,写 秦国的急速灭亡,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 也!二是铺垫对比鲜明。前面有强大的六国合纵攻秦与秦的孤军作战 的对比,结果形势出人意料—秦胜六国败;后面有强大的秦王朝与 陈胜的“疲惫农民起义军的对比,结果也出人意料—强大的秦王朝 在农民起义面前迅速的土崩瓦解。作者这样精心构思,把秦的胜于强 敌与败于弱者这一历史现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引出的历史结论 透辟严谨,发人深思。三是文章感情充沛,行文流畅,既有先秦诸子 散文气势雄浑、逻辑严密、善于雄辨的特点,又有《战国策》纵横捭埤 阖、铺张扬厉的特点;同时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语言美富的 特点。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 纲要》)
16 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此外,贾谊的《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也是两篇极为优秀的 论说散文,言辞激切,感情充沛,颇为感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 策》,被誉为“万言书之祖”。 讲解:《过秦论》(上)(文选 P70)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 其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是前面为后面蓄势的 写法。文章本来是史论,但全篇绝大部分是叙述史事,从秦孝公写起, 一直叙述到秦始皇时秦代七代国君励精图治振兴秦国终于统一全国的 史实。这之中极写秦国的强大,目的是为了蓄势;然后急转直下,写 秦国的急速灭亡,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 也!”二是铺垫对比鲜明。前面有强大的六国合纵攻秦与秦的孤军作战 的对比,结果形势出人意料——秦胜六国败;后面有强大的秦王朝与 陈胜的“疲惫”农民起义军的对比,结果也出人意料——强大的秦王朝 在农民起义面前迅速的土崩瓦解。作者这样精心构思,把秦的胜于强 敌与败于弱者这一历史现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引出的历史结论 透辟严谨,发人深思。三是文章感情充沛,行文流畅,既有先秦诸子 散文气势雄浑、逻辑严密、善于雄辩的特点,又有《战国策》纵横捭 阖、铺张扬厉的特点;同时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语言美富的 特点。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 纲要》)
三、晁错及其《论贵粟疏》 1、晁错的思想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 者。文帝时拜太子家令,景帝时为御史大夫。他的思想较多地受到法 家影响,力主改革政治,削夺藩王封地,为大臣诸侯所嫉。吴楚七国 造反后,被腰斩于市。《汉书艺文志》著录其文章31篇,其中《论 贵粟疏》是代表作。同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样,晁文主张重农桑、 实国力、备边防、轻赋敛。文章要言不烦,颇切实用。 2、晁错文章的特点 晁错的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诒散文,而且多是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 的问题而发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切于实际,不尚虚谈。晁错 的文章观点鲜明,见识深刻,论说着实,有较强的逻辑论辩力量。文 章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可以见到法家文章风格 的影响。《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第三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 刘安君臣是汉代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中不同于今文经学的代表作 家。刘安(前179前122),武帝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后阴谋 叛乱,事泄自杀。他博学能文,娴于辞赋。又好养士,尝召致宾客术 土数干人,在江淮间形成一个学术集团。他曾与门客集体编著《內书》 《外书》及《中篇》,今存《内书》二十—篇,也称《淮南鸿烈》,《淮
17 三、晁错及其《论贵粟疏》 1、晁错的思想 晁错(前 200—前 154),颖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 者。文帝时拜太子家令,景帝时为御史大夫。他的思想较多地受到法 家影响,力主改革政治,削夺藩王封地,为大臣诸侯所嫉。吴楚七国 造反后,被腰斩于市。《汉书·艺文志》著录其文章 31 篇,其中《论 贵粟疏》是代表作。同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样,晁文主张重农桑、 实国力、备边防、轻赋敛。文章要言不烦,颇切实用。 2、晁错文章的特点 晁错的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而且多是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 的问题而发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切于实际,不尚虚谈。晁错 的文章观点鲜明,见识深刻,论说着实,有较强的逻辑论辩力量。文 章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可以见到法家文章风格 的影响。《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第三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一、《淮南子》 刘安君臣是汉代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中不同于今文经学的代表作 家。刘安(前 179——前 122),武帝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后阴谋 叛乱,事泄自杀。他博学能文,娴于辞赋。又好养士,尝召致宾客术 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一个学术集团。他曾与门客集体编著《内书》、 《外书》及《中篇》,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淮
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系统论说散文集。此书约完成于武 帝即位初,建元二年(前139年,武帝即位的第二年)献呈武帝。其 编撰的目的,据《要略》讲,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 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 秦诸家,属于杂家。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 集和综合,与武帝时代的文化一统精神是-致的。因为其思想不囿于 家,各篇又成于众手,所以文风也不拘一格,有的奇瑰如《离骚》 有的恣放似《庄》、《列》,有的议论象《吕氏春秋》等等,不一而足。 二、董仲舒的对策文和经学著作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中景响最大的人物,其主要作品有《贤良对策》 三篇,是为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而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 主张。《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最重要的经学著作,以公羊派的观点阐 释《春秋》,是原始儒学和阴阳五行的结合。董仲舒散文的雍容典雅 的儒者风格,体现了汉代的变化 桓宽、刘向、扬雄的散文 1、桓宽的代表作品是《盐铁论》。《盐铁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 时关于盐铁会议的辩论,而整理成的论文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 事等重大问题,是硏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文章以论辩 问答的形式而展开,或从容不迫地说理,或针锋相对地辩驳。文章整 饬而又富于变化,疏朗之中见细密,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具有 很强的论辩力量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最优秀的作
18 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系统论说散文集。此书约完成于武 帝即位初,建元二年(前 139 年,武帝即位的第二年)献呈武帝。其 编撰的目的,据《要略》讲,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 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 秦诸家,属于杂家。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 集和综合,与武帝时代的文化一统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其思想不囿于 一家,各篇又成于众手,所以文风也不拘一格,有的奇瑰如《离骚》, 有的恣放似《庄》、《列》,有的议论象《吕氏春秋》等等,不一而足。 二、董仲舒的对策文和经学著作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中影响最大的人物,其主要作品有《贤良对策》 三篇,是为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而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 主张。《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最重要的经学著作,以公羊派的观点阐 释《春秋》,是原始儒学和阴阳五行的结合。董仲舒散文的雍容典雅 的儒者风格,体现了汉代的变化。 三、桓宽、刘向、扬雄的散文 1、桓宽的代表作品是《盐铁论》。《盐铁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 时关于盐铁会议的辩论,而整理成的论文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 事等重大问题,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文章以论辩 问答的形式而展开,或从容不迫地说理,或针锋相对地辩驳。文章整 饬而又富于变化,疏朗之中见细密,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具有 很强的论辩力量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最优秀的作品
2、刘向是西汉后期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位很有成就的散 文家。目录学著作有《七略别录》。经学著作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五经通义》等。编著的《新序》、《说苑》、《烈女传》,是分类 编缉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 但文笔简洁明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 3、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但后期致力于经学。他模拟《易 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 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四、其他散文家及作品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 五、西汉散文的成就及发展(P180) 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由于时间上紧承先秦,所以必 然受到诸子散文的影响。大的时代背景的变迁,使汉代散文又呈现出 独有的特征,如西汉散文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而 又显得严谨质实,这种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汉武帝后,由于帝国 政权的加固以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政论散文开始向着深广宏富、醇 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第四节东汉的政论散文 王充和《论衡》 1、王充(2796?),字仲王,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 汉著名的政论散文作家。出身细族孤门,家境贫寒,曾受业太学,师
19 2、刘向是西汉后期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 文家。目录学著作有《七略别录》。经学著作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五经通义》等。编著的《新序》、《说苑》、《烈女传》,是分类 编缉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 但文笔简洁明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 3、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但后期致力于经学。他模拟《易 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 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四、其他散文家及作品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 五、西汉散文的成就及发展(P180) 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由于时间上紧承先秦,所以必 然受到诸子散文的影响。大的时代背景的变迁,使汉代散文又呈现出 独有的特征,如西汉散文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而 又显得严谨质实,这种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汉武帝后,由于帝国 政权的加固以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政论散文开始向着深广宏富、醇 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第四节 东汉的政论散文 一、王充和《论衡》 1、王充(27—96?),字仲壬,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 汉著名的政论散文作家。出身细族孤门,家境贫寒,曾受业太学,师
班彪,博通众流百家之学。作过下层官吏,晚年家居著书。所著《论 衡》共八十五篇(现存84),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对包括孔子在内的 先贤学,以及汉代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等进行学术批判。全书文章 深入浅出,反复论证力求对问题作深入的论证、逻辑的辨析。他不满 当时的思想学术风气,起来批判和纠正时俗的虚谬。他的异端思想、 叛逆精神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体现着东汉思想学术倾向的一种新的变 化 2、《论衡》针对思想学术界积存已久的“虚妄”问题,诸如圣贤 之错、经学之谬、史书之悖、天人感应、谶纬迷信、鬼神生死等等, 进行了批判和辩说,体现了王充的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反思,以及大 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其重要篇章有《问孔》、《刺孟》、《求知》 《知实》、《论死》、《订鬼》、《自然》、《物势》等篇。 3、《论衡》中有些篇章,诸如《艺增》、《超奇》、《佚文》 《对作》、《自纪》等,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视文章的实用价 值和功利目的性,主张文章要有补于世。他反对模拟抄袭,注重个性 独创,主张文词浅易,通俗易懂。 4、《论衡》在艺术上也独具一格。全书主以论辩,作品既运用了历 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又有充分的逻辑推理和辨析,深入浅 出,反复驳难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通俗自然,朴实无华, 简洁精练,却不乏雄辩之风。王充的文章富于创新性,在汉代散文中 独树帜。 5、《论衡》的局限一方面在于“疾虚妄”的不彻底性,这和当时的
20 班彪,博通众流百家之学。作过下层官吏,晚年家居著书。所著《论 衡》共八十五篇(现存 84),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对包括孔子在内的 先贤学,以及汉代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等进行学术批判。全书文章 深入浅出,反复论证力求对问题作深入的论证、逻辑的辨析。他不满 当时的思想学术风气,起来批判和纠正时俗的虚谬。他的异端思想、 叛逆精神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体现着东汉思想学术倾向的一种新的变 化。 2、《论衡》针对思想学术界积存已久的“虚妄”问题,诸如圣贤 之错、经学之谬、史书之悖、天人感应、谶纬迷信、鬼神生死等等, 进行了批判和辩说,体现了王充的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反思,以及大 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其重要篇章有《问孔》、《刺孟》、《求知》、 《知实》、《论死》、《订鬼》、《自然》、《物势》等篇。 3、《论衡》中有些篇章,诸如《艺增》、《超奇》、《佚文》、 《对作》、《自纪》等,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视文章的实用价 值和功利目的性,主张文章要有补于世。他反对模拟抄袭,注重个性 独创,主张文词浅易,通俗易懂。 4、《论衡》在艺术上也独具一格。全书主以论辩,作品既运用了历 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又有充分的逻辑推理和辨析,深入浅 出,反复驳难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通俗自然,朴实无华, 简洁精练,却不乏雄辩之风。王充的文章富于创新性,在汉代散文中 独树帜。 5、《论衡》的局限一方面在于“疾虚妄”的不彻底性,这和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