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华侨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周峰 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10分)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忽如一夜春风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5)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绘了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他说: 独上高楼 此第一境也。”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 秀美含蓄。 B.眼下,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强化班,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孩 子个性的一种摧残。 C.几个来到香港的大陆游客,在一家珠宝店里精挑细选,最终探骊得珠,满意而归。 D.小偷被人发现后,急不暇择,慌忙间跑进了一条死胡同。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3处表达错误,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月14日上午胜利在人民大会堂闭幕。②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大的大会。大会号召,③全党各族人 民要髙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 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④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6分) 这葡着、隈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蝠;她轻轻的 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zi,宛然一热涢阋的魏 玉,只漬漬的一魚一一俱你却看不透她!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皱缬( 尘zi( (2)文中划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3)请仿照划横线句子的句式,在 处再续写一句。(2分) 5.根据你所阅读的《格列佛游记》,完成下面题目。(5分) (1)格列佛在大人国所经历的最危险的一件事是什么事?(2分) (2)在《格列佛游记》中,有几次提到中国,请说说是有关中国哪些方面的情况。(3分) 6.12月6日,灌南县采血站到我校组织义务献血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以“公民 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 10~20个字之间)(3分) 二、理解·感悟(60分) )阅读《龟虽寿》,完成7-8题。(6分)
- 1 - 灌南华侨双语学校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命题:周峰 一、积累·运用(30 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10 分)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李煜《相见欢》)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忽如一夜春风来, ▲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5) ▲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绘了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他说: “ ▲ ,独上高楼, ▲ 。此第一境也。”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 是: ▲ ,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 ....,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 秀美含蓄。 B.眼下,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强化班,这种揠苗助长 ....式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孩 子个性的一种摧残。 C.几个来到香港的大陆游客,在一家珠宝店里精挑细选,最终探骊得珠 ....,满意而归。 D. 小偷被人发现后,急不暇择 ....,慌忙间跑进了一条死胡同。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 3 处表达错误,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 分)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12 年 11 月 14 日上午胜利在人民大会堂闭幕。②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大的大会。大会号召,③全党各族人 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 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④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6 分) 这平葡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 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 , ▲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 zǐ,宛然一块温闰的碧 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皱缬.( ) 尘 zǐ( ) (2)文中划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 分) (3)请仿照划横线句子的句式,在 ▲ , ▲ 处再续写一句。(2 分) 5.根据你所阅读的《格列佛游记》,完成下面题目。(5 分) (1)格列佛在大人国所经历的最危险的一件事是什么事?(2 分) (2)在《格列佛游记》中,有几次提到中国,请说说是有关中国哪些方面的情况。(3 分) 6. 12 月 6 日,灌南县采血站到我校组织义务献血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以“公民 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 10~20 个字之间)(3 分) 二、理解·感悟(60 分) (一)阅读《龟虽寿》,完成 7—8 题。(6 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3分)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3分) (二)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2题。(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若毒之乎 用“/”标出下边两个分句当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共两处)。(2分)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请列举出两则可以证明本文观点的史实(各25字左右)。(4分) (三)阅读小说《对门送来绿豆糕》,完成13-16题。(15分)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晩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 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 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 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 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 2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3 分)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3 分) (二)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9—12 题。(13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若毒之.乎 10.用“/”标出下边两个分句当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共两处)。(2 分) 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请列举出两则可以证明本文观点的史实(各 25 字左右)。(4 分) (三)阅读小说《对门送来绿豆糕》,完成 13—16 题。(15 分)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 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 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 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 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 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 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 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 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 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毎年都送来,十月 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 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 3 -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 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 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 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 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 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 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 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ˆ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 她不明白 13.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45字左右)(4分) 14.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她这个人物形象。(4分) 15.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16.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 要?简述理由。(分) (四)阅读议论文《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完成17-20题。(13分)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 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 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 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 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 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 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 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 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 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 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 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 成习惯。 ②-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 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 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 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 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兔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 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
- 4 -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 她不明白。 13.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45 字左右)(4 分) 14.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她这个人物形象。(4 分) 15.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 分) 16.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 要?简述理由。(4 分) (四)阅读议论文《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完成 17—20 题。(13 分)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 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 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 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 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 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 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 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 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 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 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 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 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 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 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 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 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 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
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 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 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 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 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 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7.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8.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19.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0.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五)阅读散文《买馒头》,完成21-24题。(13分)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 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 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 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 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 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 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 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 項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 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
- 5 - 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 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 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 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 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 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7.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18.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 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19.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20.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 分) (五)阅读散文《买馒头》,完成 21—24 题。(13 分)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 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 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 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 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 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 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 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 11○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 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