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电磁场基础D-8E-EeE各向同性介质中,介质方程B=μH=μu电场和磁场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运动电荷电流激发激发变化电场磁场变化静电场与稳恒磁场只是电磁场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3.1电磁场基础
3.1电磁场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英)在法拉第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方程组,导出了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29岁的赫兹(德)发现:当电池通过一对线圈中的个放电时,在另一个线圈里产生火花。谐振器赫兹振子高频加速运动电荷感应圈赫兹1888年他总结出:电磁感应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并第一次使用了“电磁波”一词。且算出电磁波速为光速
3.1电磁场基础
谐振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MIT无线传能实验中发射谐振器和接收谐振器是半径为3mm的铜线缠绕5.25圈线圈半径300mm、高度200mm,具备分布式电感和电容特性的线圈型谐振器,实验测得其谐振频率为9.90MHz。在谐振器距离2m传输时传输效率约为40%,距离为1m时传输效率可高达90%。2008年8月,Inte1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Smith研究小组基于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开发出可为小型电器充电的无线传能装置能够实现在1m距离内给60W灯泡提供电能,效率可达75%
美国匹兹堡大学孙民贵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对体内植入电子器件的无线传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采用薄膜型螺旋线圈谐振器,实验中在20cm传输距离时传输效率可达50%。2010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为一个以上的设备充电实验结果显示无线传输距离大约在15厘米左右,而且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电源薰入孔未来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构想功能益示WirelessCharger手机龄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