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 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备注 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 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 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 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 2、介绍作者毛泽东,历史地位、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的了解 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di)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歼灭(jian)要塞(sai) 2.解释词语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 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 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一、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 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1、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 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 4 月 21 日晨,以木 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 500 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 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 4 月 23 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 22 年的南 京。 2、介绍作者毛泽东,历史地位、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dí) 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歼.灭(jiān)要塞.(sài) 2.解释词语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 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 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1)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 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 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 (2)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 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 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4)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 (5)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 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 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研讨问题 1.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 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 止等。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见标题) 2.再读课文,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作战兵力,战线,战况) 新闻的五个要素(5W),WHEN\ WHAT\WHERE\ WHO\WHY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1)主体部分分三层 层: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二层:叙述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1)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 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 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 (2)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 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 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4)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 料; (5)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 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 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 研讨问题 1.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 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 止等。 4.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见标题) 2.再读课文,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作战兵力,战线,战况) 新闻的五个要素(5W),WHEN\WHAT\WHERE\WHO\WHY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21 日下午五点、21 日下午至 22 日下午 地点:长江 1000 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1)主体部分分三层: 一层: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二层:叙述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2)三个层次如何衔接的? ①按时间顺序 ②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内容上的衔接: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 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3)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 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 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 五.质疑与讨论: 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 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 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 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 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六.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横渡” 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 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3.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 4.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三个层次如何衔接的? ○1 按时间顺序 ○2 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3 内容上的衔接: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 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3)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 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 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 了。 五.质疑与讨论: 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 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 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 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 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六.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 是实数,还是虚数?“横渡” “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 “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3.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 流 4.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和复习 听写词语 绥靖 阻遏 鄂豫 管辖 阻隔 消耗 窜 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 时when)、何地( where)、何事(wha、何因(why)、何人who)。这是新闻中不 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解放南阳 3.如何划层次?(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讨论) 明确:可分五层 (1)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资料,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3)背景资料,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4)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 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从词语入手,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 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填空 (1)新闻也叫 ,通常包括 五部分。其中 是一篇新闻必不可 少的部分。新闻正题前的标题叫 正题后的标题叫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性 (3)新闻的表达方式应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 阻遏. 鄂豫 管辖 阻隔 消耗 逃窜 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五要素即新闻 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 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 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解放南阳 3.如何划层次?(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讨论) 明确:可分五层 (1)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资料,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3)背景资料,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4)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 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从词语入手,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 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 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 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填空: (1)新闻也叫 ,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 、 、 是一篇新闻必不可 少的部分。新闻正题前的标题叫 ,正题后的标题叫 。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性、 性、 性。 (3)新闻的表达方式应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 教学后记:
2、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备注 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 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位神奇的老英雄 二.作者、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 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 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的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故事情节 3、小说的四大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附: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推 动情节发展 四、检查预习。 生字:芦苇()冀()寒噤()仄()歪蹿() 莲蓬()穿梭()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 明确:(1)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一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 等分析) (2)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 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
2、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故事情节,分析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备 注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 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 位神奇的老英雄。 二.作者、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 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 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的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故事情节。 3、小说的四大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附: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 ;推 动情节发展。 四、检查预习。 生字:芦苇.( ) 冀.( ) 寒噤.( ) 仄.( )歪 蹿.( ) 莲蓬.( ) 穿梭.( )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1、 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 明确: 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 等分析) ⑵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 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