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口语交际:莲的世界 教学时间:22课时 21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 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 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仼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 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背景简介: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 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 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和“诗”两个部分。“记” 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导入] 1.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 2.你能用你的语言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关于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故事吗? [疏通文意] (1)辨明字音:阡陌遂迷骥郡下诣 (2)重点词语:甚异之欲穷其林具答之既出桑竹之属不复出焉便扶向路诣太守 (3)一词多义 ①复前行(又) 乃:①乃大惊(于是,就) 舍:①便舍船(放下,离开) ②不复出焉(再) ②乃不知有汉(竟) 屋舍俨然(房屋)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 为:①捕鱼为业(作为)
第五单元 单元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口语交际:莲的世界 教学时间:22 课时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 365—427 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 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自 29 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 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 41 岁毅然辞去在任仅 80 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 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背景简介: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 421 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 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 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和“诗”两个部分。“记” 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导入] 1.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 2.你能用你的语言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关于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故事吗? [疏通文意] (1)辨明字音:阡陌 遂迷 骥 郡下 诣 (2)重点词语: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3)一词多义: 复:①复前行(又) 乃:①乃大惊(于是,就) 舍:①便舍船(放下,离开) ②不复出焉(再) ②乃不知有汉(竟) ②屋舍俨然(房屋)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 为:①捕鱼为业(作为)
②寻病终(不久) ②寻向所志(标记)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悉如外人一一具答之一一咸来问讯一—皆叹惋 缭溪行—一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一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一—遂与外人间隔 (5)古今异义讠 鲜美一一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一一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一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一一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一一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一一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6)四个“然”字词: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 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7)7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8)重点语句 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却处处可以听到。)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 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现在请你当一回导游,为在场的所有旅客介绍一下桃花源的风土人情。 、我们要怎样才能到桃花源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大家感觉如何? (曲折、隐蔽、幽深) 二、桃花源里都有哪些景色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景 色大家喜欢吗?觉得怎样?(环境优美宁静) 三、桃花源里的人都是些怎样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 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好客、纯朴)大家觉得他们生活如 何?(生活安乐幸福) [研讨赏析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喜欢自己住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一一压迫和剥削,与 世隔绝) 最后渔人有没有遵守自己的约定?(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得路”) 四、后人有没有找到桃花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同时也是为了个不遵守诺言的渔人的惩罚……)
②寻病终(不久) ②寻向所志(标记)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4)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5)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6)四个“然”字词: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 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7)7 个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8)重点语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却处处可以听到。)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 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第 二 课 时 [整体感知] 现在请你当一回导游,为在场的所有旅客介绍一下桃花源的风土人情。 一、我们要怎样才能到桃花源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大家感觉如何? (曲折、隐蔽、幽深) 二、桃花源里都有哪些景色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景 色大家喜欢吗?觉得怎样?(环境优美宁静) 三、桃花源里的人都是些怎样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 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好客、纯朴)大家觉得他们生活如 何?(生活安乐幸福) [研讨赏析] 一、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他们喜欢自己住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压迫和剥削,与 世隔绝) 三、最后渔人有没有遵守自己的约定?(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得路”) 四、后人有没有找到桃花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同时也是为了个不遵守诺言的渔人的惩罚……)
六、现在我们结束这趟旅程,一起归纳一下桃花源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联系背景 桃花源是个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 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八、小结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 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 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写作特点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示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板书设计 进入桃花源: 游赏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快乐)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课外探讨: 假如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你愿意去哪里吗?
六、现在我们结束这趟旅程,一起归纳一下桃花源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联系背景。 桃花源是个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 表面上是描写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 桃花 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 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 ,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八、小结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 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 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写作特点: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示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板书设计: 进入桃花源: 游赏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快乐) 离开桃花源 :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课外探讨: 假如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你愿意去哪里吗?
22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陋室铭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 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 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作者简介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 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导入:略 [教学过程] 、课文的文题叫陋室铭,那它陋在何处 陋室的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 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对偶和拟人) 陋室之景—一宜人 2.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 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因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 德。这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对偶)在于衬托。 陋室之人一一高雅 3.在陋室的生活又是如何?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 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实写) 反面描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写) 陋室之事一一有趣 小结: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陋室不陋,为何不陋?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作者还用了什么来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室) ②“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 ③仙和龙来比(德) ④用名和灵来比?(馨) 2.拿古代的贤人做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
22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 课时 陋室铭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 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 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作者简介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 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导入:略。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文题叫陋室铭,那它陋在何处? 1.陋室的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 —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对偶和拟人) 陋室之景——宜人。 2. 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 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因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 德。这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对偶)在于衬托。 陋室之人——高雅 3.在陋室的生活又是如何?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 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实写) 反面描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写) 陋室之事——有趣 小结: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二、陋室不陋,为何不陋?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作者还用了什么来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室) ②“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陋) ③仙和龙来比 (德) ④用名和灵来比 ? (馨) 2.拿古代的贤人做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 亭子。)
①为什么要拿古代的贤人做类比? (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 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么?这也是陋室不陋的一个最好证明。同时文章添了这么一笔, 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②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只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不是,还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3.陋室不陋,因有“君子居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 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为什么作者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前一句为什么不下去?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一一文章结语引经据典」 、总结,板书,归纳—陋室不陋。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_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 环境一—清(青) 衬托对仗_夸朋友一—雅 虚实对比 生活一一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一一高 引经据典袤态度一—乐 你觉得居住在这样一个陋室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有着远大抱负,安贫乐道的人。) 2.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托物言志,引经据典,对偶,比兴等手法,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3.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富达、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
①为什么要拿古代的贤人做类比? (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 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么? 这也是陋室不陋的一个最好证明。同时文章添了这么一笔, 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②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只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不是,还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3.陋室不陋,因有“君子居之”——“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 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为什么作者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前一句为什么不下去?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 三、总结,板书,归纳——陋室不陋。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 馨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清(青)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雅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静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高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乐 1.你觉得居住在这样一个陋室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有着远大抱负,安贫乐道的人。) 2.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托物言志,引经据典,对偶,比兴等手法,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3.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富达 、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