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两天线互相“看不见”,距离r为收、发天线高度分别为 h2和h时的视线极限距离,简称视距。图73中,AB与地球表 面相切,a为地球半径,由图可得到以下关系式 a(V+、√h2 将地球半径a=6.370×10m代入上式,即有 =357(/+√/h2)×10 式中,h1和h2的单位为米。 视距传播时,电波是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中传播的,大气对电 波产生折射与衰减。由于大气层是非均匀媒质,其压力、温度 与湿度都随高度而变化,大气层的介电常数是高度的函数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两天线互相“看不见” , 距离rv为收、 发天线高度分别为 h2和h1时的视线极限距离, 简称视距。图 7 3 中, AB与地球表 面相切, a为地球半径, 由图可得到以下关系式: 2 ( ) a h1 h2 rv = + 将地球半径a=6.370×106m代入上式, 即有 3 rv = 3.57( h1 + h2 )10 式中,h1和h2的单位为米。 视距传播时, 电波是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中传播的, 大气对电 波产生折射与衰减。 由于大气层是非均匀媒质, 其压力、温度 与湿度都随高度而变化, 大气层的介电常数是高度的函数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在标准大气压下,大气层的介电常数εr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并逐渐趋近于1,因此大气层的折射率n=随高度的增加而减 小。若将大气层分成许多薄片层,每一薄层是均匀的,各薄层的 折射率n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当电波在大气层中依次通 过每个薄层界面时,射线都将产生偏折,因而电波射线形成一条 向下弯曲的弧线,如图74所示。 当考虑大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时,视距公 式应修正为 =√2a(1+、h2)=412(、h1+√/h2)×10(m) 在光学上,r<r的区域称为照明区,r>r的区域称为阴影区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在标准大气压下, 大气层的介电常数εr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并逐渐趋近于1, 因此大气层的折射率n= 随高度的增加而减 小。若将大气层分成许多薄片层, 每一薄层是均匀的, 各薄层的 折射率n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当电波在大气层中依次通 过每个薄层界面时, 射线都将产生偏折, 因而电波射线形成一条 向下弯曲的弧线, 如图 7 4 所示。 当考虑大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时, 视距公 式应修正为 r 2 ( ) 4.12( ) 10 ( ) 3 rv = ae h1 + h2 = h1 + h2 m 在光学上, r<rv的区域称为照明区, r>rv的区域称为阴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