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苏恶交,为打开中国外交的不利局面,中 国第一代领导人向日本抛出了橄榄枝,迫于美国压力和当时 的国际形势,中日两国只能开展民间层次的贸易文化交流 虽然局限性明显但为往后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个好的开头。 70年代,美对华政策调整,日本紧跟美国的脚步开启中日外 交最甜蜜的一段时期。1974年缔结了贸易航空渔业等领域合 作协定,1978年《中日长期贸易协定》、《中日和平友好条 约》,之后日方开始提供第一批日元贷款。到1980年中日贸 易额达到89.1亿美元,与建交时相比增长了九倍,这是中日 外交关系发展的全新时期
上世纪60年代,中苏恶交,为打开中国外交的不利局面,中 国第一代领导人向日本抛出了橄榄枝,迫于美国压力和当时 的国际形势,中日两国只能开展民间层次的贸易文化交流。 虽然局限性明显但为往后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个好的开头。 70年代,美对华政策调整,日本紧跟美国的脚步开启中日外 交最甜蜜的一段时期。1974年缔结了贸易航空渔业等领域合 作协定,1978年《中日长期贸易协定》、《中日和平友好条 约》,之后日方开始提供第一批日元贷款。到1980年中日贸 易额达到89.1亿美元,与建交时相比增长了九倍,这是中日 外交关系发展的全新时期
02 裂缝出现(20世纪80年代) 中日改政策错误导致的外交裂缝
02 裂缝出现(20世纪80年代) 中日政策错误导致的外交裂缝
Part 2 1980年后在度过了近十年的甜蜜 时期后,两国开始冷静并显示的看 待两国外交关系。虽然两国关系在 总体上任然处于全面发展时期,中 日两国领导人及高层往来十分频繁, 并在经济领域形成互惠合作体制, 80年代日本制定了从“经济大国” 但由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过渡到“政治大国”的战略,在 以及国内政策的不合时宜,一些潜 经济领域沿袭的是70年代对华政 在的矛盾开始暴露并被扩大化。 策,但出现了政治色彩,即所谓 第一阶段 的“经济政治化”。从80年代到 现在日本政治动向可以看出其政 治大国的设计目标是要构建美日 欧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体制。为 保证在亚洲州的主导权,其一方面 要稳定中日关系其次又要严防中 国的强大
Part 2 第一阶段 1980年后在度过了近十年的甜蜜 时期后,两国开始冷静并显示的看 待两国外交关系。虽然两国关系在 总体上任然处于全面发展时期,中 日两国领导人及高层往来十分频繁, 并在经济领域形成互惠合作体制, 但由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以及国内政策的不合时宜,一些潜 在的矛盾开始暴露并被扩大化。 80年代日本制定了从“经济大国” 过渡到“政治大国”的战略,在 经济领域沿袭的是70年代对华政 策,但出现了政治色彩,即所谓 的“经济政治化” 。从80年代到 现在日本政治动向可以看出其政 治大国的设计目标是要构建美日 欧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体制。为 保证在亚洲的主导权,其一方面 要稳定中日关系其次又要严防中 国的强大
Part 2 第二阶段 从这个时代开始日本对华政策就出现了其特有的两面性,即政治关 系曲折发展,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并顺利前进。与此同时,苏共爆发 意识形态危机,中共也感到巨大压力。为此中共提出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希望人们以爱国演变为爱政府,并加以引导 演变为爱党。由于五六十年代中苏中美对抗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打 击,同时日本政府出现右翼势力抬头,中共便将其哪位反面教材。 北京不断揪出日本的历史侵略问题,试图以此来对中国百姓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慰安妇、东史郎事件等,都 加深中国百姓对日本的敌意或反感。可是中共发起的这场爱国主义 教育运动,并没有收到预想的结果。爱国教育固然是好,但不合时 宜的行为却把好不容易建立的中日关系推向破灭的边缘。可以说 80年代前每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当日本谋求脱离美国 独立自主的时候是中国一脚又把他踢回了美日同盟的怀抱
Part 2 第二阶段 从这个时代开始日本对华政策就出现了其特有的两面性,即政治关 系曲折发展,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并顺利前进。与此同时,苏共爆发 意识形态危机,中共也感到巨大压力。为此中共提出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希望人们以爱国演变为爱政府,并加以引导 演变为爱党。由于五六十年代中苏中美对抗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打 击,同时日本政府出现右翼势力抬头,中共便将其哪位反面教材。 北京不断揪出日本的历史侵略问题,试图以此来对中国百姓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慰安妇、东史郎事件等,都 加深中国百姓对日本的敌意或反感。可是中共发起的这场爱国主义 教育运动,并没有收到预想的结果。爱国教育固然是好,但不合时 宜的行为却把好不容易建立的中日关系推向破灭的边缘。可以说 80年代前每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当日本谋求脱离美国 独立自主的时候是中国一脚又把他踢回了美日同盟的怀抱
并* 冷战之后 裂缝扩大
冷战之后 裂缝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