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18世纪中叶)流体力学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阶段 1586年斯蒂芬水静力学原理 ■1650年帕斯卡—“帕斯卡原理 ■1612年伽利略—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1686年牛顿牛顿内摩擦定律 1738年伯努利——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即伯努利方程 ■1775年欧拉—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即欧拉运动微分 方程
第二阶段(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18世纪中叶)流体力学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阶段 ◼ 1586年 斯蒂芬——水静力学原理 ◼ 1650年 帕斯卡——“帕斯卡原理” ◼ 1612年 伽利略——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 1686年 牛顿——牛顿内摩擦定律 ◼ 1738年 伯努利——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即伯努利方程 ◼ 1775年 欧拉——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即欧拉运动微分 方程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流体力学沿着两个方向 发展欧拉(理论)、伯努利(实验) 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提出很多经验公式 769年谢才——谢才公式(计算流速、流量) 1895年曼宁曼宁公式(计算谢才系数) 1732年比托—比托管(测流速) 1797年文丘里—文丘里管(测流量) 理论 1823年纳维,1845年斯托克斯分别提出粘性流体运 动方程组(N-S方程)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流体力学沿着两个方向 发展——欧拉(理论)、伯努利(实验) ◼ 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提出很多经验公式 1769年 谢才——谢才公式(计算流速、流量) 1895年 曼宁——曼宁公式(计算谢才系数) 1732年 比托——比托管(测流速) 1797年 文丘里——文丘里管(测流量) ◼ 理论 1823年纳维,1845年斯托克斯分别提出粘性流体运 动方程组(N-S方程)
第四阶段(19世纪末以来)流体力学飞跃发展 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 ■量纲分析和相似性原理起重要作用 1883年雷诺雷诺实验(判断流态 1903年普朗特边界层概念(绕流运动) 1933-1934年尼古拉兹尼古拉兹实验(确定阻力 系数) 流体力学与相关的邻近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很多新 分支和交叉学科
第四阶段(19世纪末以来)流体力学飞跃发展 ◼ 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 ◼ 量纲分析和相似性原理起重要作用 1883年 雷诺——雷诺实验(判断流态) 1903年 普朗特——边界层概念(绕流运动) 1933-1934年 尼古拉兹——尼古拉兹实验(确定阻力 系数) …… 流体力学与相关的邻近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很多新 分支和交叉学科
流体力学的研宠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理论研究方法 力学模型→物理基本定律→求解数学方程→分析和 揭示本质和规律 实验方法 相似理论→模型实验装置 数值方法 计算机数值方法是现代分析手段中发展最快的方法 之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 理论研究方法 力学模型→物理基本定律→求解数学方程→分析和 揭示本质和规律 ◼ 实验方法 相似理论→模型实验装置 ◼ 数值方法 计算机数值方法是现代分析手段中发展最快的方法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