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利 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有权进行各种活动。权利主体可要求其他主体作出 一定的行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权利,因其他主体的行为而使权利不能实现的 有权要求国家机美加以保护并予以制截 2)义务 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按法律规定或约定承担应负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是相互对应 的,相应主体应自觉履行建设义务,义务主体如果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 律责在。 1Z301022工程建设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 (1)法律关系的产生 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某单位与 其他单位签订了合同,主体双方就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此时,受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 关系即告产生 (2)法律关系的变更 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发生变化。 1)主体变更 主体变更,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数目增多或减少,也可以是主体改变。匠合同中,客体不 变,相应权利义务也不变,此时主体改变也称为合同转社。 2)客体变更 客体变更,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发生变化。客体变更可以是其范围变 更,也可以是其性质变更。 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变更,必然导致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即内容的变更。 (3)法律关系的终止 法律关系的警,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复存在,丧失了的束 1)自然终止 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某类法律关系所规范的权利义务顺利得到履行,取得了各自的利 益,从而使该法律关系达到完结 2)协议终止 法律关系协议终止,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协商解除某类工程建设法律关系规范的权利 义务,致使该法律关系归于终止 3)适约终止 法律关系违约终止,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一方违约,或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某类法律关系 规范的权利不能实现。 法律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同样这种法律关系的变更和消灭也由一定情况 决定的。这种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团和消灭的情,即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法律实。法 律喜实即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天的原因 法律事实按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为依据分为两类。 1)喜件
6 1)权利 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有权进行各种活动。权利主体可要求其他主体作出 一定的行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权利,因其他主体的行为而使权利不能实现时 有权要求国家机关加以保护并予以制裁。 2)义务 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按法律规定或约定承担应负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是相互对应 的,相应主体应自觉履行建设义务,义务主体如果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 律责任。 1Z301022 工程建设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 (1)法律关系的产生 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某单位与 其他单位签订了合同,主体双方就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此时,受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 关系即告产生。 (2)法律关系的变更 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发生变化。 1)主体变更 主体变更,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数目增多或减少,也可以是主体改变。在合同中,客体不 变,相应权利义务也不变,此时主体改变也称为合同转让。 2)客体变更 客体变更,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发生变化。客体变更可以是其范围变 更,也可以是其性质变更。 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变更,必然导致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即内容的变更。 (3)法律关系的终止 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复存在,彼此丧失了约束力。 1)自然终止 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某类法律关系所规范的权利义务顺利得到履行,取得了各自的利 益,从而使该法律关系达到完结。 2)协议终止 法律关系协议终止,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协商解除某类工程建设法律关系规范的权利 义务,致使该法律关系归于终止。 3)违约终止 法律关系违约终止,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一方违约,或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某类法律关系 规范的权利不能实现。 法律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同样这种法律关系的变更和消灭也由一定情况 决定的。这种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即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法律事实。法 律事实即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法律事实按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为依据分为两类。 1)事件
件是指不以当事人意态为转移而产生的法律事实,包括自然事件、社会事件、意外事 2)行为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包积极的作种消极的不作为 1Z301023法行为的成立要 (1)法律行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和是指能够参加民事活动,有民权利和贲担民事义的法律资。 行为能是指通过自已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相民事义多的资格。法律行为主体只有取得了 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后作出的民率行为法律才能认可。 (2)行为人意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说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表示与其内在的真实意志相一致 (3)行为内容合活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 行为内容合法首先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其次,行为内容合 法还包括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行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也就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所采用的形式分 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凡属要式的民法律行為,必颏采用法律规定 的特定形式才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则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固选择口头形式、 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皆为合法。 1Z301023代理的法律规定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对代 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在。由此可见,在代理关系中,通常涉及三个人,即代理人 (2)代理的种类 代理有委括理,法定代碑指定代理三种形式 1)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是指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而产生的代理。如公民委括律师代理诉讼即属于委 委托代理可采用口头形式委托,也可采用书面形式委托,如果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用书 面形式委托的,则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代签工程建设合同就必须采用书面形 在实际生活中,委括代理应法意下列问 代理人应择代理人。因为代理活动要由代理人来实施,且实施结果要由被代 理人承受,因此,如果代理人不能胜任工作,将会给被代理人带来不利的后果,甚至还会损 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7 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而产生的法律事实,包括自然事件、社会事件、意外事 件。 2)行为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 1Z301023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法律行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能够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民事 行为能力是指通过自己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律行为主体只有取得了 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后作出的民事行为法律才能认可。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说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表示与其内在的真实意志相一致。 (3)行为内容合法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 行为内容合法首先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其次,行为内容合 法还包括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行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也就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所采用的形式分 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凡属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律规定 的特定形式才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则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选择口头形式、书 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皆为合法。 1Z301023 代理的法律规定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 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在代理关系中,通常涉及三个人,即被代理人、 代理人和第三人。 (2)代理的种类 代理有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种形式。 1)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是指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而产生的代理。如公民委托律师代理诉讼即属于委 托代理。 委托代理可采用口头形式委托,也可采用书面形式委托,如果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用书 面形式委托的,则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代签工程建设合同就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委托代理应注意下列问题。 ·被代理人应慎重选择代理人。因为代理活动要由代理人来实施,且实施结果要由被代 理人承受,因此,如果代理人不能胜任工作,将会给被代理人带来不利的后果,甚至还会损 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委授权的范固要明确。由于委托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所以, 被代理人的授杈范围一定要明确。如果囱于授杈不給第三人造成的,卿代理人 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委拓代理的事项必须合活,被代理人自己不能亲自进行法活动,也不能委托他人进 行违法活动:同时,代理人也不能接受此类的委托,否则,被代理人、代理人要质担连带贲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基法律的直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如父作为监护人代理未成年人进行 民事活动就是属于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为了保护元行为能力的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合 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代理形式,适用范围比较窄 3)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是指根主管机关或人国法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这种代理也主要是为无 行为能力的人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而设立的。如人民法院指定一名律师作为离婚诉讼中丧关 行为能力而又无其他法定代理(的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就属于指定代理 (3)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固内进行代理活动 如果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限范固或代理权终止后进行活动,即属于无权代理 倘若被代理人不予以追认的话,则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2)代理人应亲自进行代理活动 代理关系中,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是基于对代理人的信任,委托代理就是建立在这种 人身信任的基础上的。因此,代理人必须亲自进行代理活动,完成代理任务。 3)代理人应认真履行贡 代理人接受了委托,就有义务尽职尽责地完成代理工作。如果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代理 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代理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4)不得用代理权(※※※※) 浙用代理权表现为 。如果以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订立合同,就 属于此种情形。 代理双方当事人实施同一个法律行为。例如,在同一诉讼中,律师既代理原告,又代 理被告,这就很可能损害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此种情形为法律所禁止 二代理人与第三人憑意遞掇害被代人的利,例如,代理人与第三人相互勾结,在 立合同的给第三人以种种优惠,而损害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对此,代理人、第三人要承担 连带责任。 (4)代理权的终止 由于代理的种类不同,代理关系终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1)委括代理的终止 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被代理取消委括或代理辞去委括 代理人死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作为被代理或代理人的法人组织终正
8 ·委托授权的范围要明确。由于委托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所以, 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一定要明确。如果由于授权不明确而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则被代理人 要向第三人承担责任,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委托代理的事项必须合法,被代理人自己不能亲自进行违法活动,也不能委托他人进 行违法活动;同时,代理人也不能接受此类的委托,否则,被代理人、代理人要承担连带责 任。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如父母作为监护人代理未成年人进行 民事活动就是属于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为了保护元行为能力的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合 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代理形式,适用范围比较窄。 3)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主管机关或人民法院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这种代理也主要是为无 行为能力的人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而设立的。如人民法院指定一名律师作为离婚诉讼中丧失 行为能力而又无其他法定代理人的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就属于指定代理。 (3)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进行代理活动 如果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限范围或代理权终止后进行活动,即属于无权代理, 倘若被代理人不予以追认的话,则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2)代理人应亲自进行代理活动 代理关系中,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是基于对代理人的信任,委托代理就是建立在这种 人身信任的基础上的。因此,代理人必须亲自进行代理活动,完成代理任务。 3)代理人应认真履行职责 代理人接受了委托,就有义务尽职尽责地完成代理工作。如果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代理 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代理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4)不得滥用代理权(※※※※) 滥用代理权表现为: ·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实施法律行为。如果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订立合同,就 属于此种情形。 ·代理双方当事人实施同一个法律行为。例如,在同一诉讼中,律师既代理原告,又代 理被告,这就很可能损害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此种情形为法律所禁止。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例如,代理人与第三人相互勾结,在 订立合同时给第三人以种种优惠,而损害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对此,代理人、第三人要承担 连带责任。 (4)代理权的终止 由于代理的种类不同,代理关系终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1)委托代理的终止, ·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委托。 ·代理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组织终止
2)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终止 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 ·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被代理(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1Z301025诉讼时效 (1)时效的概念 时效,是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律规定期间内的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 的法律效力。 时效一般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关于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作了专 门规定 (2)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超间内,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保护其权利时,法律 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 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迺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间。普迺诉讼时效期常为2年。 2)短期诉讼时效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延付或拒 金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寄存财物丢失或毁的 3)特殊诉讼时效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 术进出口合回争议提起诉讼或仲截的期限为4年。 4)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保 (3)诉讼时效的起算 诉讼时效的起算,也即诉讼时效婀的开始,官从权烈人知道或应当紐道萁权受到 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即从权利能行使请求权之日开始算起。 (4)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时效进行中,因一定法定事由的出现,阻碍权利人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暂时中止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待阻碍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消失后,诉讼时效继续 进行,累计计算。我国《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因不 拉力或者他障不能行使请求杈的,诉讼效中。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 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5)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时效进行中,因一定法定事由的发生,阻碍时效的进行,致使 以前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其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我国《民 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堤起诉讼、,当慕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意履 而中 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9 2)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终止 ·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 ·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1Z301025 诉讼时效 (1)时效的概念 时效,是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律规定期间内的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 的法律效力。 时效一般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关于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作了专 门规定。 (2)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保护其权利时,法律 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 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 2 年。 2)短期诉讼时效 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 1 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延付或拒付 租金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3)特殊诉讼时效 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 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期限为 4 年。 4)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 20 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3)诉讼时效的起算 诉讼时效的起算,也即诉讼时效期间的开始,它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 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即从权利人能行使请求权之日开始算起。 (4)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时效进行中,因一定法定事由的出现,阻碍权利人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暂时中止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待阻碍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消失后,诉讼时效继续 进行,累计计算。我国《民法通则》第 139 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因不可 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 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5)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时效进行中,因一定法定事由的发生,阻碍时效的进行,致使 以前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其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我国《民 法通则》第 140 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 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lZ301026债权 (1)债的概念 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债权与物权都是与财产有密切联系的法律关系,但它们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1)债权与物权的主体不厦 债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是对人权: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 体则为不特定的,是对世权 2)债权与物权的容不 债权的实现需要义务主体的积极行为的协助,是相对权:物权的实现则不需要他人的协 助,是绝对权。 3)债权与物权的客体不叵 赁权的客可以是、行为和智♂成·物杈的客体则只能是物 (3)债的发生根据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的规定,能够引起债的发生的法律事实,即 债的发生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同 合同,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关于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引起债权债务 关系发信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根据 2)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的行为 3)不当得利 利,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回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的利益。它可能表现为得利人 财产的增加,致使他人不应减少的财产减少了;也可能表现为得利人应支付的费用没有支付 致使他人应当增加的财产没有增加。不当得利一旦发生,不当得利人负有返还的义务。因而, 这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4)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指既未受人之托,也不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是自觉为他人管理事务的 行为。无因管理行为一经发生,使会在管理人和其事务被管理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其 事务被管理者负有赔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支付的合理的费用及直接损失的义务 5)债的其他发生根据 债的发生根据除前述几种外,遗赠、扶养、发现埋臧物等,也是债的发生根据 (4)债的消灭 债因以下享实而消灭: 1)债因履行而消灭 债务人履行了债务,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了实现,当事人间设立债的目的已达到,债的关 系也就自然消灭了 债因抵消而消丞 悊澶,是指冋类已到履行期限的对等偾务,國当事人互抵充其偾务而同时消灭。用抵
10 1Z301026 债权 (1)债的概念 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债权与物权都是与财产有密切联系的法律关系,但它们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1)债权与物权的主体不同 债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是对人权;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 体则为不特定的,是对世权。 2)债权与物权的内容不同 债权的实现需要义务主体的积极行为的协助,是相对权;物权的实现则不需要他人的协 助,是绝对权。 3)债权与物权的客体不同 债权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和智力成果;物权的客体则只能是物。 (3)债的发生根据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的规定,能够引起债的发生的法律事实,即 债的发生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同 合同,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关于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引起债权债务 关系发生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根据。 2)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的行为。 3)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根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的利益。它可能表现为得利人 财产的增加,致使他人不应减少的财产减少了;也可能表现为得利人应支付的费用没有支付, 致使他人应当增加的财产没有增加。不当得利一旦发生,不当得利人负有返还的义务。因而, 这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4)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指既未受人之托,也不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是自觉为他人管理事务的 行为。无因管理行为一经发生,便会在管理人和其事务被管理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其 事务被管理者负有赔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支付的合理的费用及直接损失的义务。 5)债的其他发生根据 债的发生根据除前述几种外,遗赠、扶养、发现埋藏物等,也是债的发生根据。 (4)债的消灭 债因以下事实而消灭: 1)债因履行而消灭 债务人履行了债务,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了实现,当事人间设立债的目的已达到,债的关 系也就自然消灭了。 2)债因抵消而消灭 抵消,是指同类已到履行期限的对等债务,因当事人相互抵充其债务而同时消灭。用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