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体诗的分类和基本常识,了解唐代的两大诗派 2、了解诗人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各自的情况。 3、会分析《山居秋暝》中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体会《从军行》诗中悲凉慷慨的壮士情怀。 5、体会杜甫《登高》中忧时伤国、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6、体会《石头城》景中寓情、言外见意的特征和借对石头城萧条景象的描写, 寄托国 运衰微的感慨 7、赏析《锦瑟》诗中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的艺术美感;体会诗人回 顾往事,百感交集的情绪。 山居 秋暝王维 【导入语】 请同学们齐读黑板上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诗句中都有“山”), 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 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 【近体诗介绍】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以唐为界,唐以前的诗歌格律(格律 指诗、赋、词、曲等关于字、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上 要求不严,称为古体诗,唐和唐以后的诗歌对格律方面要求严格,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句数数没固定,可长可短,《孔》绝句4句,律诗8句,多于8句的叫 365句,短的只有2句 长律或排律 字数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五字主要有两种形式:五言或七言。 句的叫五言,七字一句的叫七 言,杂言有三七、五七、三五七 用韵不严格,可句句入韵,也可隔句首句可入可不入,偶句必须押韵, 押韵,一首诗可一韵到底,可中韵到底,只用平声韵 间换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 可用仄声韵。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 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 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 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登 高》和《锦瑟》是律诗,《从军行》和《石头城》是绝句 【诗人介绍】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体诗的分类和基本常识,了解唐代的两大诗派。 2、 了解诗人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各自的情况。 3、 会分析《山居秋暝》中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4、 体会《从军行》诗中悲凉慷慨的壮士情怀。 5、 体会杜甫《登高》中忧时伤国、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6、 体会《石头城》景中寓情、言外见意的特征和借对石头城萧条景象的描写, 寄托国 运衰微的感慨。 7、赏析《锦瑟》诗中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的艺术美感;体会诗人回 顾往事,百感交集的情绪。 山居 秋暝 王维 【导入语】 请同学们齐读黑板上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诗句中都有“山”), 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 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 【近体诗介绍】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以唐为界,唐以前的诗歌格律(格律 指诗、赋、词、曲等关于字、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上 要求不严,称为古体诗,唐和唐以后的诗歌对格律方面要求严格,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句数 句数没固定,可长可短,《孔》 365 句,短的只有 2 句。 绝句 4 句,律诗 8 句,多于 8 句的叫 长律或排律。 字数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五字 一句的叫五言,七字一句的叫七 言,杂言有三七、五七、三五七 等。 主要有两种形式:五言或七言。 用韵 不严格,可句句入韵,也可隔句 押韵,一首诗可一韵到底,可中 间换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 可用仄声韵。 首句可入可不入,偶句必须押韵,一 韵到底,只用平声韵。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 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 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 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登 高》和《锦瑟》是律诗,《从军行》和《石头城》是绝句。 【诗人介绍】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岁起, 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 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 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 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 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 或清幽恬澹。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 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 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 无多,意境髙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书蓝田烟雨图》)他的诗各体擅长, 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28卷。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介绍 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山水田园 诗、边塞诗),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 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 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 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 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诗句疏通、内容讲解及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 写的是傍晩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 读。颔联写山中美丽的自然景色,颈联以自然美表现人格美,写山中人迹富于动 态,富有生活气息。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 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艺术赏析】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明确:诗人用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 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构成 种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表现诗人远离尘俗,对隐居生活的满 足心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怎样的写法? 回忆总结各种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结构形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伏笔 铺垫 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通感、 对偶、反讽、设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 岁起, 游学长安,21 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 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 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 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 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 或清幽恬澹。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 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 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 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 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介绍】 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山水田园 诗、边塞诗),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 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 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 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 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诗句疏通、内容讲解及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 写的是傍晚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 读。颔联写山中美丽的自然景色,颈联以自然美表现人格美,写山中人迹富于动 态,富有生活气息。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 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艺术赏析】 一、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明确:诗人用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 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构成一 种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表现诗人远离尘俗,对隐居生活的满 足心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怎样的写法? 回忆总结各种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结构形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伏笔 铺垫 表现手法 表达技 巧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通感、 对偶、反讽、设
问、反问、借代、互文 描写手法:正面(直接)、侧面(间接)、衬托(正衬、 反衬)、对比、白描、 工笔、曲笔、渲染、想 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合、明暗结合、粗笔勾 勒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托物寓理、借古讽今、怀古伤心) 附补:白描一一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 只用墨线勾勒 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 意的技法引 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 绘人物的心 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 性格上。绝 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 人物的形象。 工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 绘物象。 曲笔:先层层铺垫,设下伏笔,有时还故意拖延,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 逗人一笑。当然写文章不会像说相声那样“挑逗”别人,但表现手法却有异曲同 工之妙。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比如,古代有个 富翁想为母亲祝寿,请唐伯虎题诗作画,唐伯虎起笔第一句写道:“高堂老母不 是人”,在座大惊失色,可他不慌不忙地写出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人 们便转忧为喜,长吁一口气。接着他又写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面 如土色,怒目而视,正要发作,唐伯虎笔锋一转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寿星” 众人一看啧啧赞许,富翁满面带笑也连连称好。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牵动人的感 情神经,主要是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而且内容大起大落,反差很大,当人 们如坠云雾时,唐伯虎笔锋一转,顿时眼前又豁然开朗。 明确:这首诗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山水相 映,明丽洁净 【总结】 本诗通过写山间秋天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导入语】 在讲上一首诗歌《山居秋暝》时,我们说到,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是山水田园诗 和边塞诗。上节课介绍了山水田园诗,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边塞诗。什么叫边塞 诗呢?它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它的内容包括什么呢?现在介绍 下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以擅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 闺怨等而得名。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髙岑诗派。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
问、反问、借代、互文 描写手法:正面(直接)、侧面(间接)、衬托(正衬、 反衬)、对比、白描、 工笔、曲笔、渲染、想 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合、明暗结合、粗笔勾 勒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托物寓理、借古讽今、怀古伤心) 附补: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 只用墨线勾勒 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 意的技法引 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 绘人物的心 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 性格上。绝 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 人物的形象。 工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 绘物象。 曲笔:先层层铺垫,设下伏笔,有时还故意拖延,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 逗人一笑。当然写文章不会像说相声那样“挑逗”别人,但表现手法却有异曲同 工之妙。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比如,古代有个 富翁想为母亲祝寿,请唐伯虎题诗作画,唐伯虎起笔第一句写道:“高堂老母不 是人”,在座大惊失色,可他不慌不忙地写出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人 们便转忧为喜,长吁一口气。接着他又写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面 如土色,怒目而视,正要发作,唐伯虎笔锋一转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寿星”, 众人一看啧啧赞许,富翁满面带笑也连连称好。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牵动人的感 情神经,主要是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而且内容大起大落,反差很大,当人 们如坠云雾时,唐伯虎笔锋一转,顿时眼前又豁然开朗。 明确:这首诗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山水相 映,明丽洁净。 【总结】 本诗通过写山间秋天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导入语】 在讲上一首诗歌《山居秋暝》时,我们说到,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是山水田园诗 和边塞诗。上节课介绍了山水田园诗,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边塞诗。什么叫边塞 诗呢?它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它的内容包括什么呢?现在介绍一 下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以擅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 闺怨等而得名。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
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髙、岑外 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边塞诗的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首先我们了解 下王昌龄。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因做过江宁丞和龙标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 流离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 江宁”的美称。诗歌涉猎面广,除边塞诗外,还有宫怨诗(《长信秋词》);送 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闺情诗等。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为七绝压卷(诗文书 画中压倒其他作品的最佳之作)之作。 【题目介绍】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 昌龄的《从军行》共7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 【诗歌讲析】 师:“青海长云暗雪山”二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生:青海湖、浓云、暗淡无光的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苍凉悲壮 师:在这样的景物环境中,将士们在做什么呢?寄托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生:戍守边疆,遥望来路上的玉门关,寄托了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之感 师:由此可见,一二句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那么,第三四句的抒情方式和 二句有什么不同呢? 生:三四句直接抒情,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总结】 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把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 艰苦之感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 描写转为直接抒情,上句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下句写出将士的豪情壮 志。这样,达到了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 登高杜甫 【导入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王维给我们勾画出 幅清新美好的秋景图。那么,是不是在所有诗人笔下的秋天都是一样美好的呢? 现在让我们看看杜甫的《登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杜甫介绍】 杜甫:字子美,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后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后弃官西 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 称“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湖北)、湘一带,最后病死于赴郴(chen)州途中。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 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在诗歌创作上,他 各体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 挫,指声调抑扬有致)的诗风。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被 人称为“诗圣”,影响深远。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 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边塞诗的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首先我们了解一 下王昌龄。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因做过江宁丞和龙标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 流离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 江宁”的美称。诗歌涉猎面广,除边塞诗外,还有宫怨诗(《长信秋词》);送 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闺情诗等。 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为七绝压卷(诗文书 画中压倒其他作品的最佳之作)之作。 【题目介绍】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 昌龄的《从军行》共 7 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 【诗歌讲析】 师:“青海长云暗雪山”二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生:青海湖、浓云、暗淡无光的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苍凉悲壮。 师:在这样的景物环境中,将士们在做什么呢?寄托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生:戍守边疆,遥望来路上的玉门关,寄托了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之感。 师:由此可见,一二句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那么,第三四句的抒情方式和 一二句有什么不同呢? 生:三四句直接抒情,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总结】 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把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 艰苦之感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 描写转为直接抒情,上句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下句写出将士的豪情壮 志。这样,达到了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 登高 杜甫 【导入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王维给我们勾画出一 幅清新美好的秋景图。那么,是不是在所有诗人笔下的秋天都是一样美好的呢? 现在让我们看看杜甫的《登高》,看看他笔下的秋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杜甫介绍】 杜甫:字子美,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后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后弃官西行 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 称“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湖北)、湘一带,最后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 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在诗歌创作上,他 各体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 挫,指声调抑扬有致)的诗风。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被 人称为“诗圣”,影响深远。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 其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 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 不禁悲从中来。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 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赞曰:“杜集七言律诗 第一”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诗歌赏析】 Ⅰ、诗歌前两联写登髙见闻,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写诗人常年漂泊、老 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现在,我们先看前两联,前两联写景,那么写了哪些 景?这些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事物 特点 首联 风 急: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萧瑟、冷清、肃杀 惨淡 大 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 景猿哀:从听觉写出了悲伤之气 旋 颔联写景落木、长无边、不尽:广阔深远;萧萧:沉韶光易逝、壮志难 悲凉;滚滚:豪迈雄壮 颈联抒情悲叹自己身世凄凉、常年漂泊,深感自己老病孤愁、形单影只 无所依傍 尾联记叙白头发增多了,因为生病而停止了喝酒 2、颈联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悲叹自己身世凄凉、常年漂泊,深感自己老病孤愁、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 3、诗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恨”什么?诗人为什么强调“新停浊酒 杯 明确: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 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 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由于病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 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郁结在诗歌的结尾处,是一张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 闷 4、小结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 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 的感觉。通过登高所见景色,抒发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 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 力 石头城刘禹锡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 其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 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 不禁悲从中来。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 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赞曰: “杜集七言律诗 第一”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诗歌赏析】 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写诗人常年漂泊、老 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现在,我们先看前两联,前两联写景,那么写了哪些 景?这些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事物 特点 首联 写 景 风 急: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 冷 萧瑟、冷清、肃杀、 惨淡 天 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 猿 哀:从听觉写出了悲伤之气 渚 清 沙 白 鸟 回旋 颔联 写景 落木、长 江 无边、不尽:广阔深远;萧萧:沉 郁 悲凉;滚滚:豪迈雄壮 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 颈联 抒情 悲叹自己身世凄凉、常年漂泊,深感自己老病孤愁、形单影只、 无所依傍 尾联 记叙 白头发增多了,因为生病而停止了喝酒 2、颈联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悲叹自己身世凄凉、常年漂泊,深感自己老病孤愁、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 3、 诗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恨”什么?诗人为什么强调“新停浊酒 杯”? 明确: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 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 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由于病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 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郁结在诗歌的结尾处,是一张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 闷。 4、 小结: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 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 的感觉。通过登高所见景色,抒发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 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 力。 石头城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