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一郯白渠 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付坚时期(③57-384)曾 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 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 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 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 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 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 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分水堰称“将 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宋 代改为临时性梢桩坝,每年都要重修。由于引水 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 ⚫ 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付坚时期(357-384)曾 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 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 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 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 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 制度在 《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 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分水 堰称“将 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宋 代改为临时性梢桩 坝,每年都要重修。由于引水 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一郯白渠 主要有北宋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 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 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 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圾仍系 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 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 (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至清代乾隆 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 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 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 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 ⚫ 主要有北宋 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 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 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 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 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 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 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 (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至清代乾隆 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 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 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 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一灵渠 中国汋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 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 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 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 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 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 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 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 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 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冮上源支流。并对 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 (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再入湘江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 渠 ⚫ 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 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 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 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 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 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 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 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 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 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 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 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 (今称 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再入湘江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一灵渠 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滋流坝)、铧嘴(导 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 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渠道由人工渠 开挖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 南渠长33km,北渠长3.5km以弯道减缓坡度:以 陡冂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 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 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 证了灵渠航远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 渠 ⚫ 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铧嘴(导 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 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渠道由人工渠、 开挖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 南渠长33km,北渠长3.5km以弯道减缓坡度;以 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 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 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 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